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0年第3期 ID: 143589

[ 陈柳钧 文选 ]   

鲁侍萍性格分析教学实录

◇ 陈柳钧

  【课堂设计】《雷雨》第一课时,重点分析鲁侍萍的性格。学习时抓住戏剧中的矛盾冲突(鲁侍萍与周朴园的矛盾冲突以及鲁侍萍自身内心的矛盾冲突),以感情与名利的矛盾冲突作为学习的切入点,通过品味台词、朗读表演等方式,体会鲁侍萍跌宕起伏的情绪与刚柔相济的性格。
  【课堂实录】教师课前板书:《雷雨》,一个关于和 的故事。
  (要求学生填入两个词语,以了解学生初读《雷雨》的朴素感受,引导他们进入《雷雨》的人物世界。)
  教师对学生议论到的词语作出点评后,写上自己概括的内容。一出《雷雨》,是关于感情和名利的悲剧。人们常说在感情的世界里谁陷得越深,谁就伤得越深;在名利的场所中,谁抓得越多,谁就失得越多。在《雷雨》一文中,伤得最深的是鲁侍萍,鲁侍萍到底伤得有多深?
  (以此串起《雷雨》的主要情节,明确周、鲁二人矛盾冲突的渊源所在。)
  当鲁侍萍站在没有认出她的周朴园面前时,开始了以下的对话。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开头到课本第22页“鲁侍萍:哦,好地方”。
  在指导学生朗读之后,教师提问:为什么鲁侍萍在见到了周朴园之后没有立刻表明自己的身份?(学生纷纷认为是为了试探一下周朴园,想了解周朴园这三十年里到底有没有想过自己。)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舞台说明里重复出现的“看着他”,追问学生为什么鲁侍萍会一直看着周朴园。(学生分析,第一处“看着他”是突然见到周朴园时的震惊,第二处“看着他”则是由于旧雨衣以及底下人不准随便进入那间房间等,让鲁侍萍从这些事情中发现周朴园还是念着自己的,有一丝情感的冲动。)
  教师明确,鲁侍萍再见周朴园,内心是十分矛盾的:一方面,有着三十年的积怨;另一方面,又有着曾经的美好爱情。鲁侍萍就在欲说还止、欲止还言的矛盾之中开始了和周朴园的对话。
  要求学生注意这几句台词。当周朴园问“三十年前你在无锡?”时,鲁侍萍只需回答“是的”即可,为什么还要在后面加上“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学生解释说鲁侍萍回忆起了曾经的一些生活等。)
  教师追问“曾经的生活体现在哪个细节上呢”?(加重“细节”的读音,让学生意识到细节中的人物性格的体现。)
  学生立刻找到了“洋火”,并联系课文的其他情节,找到了“烧破的窟窿”等呼应的生活细节。教师引导,鲁侍萍也可以说“那时候我记得还没有用洋火呢”,“我们”一词是加上好还是去掉好?
  (学生只关注到了“洋火”的细节,而对鲁侍萍的“我们”却忽略了。教师采用删移对比的方式,让学生从语言中感受区别,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学生说“我们”一词是鲁侍萍脱口而出的,她在潜意识中依然怀念着曾经的生活。)
  当周朴园提到“无锡是个好地方”的时候,鲁侍萍也是只需回答“哦”字即可,为何重复了“好地方”?两个人口中的“好”字的含义是否相同呢?
  (对台词中的细微之词的理解,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学生回答周朴园的“好”是单纯的曾经美好而温馨的生活;而鲁侍萍说的“好”,是杂糅了幸福和痛苦的。学生联系下文绣襟上的绣梅、关窗等细节,说明他们的确有过美好而温馨的生活,但是随之带给鲁侍萍的是无尽的痛苦,被赶出周家、抱着奄奄一息的小儿子投河自尽等。无锡这个地方,既见证了她的幸福,又见证了她的痛苦。)
  教师再次请第一次朗诵的那位女生朗诵鲁侍萍的两句台词,她的朗诵较先前有了一定的提高,能够注意到人物的情感世界。
  请同学们考虑一下,当鲁侍萍谈起三十年前的梅侍萍时,对于曾经的自己是如何评价的呢?
  学生纷纷找出“下等人,不贤惠,不大规矩,不很守本分,跟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等。教师追问,为什么要三次强调梅侍萍不规矩,鲁侍萍为什么要如此自贬?
  (学生认为是对自己曾经的付出非常懊悔,内心的怨恨很重。)
  教师一方面肯定学生从自身的情感角度剖析性格,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从周朴园的角度分析。周朴园口中的梅侍萍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发现周朴园将鲁侍萍美化成了一个小姐,而且很贤惠,也很规矩。在对比中可以理解鲁侍萍之所以自贬,也是为了嘲笑讽刺周朴园的卑鄙无耻。)
  鲁侍萍在自贬之时,与周朴园针锋相对,初露怨愤。而当周朴园提出要修坟,鲁侍萍的情感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请两个学生朗诵课文25页“周朴园:(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到“鲁侍萍: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教师追问:为什么鲁侍萍的情感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学生纷纷回答由于周朴园的怀旧工作做得很好,旧雨衣、旧衬衣、旧箱子、旧照片、房子的旧规格等等,无一不显示出他是一个怀旧的人,而且怀旧的中心都指向梅侍萍。这一切,让鲁侍萍以为周朴园依然怀念着自己,于是相认。
  此时的鲁侍萍对周朴园抱有单纯的幻想,可是,这个幻想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内就一切破灭了。请两位同学朗读以下一段台词。从26页的“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至“鲁侍萍:(愤怨)……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首先就两位同学的朗诵予以评价,能够注意到人物情感的急剧波动,尤其是鲁侍萍的愤怨之情表现得相当出彩。教师提问:为什么鲁侍萍会由之前的含情脉脉变成此时的悲愤、愤怨?
  (学生找出了周朴园说的三句话:“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引导学生讨论这三句话的言外之意。学生很快讨论分析出来:你是来敲诈我的,而且还有幕后的主使,极有可能是鲁贵;我就知道,只要你活着就一定会找上门来,果然没有出乎所料。周朴园之所以如此,是担心自己的名誉和地位受到威胁。)
  教师指出,这就是戏剧的潜台词,明确潜台词的概念。鲁侍萍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情感变化,就是从他的话语中已经明确了解了他的言外之意,故而悲愤、愤怨。鲁侍萍的强烈不满,恰恰表现了她刚直的一面。
  至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声嘶力竭、沉重痛苦、隐忍多年的鲁侍萍,她把三十年的苦宣泄而出,情感的爆发达到了极点。可是这次爆发没过多久就安静下来了,周朴园用什么方法安抚了鲁侍萍呢?
  学生纷纷找出下文的家具纪念、记得生日、关窗习惯等细节,认为周朴园采用了感情软化的策略。教师请一个女生朗读鲁侍萍的两句台词:“(低头)哦。”“(叹一口气)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傻话请你也不必说了。”
  学生朗诵比较入境。教师追问:鲁侍萍听了周朴园的话后,她当时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学生回答说鲁侍萍虽然被伤害得很深,可是见到、听到周朴园对她的思念,内心有感动,所以才会有“低头”和“叹一口气”的动作,感动占了上风。可以看出,鲁侍萍本性善良。)
  在冲突的最后,当周朴园要用钱来解决一切问题时,鲁侍萍是如何表现的?这反映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要求学生相互讨论,并分组陈述。
  (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纷纷谈论自己的看法。有学生抓住舞台说明“苦笑”和“笑”,认为鲁侍萍的苦笑中包含了被周朴园误解的痛苦以及淡淡的嘲讽;而后面的“笑”则是对周朴园所谓求心安的嘲笑以及对自己这三十年来生活的肯定。也有学生抓住“哼,你还以为我是故意来敲诈你才来的么?”中“还”,“你不要怕。他永远不会知道的”中的“永远”一词,说明鲁侍萍的正直,她是不会把两个人的关系告诉鲁贵而让鲁贵来敲诈的。也有学生认为就鲁侍萍撕碎周朴园给她的一张五千块的支票,可以看出她刚强、自尊的一面。鲁侍萍刚强、自尊、善良的性格和周朴园自私、冷酷、奸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之后,追问:鲁侍萍为什么不是迅速地撕碎了支票,而是慢慢撕碎支票呢?
  (学生认为慢慢撕碎更符合鲁侍萍的性格特点,鲁侍萍慢慢撕碎的不仅仅是这五千块的支票,也是她对周朴园所有的留恋。)
  兜兜转转三十年,一切似乎快要真正结束了。再次追问学生,鲁侍萍以后还会再见周朴园吗?
  学生找到“好,我希望这一生不至于再见你”作了分析。教师出示人教版中的“好,我这一生都不要再见你”,让学生思考用“不要”还是“不至于”好。
  学生分析“不至于”更好。“不要”是属于自己的主观愿望,而“不至于”则含有不得不的被迫性的意味。这更符合鲁侍萍的思想性格,鲁侍萍认为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有很强的宿命论思想。
  鲁迅曾说过:“悲剧是将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雷雨》,是一出关于感情和名利的悲剧;而鲁侍萍的悲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纷纷说是周朴园的始乱终弃。教师引导:假如,梅侍萍真的是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呢?学生恍然大悟:她的悲剧,是当时的社会门第观念造成的,感情输给了名利。)
  悲剧形成的原因,有社会悲剧,也有性格悲剧。追问学生,鲁侍萍的性格是否柔弱,悲剧和她的性格是否相关。
  (学生纷纷摇头,并不住地叹息。)
  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抓住鲁周二人的冲突,揣摩人物语言,重点分析了在矛盾冲突中的鲁侍萍的性格特点,鲁侍萍越是美好,周朴园就越显自私。年轻时的她贤惠温柔,面对曾经的爱情,在经历了大悲大痛之后依然善良正直。虽然备受屈辱,但她在艰辛的生活之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刚强以及做人的尊严。刚强、正直、自尊是她性格中的刚,善良、隐忍则是她性格中的柔。鲁侍萍,是一个刚柔相济的女性。这样的女性,磨砺出来的是人性中最真诚美好的一面。我们该为她喝彩,而非仅仅只是站在同情的角度。
  布置作业:
  运用本节课所学的鉴赏方法,抓住矛盾冲突,揣摩语言,分析周朴园的人物性格。
  
  陈柳钧,语文教师,现居浙江诸暨。本文编校:舒 坦

鲁侍萍性格分析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