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0年第4期 ID: 143628

  

构建有厚度的语文课堂

◇ 朱治国 袁爱群

  如何构建和谐、共生的、具有一定“厚度”的语文课堂?笔者以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布设课堂教学深邃的背景,表现教师的深度
  所谓“背景”,就是文本之外的映衬,生活、历史、文化等等都可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背景。有了背景的映衬,主题会更鲜明;有了背景的映衬,对象会更生动。
  构建“共同性领域”。多数情况下,我们是以第三者的角度“冷眼旁观”地学习语文,于是语文更多地成为了干瘪的符号文字和阅读材料,难以在读者的视野和生活中“热”起来,究其原因,是读者和文本之间缺少“共鸣”,缺少主动交流的载体。德国哲学家狄尔泰把这种用以实现主客体相互解读的空间称为“共同性领域”:“每一个体生活的表现,在客观精神的范围里,都代表一种共同的东西。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表情或套话,每一个艺术品和每一个历史活动,都只是由于一种共同性在其外在表现中与理解相结合,才是可以理解的。个体的人总是在共同性的领域中体验着,思想着和行动着,并且只能在其中理解着。”“这种共同性表现在理性的同一性之中,表现在感情生活的同情之中,表现在伴随应该的意识而产生的义务与权利的相互牵制之中。”(《精神科学导言》)因为存在着共同性,个体之间才能相互交流,相互理解。阅读教学中要构建的“共同性领域”应该包括内容的和形式的两个方面,既应该有文化内涵、传统背景等层面,也应该有语言规则、文章技巧等层面。认识的主客体只有具有了足够空间的共同性领域,才有可能达到共识或至少朝这一方面发展。例如,张九龄《感遇》:“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怀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诗中以丹橘及其经冬不谢的具体形象,象征诗人的高洁品质,这里的丹橘的象征意义,是读者了解诗人内心生活的桥梁,它是古今一体的共同性领域,这就是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发现的所在。
  善于“还原生活”。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在生活的背景中,文本才有了色彩,学生才会有共鸣,课堂才会不断生发精彩。《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庄周不是鱼,但他能体验到鱼儿的出游之乐,因为他做到了主客交融,在体验的瞬间,庄周就是那条鱼,那条鱼就是庄周,所以庄周能真切地体验到鱼的快乐。如果善于把课堂变成生活的场景,把每个同学都能带进文本以及自身所营造的场景中来学习,进行“生活还原”,那么课堂会时刻创造着意外、生发着精彩。比如在《归园田居》诗中,我们把自己想象成诗人,置身于静谧温馨的田园之中,隐隐村落间炊烟袅袅,一间草房静静地立在榆树、桃树和杨柳丛中,这时我们可能会简单地认为,在如此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里,这样的弃官归隐必然是十分惬意舒适的。但是,我们再进一步地设身处地,把自己放入诗人所处的那个社会之时,我们就会深深地体验到,在一个官本位浓重、士大夫耻涉农务的社会,要弃官归耕,“我”得顶住多大的舆论压力!需要“我”付出多大的勇气!我们再设想一下当时农业的落后,农民耕作的辛苦,归耕就意味着主动放弃优裕的官俸,投入到艰辛的农民生活中去,意味着饥肠不饱的困顿生活!作为读者的“我”能接受这样的现实吗?在这样的体验与追问中,诗人高洁的人格就屹立在了读者的面前。这是联系文本背景来解读文本,我们称之为“知人论世”。同样,课堂上,尊重学生的生活感悟,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储备,进行阅读主体的“生活迁移”,同样能收获课堂的精彩。单纯地完成知识“复制”或是“存储”的课堂教学必然是苍白的、失败的,语文教学是“丰富人的精神经验、丰富发展人的生命个性的教育”,语文学习实质上是生活的学习。
  当然,课堂学习背景的布设,充分体现的是教师的深度。在文化中解读文本,在联系中完成教化,教师的深度决定着课堂的厚度。
  二.尊重学生的视角,相信学生的广度
  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记载自己幼时在院子里杂草土墙边的乐趣,“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在孩子的世界里,“丛草”可以成为“山林”,“虫蚁”可以变成猛兽,夏天的蚊虫可以想象成群鹤舞空,而吹之以淡淡的轻烟,就可以“鹤唳云端”了。这是孩子眼中的世界,是孩子想象中的情感世界,是孩子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尊重学生的视角,不仅仅是一种姿态,更应该是一种教育思维模式的转变,我们必须承认成人与孩子分别处于两种不同的发展阶段,是两个有太多不同的世界,孩子有自己的认识世界的方式,有自己的话语方式和表现方式。从学生的认知世界、生活世界和思维方式出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向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出发点。
  尊重学生的视角,关键是要紧紧抓住学生视角的特点,并以此构建教学的基本平台。学生的视角往往是感性的、零碎的、无规则的甚至伴随着“亏他想得出来”的意外,这些并不是缺点,相反,如果学生在语文课上能把自己的视角呈现出来,教师能智慧地捕捉其中有价值的东西,引导学生探究感性认识背后的内涵与真正的深意,设计巧妙的问题,将零散的、片段式的体验穿针引线形成整体的认识,把无规则的或是潜意识的发现提升为系统并建构知识体系,那语文教学一定是生动、深刻和高效的。例如,学习散文《铃兰花》(苏教版高中选修课本《现代散文选读》)时,学生通过初读文本,圈点出了文章的主要人物,了解了基本事件,并且通过小组交流,完成了基本情节的复述——这是学生的视角:感性、缺少系统性。如果这个教学环节就此停止,那对文章情节的认识只能停留在这种程度上了。智慧的教师会再向前走一步:让学生再分别以文章中三个不同人物为叙述对象,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情节。这时,学生会在前次体验的基础上,很快概括出来:①我战胜恐惧,为母亲下“地狱”采摘铃兰花;②父亲逼迫我下“地狱”去放牧;③母亲帮我战胜恐惧,促使我下“地狱”采摘铃兰花。接下来,老师顺势引导学生:一家三口这样的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爱。文章的主题在概括体验的过程中清晰展现出来。以上看似简单的环节,却充满着教师引导的智慧,既延伸了学生的眼光,又巧妙地聚焦了文章的主题。尊重学生的视角,不是要教学只停留在学生的认识层次上,而是要研究学生的视角,给他们搭建“高台”,让他们的视角更丰富,视野更开阔。又如,在研读《怀念红狐》(苏教版高中选修课本《现代散文选读》)的时候,学生在交流分享阅读文章感受时,有学生提出了“红狐的眼睛感动了我”,这是学生独特的视角(老师难以预设),但一经提出,被老师敏锐地捕捉到,于是,课堂上老师就打破了预设,以此为平台,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对红狐眼睛的描写,这样,不仅学生把红狐前后几次眼睛的变化整理出来,老师还就此引导学生从这个视角深入看红狐,并鼓励学生回忆通过眼睛展现人物特点的文章,既深入分析文章,也帮助学生完成了一次知识能力系统的建构。从学生的认识出发,善于抓住关节点,智慧的引导与建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主体的体现。如果我们一厢情愿地按照成人的眼光摄取所谓风景,并且按部就班地编排序号,展现给学生,如此“慢慢走,欣赏啊”,注定缺少新奇的体验和意外的惊喜。
  三.充分利用文本,保持阅读永恒的新鲜度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初次阅读永远都有新鲜感,主要是人往往具有猎奇的心理与求知的欲望。但是,调查表明,学生对教材文本的阅读兴趣远远低于课外书。当然,这其中有多种原因,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我们的课堂——千篇一律的阅读方式呆板苍白文本以及面面俱到的文本灌输在戕害学生对文本的新鲜感和阅读欲望。巧妙的运用文本,保持学生阅读的新鲜度,是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研究的命题。怎样保持阅读的新鲜度?我认为教师要善于通过不同的文本给学生不同的世界,每一篇文章都应该有不同的“脸谱”。通过文字展现世界的真善美,这是所有优秀文章的共性;学习阅读文章,不仅仅让我们感受到真善美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和作者共同体验获得真善美的过程,在文字、篇章、修辞、画面、情节等等方面来细细咀嚼美、收获美。因此,抓住文章特有的气质来学习、欣赏,不是面面俱到的统统收拢,而应该是语文学习的关键。比如,教授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我只留下文章的两处情景——父子车站送别和父亲近期来信讲述近况和学生欣赏分析,在朴素的字里行间感受深沉的父子之情,课堂效果很好,学生不仅课堂上深受感动,而且这两处场景也成为学生心目中《背影》的“名片”。恰当的选取文本阅读的重点,让每一篇文本都生动起来,让每一堂课都鲜活起来,不断刷新学生的阅读体验。
  
  朱治国,袁爱群,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张家港。本文编校:洪 鸣

构建有厚度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