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1年第1期 ID: 143058

[ 邓翠红 文选 ]   

活用散文元素 增添习作韵味

◇ 邓翠红

  每当在课堂引领着学生品评着一篇篇精美的散文时,心底总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感叹作者竟能如此深刻与敏锐,那笔尖轻轻滑动的文字,倒像是有了灵性一般,让你读着读着,仿佛走进内心深处。细细审视,其实美文就美在作者深厚的人生积淀,老道的文字功底,精巧的结构布局,巧妙地写作技法。有了这些元素,看似平淡的文字便产生了感染人、教育人的美感,让你越品越有味道。这正如一部赏心悦目的电影,除了精彩刺激的故事情节之外,影片中雄浑大气的音乐、明丽变幻的色彩,更为整部影片增加了内涵,开阔了意境。那么怎样让学生写出的文章也产生这种魅力呢?我想:巧借散文技法,活用散文元素,借他山之石以攻玉,增添文字感染力,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
  
  一.巧用借景抒情催生情感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实的情感如同一杯作者用自己的人生感悟酿成的美酒,令每一个细细品味的读者为之陶醉。在我们所接触的文学作品中,自然景物的描写可说是随处可见,它们在文中或交待环境,或铺陈故事,或推动情节发展。但最有感染力的,当数能传情达意的自然景物,有道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就是借景抒情的散文技法。它将自然之景和人物之情互相交融,变自然景物为“人化的自然”,达到物境与我情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
  当我和学生们的视线投向柳宗元的散文名篇《小石潭记》时,我们便再也抛不下这篇情景交融的佳作了。文章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俶尔远逝,往来翕乎,似与游者相乐”,这是文中精彩的描绘游鱼的场景。你瞧,寥寥数语,写尽鱼几的情味,也许就在你沉浸在作者传神描写中时,你或许幡然顿悟:那来回自由嬉戏的身影又何尝不是作者离开纷陈烦恼的官场,寻到这样一处清幽之地后灵魂复归的快乐呢?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而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又何其相同,抬眼回望“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心中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文章借此景含蓄地表露了一份难言的凄苦孤寂的心境。一段曲折的心曲就这样巧妙地通过景物传递给了我们,情韵悠长,弥久不衰。
  但我久不能忘却的还是台湾作家张晓风的那篇跨越千年时空的名篇《不朽的失眠》。作者在叙写寒窗苦读,满腹经纶的士子张继落第后乘舟返归故里的同时,更注意了景物描写对人物落魄、失意情绪的烘托。文中这样描写道:“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干草。夜空里,星星亦如清霜,一粒粒零绝凄绝”,在一个落魄的读书人眼里,这寒冷而又凄凉的自然之景,不正是自己此刻难以言表的痛苦心声吗?无论课内课外,我们都不能否定,这些恰到好处的环境描写,创设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烘托了人物愁肠郁结的心理状态,使文章的立意得到了拓展,给读者留下了更广阔的品味空间。
  有了这种感悟,我尝试着指导学生借用此法写作,我欣喜的发现,正是有了这“万绿丛中的一点红”,学生的文章有了更多的生机与活力。在写作“桥”这个话题作文时,一位学生叙述了父母离婚后一次痛苦的出走经历。文中描写到“初秋的晚上,月光冷冷的,风凉嗖嗖的,我躲到那条熟悉而又显得陌生的小桥,站在路旁那棵孤独的大树下,仰望着灿烂的群星,泪如泉涌。回想往昔父母疼我爱我的历历往事,我再也忍不住地大声哭起来了。我觉得这凄惨的哭声,在这寒冷而又寂静的夜里,是那么的凄凉……”这短短几句话,传达出来的,就不仅仅是单纯的自然之景,文中“冷冷的月光”、“孤独的大树”、“灿烂的群星”、“寂静的夜”更包蕴着小作者内心对家庭不幸的困惑和对亲情的真切渴盼啊!这样几经尝试后,在学生的眼中,一草一木就再也不是孤立的。有了这样情和景的文章,又怎能不感染人呢?
  
  二.穿插托物言志提升主旨
  
  凡是读过高尔基《海燕》的人,一定忘不了那渴望着暴风雨来临,而勇敢地如箭一般穿梭于乌云与大海之间的海燕。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或许淡忘了文中的具体文字,但却难忘那象征着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的海燕形象。它已穿越时空,成了我们记忆中永恒的经典。除此外,我们从语文教材巾随手就能发现类似的美文。作家小思的《蝉》,张晓风的《行道树》,冰心的《荷叶母亲》,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她们所创设出来的优美形象,又有谁能轻意忘却呢?这些都是托物言志手法运用的成功例子。她们将一种抽象的精神意义寄托于某一个具体的事物中去。蝉身上包孕的积极的牛活态度,行道树所体现出的默默奉献,雨中荷叶对红莲的那份深沉,紫藤萝做人的坚强,尤不穿插到文章的布局之中,也更使文章增添了一种别样的含蓄与深沉。
  有一篇学生作文《秋雨中,有束康乃馨》,小作者叙述了“我”因为不满父母的强硬做法而消沉,死活不愿上学,在湖畔受到两个陌生姐妹的鼓舞而重新振作起来的故事。文中小作者多处描写康乃馨,诸如“我喜欢康乃馨,因为它坚强”,“这时,我觉得那淡淡的清香扑进我的鼻里”,“我们一起唱歌,一起做步,和康乃馨编织故事。我发现我变得坚强了”。“哦,我真喜欢”,“又是一个秋叶翻飞,秋雨潇潇的日子,我带着一大束康乃馨和许多道歉的话来到依旧碧绿的草地”,“当我回首望去,绿茵茵的草地上,有束很盛、很密,簇拥着绿叶的康乃馨”。从这些描写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文中的“康乃髀已不仅仅是“花”这个实体,它更象征者面对困难与挫折拼搏的精神。“康乃馨”这一意象的引入,使文章的布局、立意更深刎了。当然,这样的写作实例并不仅此一例。学生们还借风雨中顽强的草,大雪中傲骨的梅,寒夜中不眠的灯塑造出了许多超出事物自身含义的新的精神形象,让我感受了学生稚嫩外表下那颗深沉的心。
  
  三.借助联想赋出诗意的文章
  
  一篇情韵悠长的散文,往往会通过生活巾偶发的、片断的事项,去反映其复杂的背景和深广的内涵,做到“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要达到这种境界,联想是关键。散文作家总会把他对外界事物的最初感受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进而与生活的体验感悟巧妙的联系在一起,深入发掘其深邃而微妙的底蕴和内涵。出表及里,从纷繁错综的联系里,发现其独特而奥妙的联系点,从“引心”到“会心”,由“迎意”到“立意”,赋成一篇优秀的散文。
  我们不妨看看七年级语文教材中宗璞的那篇《紫藤萝瀑布》。当失去幼弟的苦痛死死纠缠着作家之时,眼前却意外地出现了“一树闪光的,盛 开的藤萝”,“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在这里,花的繁盛通过作者的相似联想巧妙地引发到“帆”,“笑容”上,让花的流动“带走了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矗然牛命的蓬勃终于触动了作家情感的弦,以至于联想起十多年前的那“稀落伶仃”的藤萝,在这种种联想中,作家对生命的认识得到了升华——“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读完文章,你不能不感叹作家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和她丰富的联想。她触类旁通,由此及彼,浮想联翩,山表及里,文思泉涌,寻思妙得。借助联想的羽翼创造了一篇充满艺术魅力的作品,感染了每个读者。
  散文不就是贵在触发吗?由此及彼是触发,对于日前所经历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既是触发,也是联想。有了这些感悟,我们何不借坚它们,去教会学生重新组织生活的积累,凭依想象、联想的翅膀,在客观事物之问搭建一条相依相随的桥,升华事物内在的联系和底蕴,产生文章诗意的芬芳呢?
  尝试写作的过程中,我读到了这么一篇学生习作:小作者因为自己在运动会上失去展示自我的机会而万分沮丧,“漫步于林问小道,忽然,一股淡淡的花香,若有若无地飘来”,“我俯下身子,细细地看它。一朵柔弱的花儿,半透明的茎,细得像绣花针;花瓣小小的,素白色,让人想起卖火柴的小女孩苍白的脸”,“它这么弱小,这么卑微,可它却努力地开出花来,让自己清淡的芳香飘荡出去,这是怎样的自信与执著!”“恍惚中我似乎听到它细小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自己的生命,不需要他人的喝彩!只要努力过,生命就无怨无悔——”在这里,小作者很自然地细致描摹了无名花的盛开,借助想象和联想由花及己,转变了曾经消极的生活态度,进而思想升华——“我看着它,不知不觉,心里的失落已无影无踪。也许生命与顽强结合起来,就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看到这,我自己都欣喜万分,我感慨于孩子们超强的模仿力,虽然文章硅得稚嫩,但文字中透出的深刻还是很打动人的。
  散文的联想,就是这样同精细的观察、细微的描述结合在一起。它真实、具体,使人读之如身临其境;它含蓄、深涟,使人读之能临境生情。给读者想象空间、回味余地愈大,则诗意的芬芳愈浓,这些离不开丰富面活跃的联想。联想,实质上是观察的深化,是此时此地的观察,与彼时彼地观察的融会贯通。没有这种融会贯通,便没有感受的加深、思想的升华、诗意的结晶。
  一篇好的文章就好比一曲动听的交响乐,写人叙事是旋律,而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就像这个旋律上无法缺失的伴奏,有了这些元素,这首乐曲便有了跌宕起伏、韵味十足的吸引力。让我们巧借这些技法,雕琢出无数精彩的文章,让学生在活学活用的写作道路上越走越宽。

活用散文元素  增添习作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