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1年第1期 ID: 143075

  

《半张纸》的意象解读

◇ 肖 科

  1936年,瑞典学院的评奖委员和院士们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堪称“美国戏剧之父”的尤金·奥尼尔(1888-1953),就是这样一位大师,他在“受奖演说”中却对瑞典人说了这样一番话:“我的工作受惠于一切现代戏剧家中最伟大的天才——你们的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他坦陈自己受惠于19世纪瑞典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恐怕并不仅仅是出于对东道国的尊重而说的虚与委蛇之辞。尤金·奥尼尔何以推崇斯特林堡呢?
  
  一.斯特林堡:文学巨擘,还是“怪人、疯子”?
  
  斯特林堡(1849-1912),瑞典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世界现代戏剧之父。他当过小学教师、报社记者,后在皇家图书馆当管理员。他在十九世纪末革新了长短篇小说、诗歌和散文等几乎所有的文学形式。代表作有《父亲》《死亡之舞》《红房间》及《鬼魂奏鸣曲》等。斯特林堡一生共写过六十多个剧本,大量的小说、诗歌和关于语言研究的著作,留下书信七千余封。他的作品对世界各国的大文豪都产生了震撼性的影响,如法国的加缪、爱尔兰的贝克特、美国的奥尼尔等。
  然而,斯特林堡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巨擘,一直被视为“怪人”和“疯子”。与世长辞后,他的作品和功绩才渐渐受到重视,在瑞典出版了75卷本的《斯特林堡全集》。随着“2005斯特林堡在中国”活动的举办,以及《斯特林堡文集》五卷本的推出,他复杂神秘的人生,再次掀起了一股飓风。尼采发疯前在致发疯前的斯特林堡的一封信中谈到,个性是一个人成为人的标志,没有个性的人等于零。这种天才论以大众为死敌,毫无沟通的可能——斯特林堡正是一个太有个性而使世人难以理解的“人民公敌”。斯特林堡与三个妻子有四个孩子,他晚年孑然一身,过着凄楚的生活,甚至沦落到经常靠借债和别人的捐赠度日。1912年4月初,斯氏被诊断出已到癌症晚期。这个一生中在最小的事上都牢骚满腹的人,在疼痛和呕吐不断折磨着他的时候却泰然自若,甚至还和那些背叛他的朋友开玩笑。1912年5月14日下午4时30分,斯特林堡说完最后的一句话“不要管我了,我已经是死人了!”离开了人世。
  
  二.“家庭”:《半张纸》中一个温暖的意象
  
  在北京大学曹文轩教授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中,第六个话题“结构”选入了斯特林堡极具特色的小说《半张纸》。情节很简单:“年轻房客”即将离开,他借助纸片上的字迹和电话号码回忆刻骨铭心的、充满悲欢离合的两年生活——从恋爱的甜蜜、新婚的幸福到为人父的喜悦,再到丧妻丧子的悲痛欲绝。读者应该注意到,“家庭”在《半张纸》中是一个温暖的意象。
  出现在“年轻房客”小纸条上的人物有:艾丽丝(他爱人)、一个朋友、“修女”、L医生、一位亲戚(岳母)、被埋葬者(一大一小)。“年轻房客”的生活经历是:在银行工作、失业、订婚、结婚、医生到来、岳母出现、爱妻生产、母子双殒。期间,人物的感情变化是:甜蜜、幸福、喜悦和悲痛欲绝。他伤感于自己的失业、穷困和朋友的潦倒,也追忆、回味着爱人的“美丽”、新婚的“最愉快”时光、共观歌剧的“心灵沉醉”……在起伏不定的工作变迁中,在变幻莫测的生活打击中,在丧妻天子的家庭巨变中,主人公“在这两分钟里他重又度过了他一生中的两年。但是他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相反,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而原先,“他决心要忘却一切”的,两分钟后,“他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吻了吻,仔细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对于这位生活中幸福与痛苦交替、苦难居多的男主人公而言,能够走出“垂头丧气”变为昂头、骄傲、快乐,着实不易。转变的强大力量是什么?是温馨的追忆:一个最美丽的爱人艾丽丝,一段最愉快和幸福的时光以及一位降生的小生命。换言之,《半张纸》中“家庭”这个温暖的意象给了“年轻房客”温暖人心的力量、走出苦难的力量。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斯特林堡本人三次不幸的婚姻:他的三任妻子分别是西里·冯·埃森,奥地利记者弗丽达·乌尔,挪威女演员哈丽叶特·鲍塞。三次婚姻都以离异为结局,每一次都是从短暂的幸福开始,最后却以互相痛苦的折磨而告终。在《半张纸》中家庭是温暖的意象之一,应该说与斯特林堡的精神结构、女性观有关。一般认为,其女性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即:女性是母性的实践者——女性对男性的压榨——女性作为救赎者。
  现实生活中的斯特林堡,在每一次婚姻的失败后几乎都呈现出一种近乎神经质的偏执和疯狂,毫不顾忌道德与现实:与埃森分手后,他写出了《疯人辩护词》;与弗丽达的离婚导致他精神错乱;1895年,他老是东躲西藏。无端怀疑邻居要用瓦斯和电来杀他;又谎称警察要以伪造艺术罪名抓他……第三次婚姻结束后,他写出了婚姻噩梦下的名作《梦的戏剧》,在写作的过程中,他多次试图自杀。有论者说,其性格基本属于“边缘性人格障碍”范畴,这种人格障碍源于其长期的经济困顿,信仰和创作上的两难矛盾,作品长期不被接受,家人的不理解等。因此,在《半张纸》中发现了家庭的重要性、对母性的依恋是不难理解的事。
  
  三.解密:“半张纸”里的大乾埔
  
  小说《半张纸》以一千五百字的简短篇幅,用若干文字和电话号码展示了主人公一生中充满悲欢离合的两年——这是“记满幸福与悲伤的半张纸”。这个过程并不是特殊化的,相反正是在许多普通人身上都会发生的一些经历,而绝大多数作家所着眼的都不过如此,因此,它被写出来是让读者觉得与众不同还是平淡无奇,就得看作者的创作心思是否高人一筹了。《半张纸》的作者显然是让读者永远都无法忘记他的这种演绎了,巧妙地将人生变迁的喜乐悲愁维系在一起,浓缩的“半张纸”上,承载表达主题的任务。半张纸上的一个个名称与电话号码与人生当中的一件件重要的事情相应,留给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又让这些想象井然有序地排列,从而完成“两分钟”到“两年”的投射。
  作者在此表明了一种生活态度。正如他小说结尾说的那样:“他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相反的,像是个骄傲快乐的人。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人生是由很多段组成的,在我们走过一段、失去一段,永远无法再把握一段时,应该回顾它,回顾曾经的努力与得到,将它作为一种幸福放在心里,而不要将悲痛延续,因为还有下一段要走。而许多人恰恰是将一段蔓延及整个人生,“可惜”,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幸福“他将永远无法尝到”,他再活二十年,其价值永远是那两分钟,而作者所提倡的是让人们学会在两分钟内总结和得到“两年”甚至“二十年”那样的人生 价值。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
  再回到本文“题记”所引的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的一段原话:“人活着必遭蹂躏。天堂和地狱并不是虚无的存在,而是都会在现实中得到兑现。当我们欢乐的时候,我们就生活在天堂里;当我们痛苦时,我们就在地狱。但谁又能说痛苦不是另一种欢乐呢?”这不就是藏在《半张纸》里的奥妙、“密码”吗?
  
  四.跨越苦难:一种美丽的姿态
  
  小说中写到的那个“曾经飞黄腾达”又“潦倒”“不得不远走他乡”的朋友和紧随其后的一句议论“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也是耐人寻味的。他经历了盛极而衰的过程,一如“年轻房客”经历了起伏不定的变迁,二者共同表明:生活总是变幻莫测的,人生交替着幸福和痛苦,这就是生活的“原生态”。这样,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就至关重要了!
  当我们昕到德国的叔本华说“人的生存就是一场痛苦的斗争,生命的每一秒钟都在为抵抗死亡而斗争,而这是一种注定要失败的斗争”,会悲观至极。
  但我想到了余华的小说《活着》:那一位叫“福贵”的老人,亲人相继离去——女儿聋哑,儿子设医生抽干了血而无辜的死去,女婿意外身亡,女儿产后大出血死去,妻子操劳成疾去世,最后连可爱的小孙儿也死去——他买了一头垂危的老牛,从此二者相依为命。“家里的人全是我送的,全是我亲手埋的。”福贵这样淡淡地诉说死亡。他依然活着,用“活着”这一亘古的姿态诠释着生命的最真实的状态,仿佛比往日更加洒脱与坚强。《活着》以平淡的中国汉字表达了人间至高无上的情感,赋予人类精神洗练和升华的过程。“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的。”余华如是说。换言之,活着不需要理由,因为活着本身就是一种理由。
  我还想到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以及2008年他凭借《病隙碎笔》荣获鲁迅文学奖的感言。《命若琴弦》这个中篇涵盖了史铁生最深沉的思考:一老一小两个瞎子,走在莽莽苍苍的山路上,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但有微弱的、苦涩的希望。或许,这就是人类。这位饱受疾病折磨、在轮椅上度过30多年的史铁生,近几年又得了尿毒症,肾随之衰竭,时刻徘徊在死亡边缘,写作《病隙碎笔》极其困难,前后写了4年,有时一天只能写几行字。一般人看来,这样的遭遇和经历,一定是痛苦而又悲伤。他在鲁迅文学奖颁奖后说:“困境的本质对于人的伤害是一样的,如果不去寻找生命的意义,生命就没有意义。”他又说:“把悲观认识清楚了就是乐观。”我们是否可以说:不管你残疾还是健康,不管你富贵还是贫穷,其实都得领受命运,在属于自己的光明与黑暗中咀嚼属于自己的喜悦与悲伤。
  我总在想,也许,生命中的每一处伤痛、挫折和打击都自有意义吧。我们不必回避苦难,也不必刻意去抚平滴血的伤口,就像那个年轻房客、那个福贵、那个“中国最爱笑的作家”史铁生一样,跨越苦难,让伤痛开成美丽的花朵。

《半张纸》的意象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