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0年第4期 ID: 143638

[ 戴兴敏 文选 ]   

《项羽之死》说课稿

◇ 戴兴敏

  一.说教材
  《项羽之死》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四单元“散文之部”自主赏析的内容。
  具体就《项羽之死》来说,学生们在高一时已经学过《鸿门宴》,对项羽这个人物有一定的了解。而《项羽之死》记述了项羽一生的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史记·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他的性格,表现了他令人唏嘘感叹的悲壮谢幕!至此,项羽这个形象在太史公笔下得到完满的诠释。对项羽形象的赏析有助于学生赏析推荐作品中的西门豹和大铁锤形象。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对于选修课程的“诗歌与散文”部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适当的评价。能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基于此,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梳理知识点,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疏通文义。
  能力目标:学会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诗歌与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区别,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写法。
  情感目标: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品读诗人、文学家笔下的历史人物。从悲剧英雄项羽身上吸取失败的教训,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项羽之死》是一篇人物传记散文,因而把握作品如何通过颇具个性化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运用侧面烘托和对比映衬的手法刻画项羽这一形象,应是本文学习的重点。而如何把握诗歌和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区别和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写法,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三.说教法与学法
  高中语文新课改明确提出新的教学理念: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项羽之死》是一篇自主赏析的课文。因而在教学中,主要采取诵读法、自主翻译法、小组合作法、拓展探究法。将分为二个课时,第一课时重在梳理文言知识、疏通文义,主要采用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和质疑法、小组合作法。第二课时重在赏析项羽的人物形象,把握诗文塑造形象的区别,主要采用比较阅读法、质疑法、合作探究法。在难点的突破上,引导学生结合史家的评论,合作探讨并形成自己的一些想法,以造成多种不同认识交流和争论的局面,充分利用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资源,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让学生自主形成有关结论。
  四.说教学过程
  《项羽之死》虽是自主赏析课文,但篇幅较长,也是《史记·项羽本纪》最精彩最荡气回肠的一幕,因而课文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疏通文义和理清故事情节。分为四个步骤:初读扫清文字障碍,标注通假字。二是边读边结合书下注解和工具书,大致疏通文意。三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就文中的重点词句的意义设疑、解疑,难点词句由小组提交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四是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而赏析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放在第二课时。
  导语:(多媒体显示项羽图片并配项羽生平的文字)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鸿门宴》中的项羽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学生回答可能有——胸无城府、暴躁易怒、骄傲自大、有勇无谋、刚愎自用、妇人之仁、优柔寡断、缺乏远见、缺乏政治头脑等)这样的人是“英雄”吗?(学生可能回答“不是”)可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他列入给历代帝王作传的“本纪”中,并且把他放在《高祖本纪》之前。古往今来很多文人骚客讴歌项羽,把他称之为英雄豪杰、西楚霸王。最脍炙人口的诗则是李清照的《咏项羽》诗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李清照的眼中,项羽是“人杰”,是“鬼雄”,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大英雄!本节课将通过《咏项羽》诗与散文《项羽之死》对比阅读,来把握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按照教学流程,整个课堂我预设了4个大问题(问题用多媒体展示)
  1.想一想:李诗评价项羽生时是“人杰”,文中的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杰”?作者是如何塑造项羽的“人杰”形象的?
  这一环节我将用吕良伟主演的《西楚霸王》中的一小段视频,设置情景,形象化地再现四面楚歌之际的“霸王别姬”。并提问: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慷慨悲歌的项羽是一个怎样的项羽?(明确: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他多情善感的性格特征。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美女,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进一步提问:“多情善感”似乎不应是英雄所为,项羽还能堪称“人杰”么?(明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崛起于垅亩、拔山扛鼎、破釜沉舟、征战八载未尝一败的西楚霸王此时的心情应是极其复杂的,文中的一个“泣”字极其传神地表现了这种难言的情感。“泣数行下”,这是司马迁笔下霸王唯一的一次落泪、最后一次落泪,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而“东城快战”则尽显其英雄本色。)
  三问:从项羽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你看到项羽是怎样的人?(明确:东城快战中,项羽三次出战,第一次他“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第二次“嗔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第三次“驰,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这一段在对比衬托中,太史公用精彩的语言、动作和场面描写塑造了一个骁勇善战、无人匹敌、气势如虹的战神——项羽。但快战之前,项羽则放言“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了他的极端自负而不自省。)
  概括:项羽的“人杰”形象——骁勇善战、多情善感。(语言、动作、场面描写、对比衬托)
  2.说一说:为什么项羽“不肯过江东”呢?李诗为什么说项羽死了也是“鬼雄”?
  (明确:在“别姬”时“泣下数行”的血性男子,面对死亡,却毫无惧色。“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寥寥数语道尽一个顶天立地大丈夫的心声。“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敢”,而是“不愿”。面临一线生机,不是含羞忍耻地苟活于世,而选择了慨然赴死。在人民需要的时候奋不顾身驰骋战场,涤荡秦军。而一旦意识到自己对不起人民时,选择了立即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才是一个悲剧英雄的本色。他死了,也必为“鬼雄”。)
  拓展延伸:结合文后四首诗讨论,项羽到底该不该过江东呢?(可以评价诗歌的观点,也可以有自己的新看法,倡导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多媒体补充:易中天评项羽之死——不用多说什么了。谁都不难看出,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概括:项羽的“鬼雄”形象——知耻重义、心地仁善、视死如归。(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以及对比衬托的手法)
  通过赏析全文,教师可用生动的语言总结项羽形象:司马迁将自己爱、怜、怨、恨,以至满腔的血全部的泪融注笔端,谱写出这一曲英雄悲歌。项羽是一个多情善感、骁勇善战、知耻重义、心地仁善而又极度自负之人。值被围垓下四面楚歌之际,潸然泣下,悲歌慷慨痛别佳人。以数十击数千,当者披靡,斩将刈旗。身处绝地,杀人无数,放言此天亡我,非战之罪。其豪迈之气,善战之能激荡天地。乌江岸边,生死存亡之时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慨然赴死,不忍宝马同行毅然赠于忠诚之士,实知耻重义之人。
  3.比一比:李清照的诗歌《咏项羽》和司马迁的《项羽之死》都塑造了项羽的形象,二者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同样是项羽这一历史人物形象,但诗歌与散文创造形象的手段却大不相同。李清照的《咏项羽》给我们一个印象或者是结论:项羽是“人杰”,是“鬼雄”,他“不肯过江东”展现了人格的伟大。而《项羽之死》则通过具体描写项羽的语言、行动、神态等等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项羽的英雄形象。清代学者吴乔曾以做饭和酿酒分别比喻作文和写诗,说:“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由此可见诗文塑造形象的区别:a.诗歌的形象更注重提炼和升华,散文形象着眼于具体逼真。b.诗歌形象给人以更大的想象空间,而散文形象则更明白显豁。)
  4.研一研:探究项羽悲剧产生的原因,真如项羽所言“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吗?说说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多媒体补充太史公和刘邦、韩信等人对项羽的评价)
  (明确:一要有理有据、客观公正,二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三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戴兴敏,语文教师,现居湖南长沙。本文编校:剑 男

《项羽之死》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