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描写是中学生写作的软肋。好多学生不知细节描写为何物,写人叙事只会泛泛而谈,空洞叙述。写出的作文干巴巴的,如同风干的橘子皮似的,没有一点鲜活细嫩的成分。自己都没有勇气读上第二遍,更不用说别人了。同样的素材,别人写得清新可喜,到了自己笔下,就走了样。好多学生听老师读别人的范文,很羡慕,也很佩服,也想改变现状,渴望写出佳作、范文,可不知症结所在,不知自己该向何处亮剑。
在叙事作品中,叙述是“走马观花”,看个大概;描写是“下马观花”,看个明白;细节描写是“贴近花看花”,看个究竟。这就把叙述、描写、细节描写具体区分了开来。一篇文章,要想成功走进读者的内心世界,离不开成功的细节描写。何谓细节,它何以会有这么大的魅力?
细节指的是文艺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场景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组成单位。透过定义,我们可以感知细节描写在叙事作品中的几个重要作用:它可以用来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它可以用来表现独特的生活环境,展示特有的风土人情和时代特色;它可以用来凝结作品情思,成为结构的交汇点等。可以这么说,好多文学作品恰恰是因为其中有成功的细节描写,才让我们长久地记住了它。正因如此,我们中学生在写作时要充分重视并学会运用细节描写。
运用之前,先要识别细节描写,种类有语言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肖像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环境细节描写、景物细节描写等。
孙犁《亡人逸事》:她礼教观念很重。结婚已经好多年,有一次我路过她家,想叫她跟我一同回家去。她严肃地说:“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着你走。”这是语言细节描写,通过这一描写,生动塑造了一位受传统观念影响大、做事认真的农村年轻女性形象,读后让人忍俊不禁,而非现在的一些明星耍大牌。
还是《亡人逸事》:几个孩子,也都是她在战争的年月里,一手拉扯成人长大的。……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下走。这是动作细节,生动塑造了一位不辞辛劳、默默奉献、疼爱子女的年轻母亲的感人形象。
《林黛玉进贾府》中写王熙凤眉眼:“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这是肖像细节描写:“丹凤眼”、“柳叶眉”多么俊美啊,可是加上了“三角”、“吊梢”,就破坏了容貌的和谐,刻画了人物的狡黠、刁钻心理。显然这里面蕴含着作者的褒贬。
还是《林黛玉进贾府》: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宝玉……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这里看上去是语言细节描写,实际是心理细节描写。为何?因为前后同样的问题,黛玉的回答不一样。这就反映出她敏感的内心世界。自己是寄人篱下,不可逞能要强,“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再如《林黛玉进贾府》在写王夫人居住的“三间耳房”内的陈设时,连用了三个“半旧”。这是环境细节描写,以此含蓄反映了贾府开始走向没落、衰败的迹象。
萧红的《春意挂上了树梢》:“香烟的烟缕在门外打了一下旋卷才消灭。”这是景物细节描写,生动表现了人物的动作轻盈、生活的惬意和无忧无虑的内心世界。
由上述这些细节描写可知,细节描写表意丰富,含蓄蕴藉,如果运用得恰如其分,就具有以一抵十的艺术效果。认识了种种细节描写,有的学生也意识到了它的好处,接下来的疑问该是细节从何而来并如何运用呢?
一是要注意观察、感受生活。生活是部无字的大书,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好多同学习惯于熟视无睹,司空见惯,熟悉的地方没风景,这不好。我们要学习莫泊桑练习观察马车的精神,养成勤于观察、积极感受的好习惯。从现实中汲取源头活水,丰富创作与细节描写的素材。
二是向文本学习,文本中的细节描写无处不在。近水楼台先得月,不要舍近求远,抛舍了文本,而盲目涉猎其他读物。认真研读文本,细细咀嚼,由文本知识到转化为自己的血肉。由直接引用、模仿,到借鉴、创新,熟能生巧。当然也可涉猎课外读物,开阔视野,发现、积累部分细节,争取来日为我所用。
三是要学以致用,一定要养成这个好习惯。认识了细节描写的重要性,积累了一部分细节材料,如果不用,等于零。任何知识,如果束之高阁,最终只能成为故纸堆,除了发出一股霉味,此外再无意义。要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转化成熟练运用细节描写的能力。
愿细节及细节描写在同学们的作文中生根发芽,焕发生机,锦上添花。
璩存峰,单凤,语文教师,现居山东潍坊。本文编校:王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