语文PLUS 教研 ID: 144588

[ 剑男 文选 ]   

像河流一样流去的

◇ 剑男

  坐在河的尽头,那位老人,在沉思
  夜晚来临了,手中的烟头点燃着雾霭
  终于西天的云霞暗了下去,深灰色的水流
  几乎和夜色融为一体。凝望着,那位老人
  坐在河的尽头。他是谁,他在思索着什么?
  也许这是三十年后的我。也许他会想起
  太多的往事。他的一生像河流一样流去
  平缓,或打着旋涡,再也不会返回。那些美好的时光
  还有许多熟悉的人。当这样想着
  他看到那些死者,从上流漂下,发出微笑
  (张曙光《河流》)
  张曙光是第三代诗人中最为纯粹地坚持诗歌写作的诗人,他的写作不是才华横溢的写作,但他在诗歌中对人生的苦难和诗意不断的叩问却使其写作显得特别厚重。
  就像这首《河流》,虽然只有短短十行,“河流”作为一个非常传统的诗歌意象在此也没有特别意义上的翻新。单就河流——人生这种喻意的生发上看,它甚至显得有些陈旧,但只要仔细品读,我们就会发现,这首诗歌是超越了“逝者如斯”的感慨。它通过对河流、他人命运的联想来反观自己,其实表达了一种面对命运、人生的坦然、旷达。
  “坐在河的尽头,那位老人,在沉思”。
  诗人首先描绘自己看到一位黄昏坐在河流尽头沉思的老人,看似平淡的开头,却蕴含深意。——河的尽头是什么?那位老人又在沉思什么?——我们知道,传统意义上的尽头是一种终结,有一种走到末路的感觉。但河的尽头却不一样,河的尽头是大海,是开阔,是无边的包容和接纳,因此,这里的尽头有着生命走向豁然开朗的意味。中国人,尤其是文人骨子里面都深藏着庄子,庄子认为人生如河流一样,就是不断的顺其自然地由幽暗走向开阔。我想诗人一开头就将一位老人和河流的尽头置放在一起,其胸中自有烟波沟壑,自有对人生如庄子般的不尽言语。——老人在沉思,实际上更是诗人自己在沉思。
  “夜晚来临了,手中的烟头点燃着雾霭/终于西天的云霞暗了下去,深灰色的水流/几乎和夜色融为一体。凝望着,那位老人/坐在河的尽头。他是谁,他在思索着什么?”
  紧接着进一步,诗人将这种令人沉思的氛围进行了强化,——夜晚也随之来临,云霞暗淡,水流几乎和夜色融为一体。河流——尽头,人——老年,时光——夜晚,这三组词都给人一种强烈的时光消逝之感,似乎一切都到了安然消失的时候。但在这人们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之中,一切就这样黯然淡去吗?在这里,诗人作为一个旁观者,但却不是一个局外人,他的心也随着老人的烟头生起了幽微的火光,他也在借着这幽微的火光进入沉思。当他凝望着河尽头的这位老人,“凝望”其实也是诗人对自身生命状态的一种审视,当他问“他是谁,他在思索着什么”,这就是诗人的一种自我拷问。
  “也许这是三十年后的我。也许他会想起/太多的往事。他的一生像河流一样流去/平缓,或打着旋涡,再也不会返回。那些美好的时光/还有许多熟悉的人。当这样想着/他看到那些死者,从上流漂下,发出微笑”。
  他是谁?他在思索着什么?——我在前面说这是诗人的一种自我拷问,到这里就更加清晰了,——他在这里连用了两个也许。很多哲学家认为,他人就是自己,人和人之间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互为镜像的。诗人说“他也许就是三十年后的我”,这就是对自我拷问的一个回答。有很多人认为这句诗歌充满了哲理,我这里也要说,也许。但这里不是哲学上的玄奥,而是一种宗教般的对人生的洞悉和彻悟。第二个也许是应对思索的,思索什么?往事?这个回答又不尽然。“他的一生像河流一样流去 平缓,或打着旋涡,再也不会返回”,“再也”一词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流逝的深深惋惜,但我觉得更多的是诗人对生命的释怀。——平淡也好,壮怀激烈也好,此时的人生就像河流向大海无边的归入,它进入的是另一重境界,表达的是面对人生的豁达。
  诗歌结尾不露痕迹地对应诗歌的开头,仍然回到诗人对老人的观察,一种贯彻着诗人想象的观察。——“当这样想着 他看到那些死者,从上流漂下,发出微笑”,——这里的微笑是可以看见的,而死者从上流漂下显然是诗人的推想,但正是这种带有诗人强烈主观意愿的推想,使我们看到诗人对人生的旷达情怀,对命运的坦然胸襟。整首诗歌语言平铺,情景交融,诗意饱满,画面感强,显示了诗人对人生和命运感受之准确和深入。

像河流一样流去的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