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给“心态”的定义是:心态在心理学中叫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有句话叫“态度决定一切”,也可以说成“心态决定一切”。现在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很多是从教法、学法等角度去探求、印证,却很少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从“学习语文心态”的角度去分析,笔者觉得这是个被忽略的区域。既然“心态决定一切”,那么这“心态”就必须是健康、科学的,笔者称之为“绿色心态”。“绿色”的语文学习心态必将带来良好的效果,对它的解析是一个值得开拓的视角。
我们观察一下现在学生学习语文的心态,不难发现有很多是为“一时之需”,比如背诵一些古诗文、名句等,费时很多,以后的应用却极少,考过即忘;比如阅读,整个就是为做一个解剖。美文如佳肴是应该品味的,可如果进行吃的比赛,滋味在哪里?再比如写作,为了得高分,使尽解数,写作方法、表达方式、范文模仿等给学生的思维套上了枷锁,我想曹雪芹、鲁迅这些文豪写作前也没学过如此繁琐的方法吧。
强化性,功利性,应急性等是现在语文学习心态的污染源,带来的是学生语文学法的浮躁,语文素养的肤浅和语文运用的断层。我们当然不能无视现在的考试和分数,但好的语文学习心态和前者不但不矛盾,恰恰能提高语文成绩和素养。那么什么才是语文学习的“绿色心态”呢?
一.语文学习的“绿色心态”特征
1.认为记忆是对自己的丰富。能感觉在记忆知识的同时,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也在得以提升,间接获得前人的经验,获得美的品味和从感性到理性的感悟,文学底蕴在记忆中日益深厚。
2.能从阅读过程获得审美、教化。能通过阅读感受文章中的自然之美、人性之美、哲思之美、逻辑之美等等,并和文本、作者、自我进行沟通、对话,内化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反思,带来心理的愉悦和精神上的富足。
3.写作过程有明显的“自我觉醒”。对写作目的的理解不是唯一性的,即不单是任务式。写作时能进入“自我催眠”式的袒露心态,“心”→“笔”形成统一,手中的笔写的就是作者的心,心里的话就是从笔端流泻出来的。
4.认为语文练习是必要的应用和检测。对练有这样一种认识:即是对所学语文知识的一种简捷、便利、即时的应用,也是对自我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和应变能力的挑战。练习才能发现自己掌握的优势和不足,以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重点。
二.如何培养语文学习绿色心态
1.重视记忆性知识掌握也重视应用。记忆固定的知识在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但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容易把这理解成死记硬背,随后产生厌倦,破坏了语文学习的健康心态。甚至有很多教师也认为语文知识就是靠死记硬背。
语文知识的掌握当然离不开“记”“背”,但绝不是“死”“硬”。例如从识记汉字来说,中国汉字的构成千变万化、各有来源,很多有其独特的史学、美学渊源。其它要识记的语文知识也存在同样道理,这些需要记忆的知识能丰富学生的语感、心理、思维,促进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升华,从这样的角度出发就会产生良好心态,从这个心态出发的记忆才是语文真正意义上的“识记”。
学以致用,评价学生的识记不要光以学生记忆的数量和准确度来衡量评价,更应从学生的运用去看。比如可以从学生的“说”和“做”来培养良好的“记忆心态”。说话练习是培养契机之一,让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学过的词汇、修辞、技法等说话,对运用得好的加以褒奖;对于“做”,让学生明白“学语文”就是“用语文”的过程,在学习心态上增强实践目的。如让学生通过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写调查报告、课本剧表演等强化巩固对知识的记忆。笔者在教说明文期间,有很多说明文写作知识需要学生掌握。笔者没有停留在课堂的讲授上,而是组织学生观察校园的树木花草,加以搜集整理,把校园的主要植物制作成说明小卡片,并选出优秀的卡片橱窗展示。学生积极性很高,把平时学到的说明文知识无形中运用到小卡片制作中,再回过头来学习说明文很多记忆性的知识,由于学生的目的是从“急需要用”角度出发的,所以掌握得又快又好。
2.重视阅读分析也重视动机培养。阅读教学是语文学习的一大重点,其中的词类辨析,语法分析,层次分析,主题提炼等的训练都是必不可少的。很多教师把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异化成单纯的分析解剖,如此反复训练以期学生“领悟”,但效果好像并不明显。如果一味囿于这类形式,必形成了条件反射,在学生看来阅读就是为了分析,就是为了解决繁琐的提问。不但觉得枯燥,影响训练效果,而且让学生养成了不良阅读心理,将会对学生以后的阅读史和人格成长带来不良后果。
问题的关键是没有从阅读的本质出发训练学生。心理学表明,阅读的“原始欲”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如“感知世界”“愉悦精神”“辅助思考”等,很多时候是“目的的综合”,如果一味以某一种目的作为阅读的动机,那么势必压抑了阅读主体的感知、思考、评价、判断、想象、推理的功能,带来阅读效能的“荒漠化”。西方近现代美学认为,文学活动是由世界、文学与艺术家的关系、文本与读者的关系、文本与自身的关系构成的整个的文学艺术活动。阅读能带来一系列复杂的心理、生理的变化,就算是练习题的阅读内容,我们也要把学生的阅读心态引领到“常态阅读”。
我们可以运用“倒步走”的方法来训练学生。比如,学了余光中的美文《听听那冷雨》,学生很受感染,这时我没有立刻亮出各类训练题,而是问学生,你们也想写出这样的文章吗?你们知道作者先是怎么写的,后来又是如何改的吗?然后我根据这些问题亮出设计好的题目,学生很愿意做,训练时也很投入。并不是每次都是这样训练,这仅是个培养学生健康阅读心态的例子。
3.重视写作方法也重视个性化表达。写作方法当然必不可少,但不能孤立看待。很多教师仔细研究考场“成功之作”,找出规律传授学生,让其大力模仿。这只能导致学生不能系统训练作文,写不出有个人风格的文章。
艺术的形式种类繁多,无论是歌、舞、绘画、雕塑等,从最根本的欲望出发就是为了展现、宣传、树立、宣泄自我,和别人共享你的感受、沉醉、发现、体验。作文同样具有这样的始发心态,这样写出的文章就能摆脱对考试的迎合,摆脱繁琐的各类“手法”枷锁,写出有创意有个性有突破的文章,写出“我自己”的文章。
当然,以“心态”训练“心态”这是不可取的,除此还需要经常进行佳作鉴赏、练笔训练、摘录积累、鼓励诱导等一系列细致的作文指导,这样“为有源头活水来”才能较快进入状态,培养出真正良好的写作心态。
4.重视练习也重视减负激趣。题目是做不完的,但有很多语文教师就是在用这做不完的题目压在学生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上,致使很多学生的好心态都淹没在“题海”中。
培养学生绿色的语文作业心态,教师在习题训练时要做好四个字:一个是“精”,“精”必定“少”而且“好”,这样的习题能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带来轻松心态。第二个是“准”,就是看准要点,瞄准重点,命中难点,带来高效。第三个是“活”,所谓“活”就是习题训练能盘活知识点,理活学生思路,激活学生思维,提升能力。第四个是“趣”,这也是语文作业的优势,因为语文作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像一些理科固定单一。像“对联”“谜语”“故事”等都可以入题,培养学生愿意做、乐意做的心态,才能做得好。
要做到以上四个字,教师必定要多学、多想、多尝试,要研究学情、研究命题方向、研究题目规律。语文练习是语文学习的战略性区域,而这最终取决于学生的练,好多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环保”,结果带来“欠收”。想丰收,必须花精力多为学生营造绿色心态。
5.重视考试成绩也重视后续性发展。升学就要考试,上好学校就得有高分,就是以后到社会上找工作也得经过考试,这是不争的事实,不好回避也无法回避。语文学习需要语文考试的分数,但分数绝不是语文学习的全部涵义。学生在学校考得高分只能是学校教育的一种较为“显性的成功”之一,还有重要的“隐性的成功”,则是有没有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素质基础。分数→升学(就业)→能力→发展,人最终还要回归、落实到通过能力得以发展。并不是所有的高分都是高能力,所以从关注后续性的发展出发学习语文,就不会因为一时考试的成败而左右学习语文的心态。
和绿色相对的是污染,有了污染就会少了绿色。在语文学习中,各类“心态污染”无时不有,不光有学校、教师带来的,也有社会、家长、学生自己带来的,所以培养学习语文的绿色心态,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整体联动,它任重而道远。
钱艺林,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海门。本文编校:王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