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0年第3期 ID: 143574

[ 郭凤霞 文选 ]   

用阅读托起写作的翅膀

◇ 郭凤霞

  鸟儿能展翅于蓝天,自由自在地飞翔,那是因为有风托住了它的翅膀;学生若能自由流畅地写作,也离不开阅读之风。关于阅读对写作影响之深远,唐代诗人杜甫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句作了最好的诠释。现代作家茅盾也说:“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完成400万字的阅读量,并推荐了适合学生阅读的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若干,这无疑增加了对学生阅读量的要求,确立了阅读的重要地位。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读才能让阅读发挥实效,成为写作的原动力呢?
  
  一.读教材,深挖细品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说白了,教材中的课文就像数学书上的例题一样,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范本,因此教材应当深挖细品。
  首先,挖技法,学习一种写作的形式。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田晓菲《十三岁的际遇》多次转换人称,用第二人称抒写对北大的感情,其中最后一段这样写道:
  “是的,总有一天,北大,我也会离你而去。你却永远年轻,微笑着拥抱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梦想,激励一届又一届学子的抱负,也抚慰一年又一年桃李开落的惆怅。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是梦是真,又有什么相干!只要像当初一样,在朋友般的35楼下小立片刻,所有逝去的岁月都会重新开花结果,所有往昔的梦幻都会再现,我将不顾头上苍苍的白发,再次像个16岁的女孩那样,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
  当我们轻声地朗诵时,便立即会感受到一位学子对于自己母校浓郁而又深厚的情感。
  用直呼“你”的方式对事物抒情,是一种优美实用的表达技巧,有着直抒胸臆、情意深长、令人回味的表达效果。在讲完整篇课文之后,我让学生仿写这段,使用第二人称抒发自己对身边景物、事物的感情。有个学生在习作《再回母校》中这样倾诉自己对小学校园的感情:
  “站在母校的门外,抚摸着那异常熟悉却已锈迹斑斑的大门,你依然坚守着你的岗位,无论是烈日暴晒还是风吹雨打,你都保卫着我们的安全,无论我们怎样顽皮把你踢打得叮当作响,无论我们怎样踩着你的身躯,打着秋千,你都默默地承受……”
  一个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也不甘示弱,他这样表达自己对大海的赞美:“大海啊,你几千几万年不知疲倦地翻滚着浪花,翻滚着洁白,翻滚着蔚蓝,用宽大的胸怀包容着沙滩上的污秽,送来了大海的宝藏……”
  多么富有诗意的文字!如果不是借助第二人称的写法,他又怎能写出如此富有感情、打动人心的文字?
  苏教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几篇课文:《海燕》《白杨礼赞》《石榴》《马说》《紫藤萝瀑布》,或借物抒怀,或写物喻人,或借物言情,或托物寄意,或咏物明理,都给我们提供了比较通俗的美文表达技法,学会用这些技巧写作,我们的文章就有了意韵,有了情蕴,有了深长的意味。学完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充分研习了这几种写作的技巧,我让学生从小草、青松、大海、萤火虫、航标灯、雪花、溪流、火柴、脚印、风筝、秋雨、石子、种子、粉笔、菊花、翠竹、小路等文题中任选一个,试写一篇咏物抒怀的小小美文。学生模仿第一单元的几篇课文,对所托之物进行了精美的、充满情感的描写,努力地逼真地表现出了所写之物的外貌形态,然后巧妙地借“物”抒情,表达出自己对生活、对人生、对世界的感悟或观点。读着同学们一篇篇虽略显稚嫩,但不乏精彩的小小美文,我真是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当学生们利用一种写作形式,把散乱的语言聚拢起来,当学生学会一种写作技法,得心应手地写出作文来,他们心中有比老师更多的惊喜,仿佛不相信这是他们写出的文字。冰心在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出了《繁星》《春水》,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学生们会在教材众多大家的影响下,写出更多更精彩的文字呢?
  其次,品语言,学会为作文添一抹亮色。
  不同文体的文章有着不同的美。凝练含蓄而富有音乐感的诗歌的语言,或优美畅达,或质朴自然的散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入木三分的小说的语言,科学准确的说明文的语言,犀利酣畅的议论文的语言……都需要我们在鉴赏中辨别,在辨别中品味。
  文章精妙的语言就像特色菜一样有着独特的韵味,这种“味”是一种透过文字散发出的无穷魅力。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的话语就时时敲击着我的心坎,翻滚着我的思绪;读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永远忘不了百草园“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的美好景致;还有朱自清的《背影》中“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的感人画面,久久定格在我心中……于是我领着学生一起去品味,咀嚼,揣摩,走近作者的理想、童年、父亲,走进作者的心灵,让学生的脉搏能和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
  精妙的语言就是文学的精华。引导学生去感受美,鉴赏美,品味美,抹作文一笔亮色,相信这对语言能力的提高一定会起到明显的作用。
  
  二.读美文,摘抄积累
  
  郭沫若先生有言:“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均任歙张。”如果学生在动笔前积累了大量的语汇、句式、段篇,下笔时就能辞直义畅,奔驰放达,任凭吞吐。
  阅读教学中,我常把老一辈教育家徐特立关于读书的两句名言挂在嘴边,一句是“不动笔墨不读书”,一句是“买书不如借书,读书不如抄书,全抄不如摘抄”。对于经典美文的阅读,我鼓励学生不光“眼学”(多看)、“心学”(多想),还要“手学”(多抄),“三学”并用,使学生养成勤于摘抄积累的习惯。在每次大作文前,我都会提前布置学生读相关文章,并做好相关摘抄。有了这些阅读的启迪,有了大量摘抄文字的铺垫,还愁什么写不出好文章呢?写作前储备的越丰富,越充实,写作时不知说什么好的那种障碍就会越小,作文就会流畅许多。记得在学习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至爱亲情”后,我曾让学生广泛阅读相关的文章,并做好摘抄积累,在写以“亲情”为话题的作文前,要交流展示自己阅读摘抄的文字。在交流展示课上,学生们读着,背着,他们颤抖的声音,动容的面容,分明表示他们已读懂了那一份份浓浓的亲情,在他们内心中定然翻涌着属于他们的亲情。
  
  三.读生活,拓展外延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会活泼泼地流个不歇。《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并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曾说:“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有了真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是的,语文教学要树立“小教室,大课堂”教育观,要引导学生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生活有多广阔,语文教学的天地就应当有多广阔。“生活是最好的课堂”,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认识生活,丰富生活,表现生活”这一切入点,进行习作教学。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家庭、在学校、在社会上,每天都有许许多多的事情发生,在大自然中,有红的花,绿的草,有青山,有碧水,还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那就看你能否用真情去拥抱生活,是否有一双慧眼去观察这五彩缤纷的世界,有一颗火热的心去体验其中的滋味,有一个智慧的大脑去思考去分析眼前所发生的一切。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语文教学不应囿于课堂,教师应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实地观察生活,阅读生活这部大书,才能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如: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春游、秋游,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风光;要求学生在平时上街购物、家务活动、课间游戏等过程中观察人和事、景和物,并要求人手一个笔记本,随时把观察到的、听到的及其自己的感悟记下来,写成日记,积累生活素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材、美文、生活,这三股泉水日夜不息、源源不断地流淌而来,正是因为它,学生笔下的文字才会如此灵动,清澈。
  
  郭凤霞,语文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本文编校:左晓光

用阅读托起写作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