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12期 ID: 141025

[ 徐兵 文选 ]   

古诗鉴赏复习备考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 徐兵

   众所周知,古诗鉴赏是高考试题中一块难啃的骨头。从历年的高考阅卷情况看,得分都偏低。究其原因,固然与古代诗歌同学生有距离,理解有障碍,确实有难度有关,但与当前古诗鉴赏复习备考存在误区、效益低下也不无关系。针对古诗鉴赏复习备考的现状,本文想谈谈古诗鉴赏复习中存在的误区和应采取的对策,以引起同行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一.存在的误区
   1、重专题复习,轻平时积累
   当前高三古诗鉴赏的复习思路,通常是一轮复习阶段集中1个月的时间进行专题复习。这1个月的教学安排,主要是按照考试说明要求,把古诗鉴赏板块分解为形象、语言、表达技巧、题材内容、情感观点等几个具体的考点,逐点进行讲解、训练。经过1个月的专题复习,有些老师认为学生已经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因此复习也就到此为止了,今后古诗鉴赏这一块基本就不碰了。
   事实证明,这种一劳永逸的做法完全脱离学情,效果是比较差的。要知道,没有平时的积累打基础,作铺垫,单靠1个月的集中突击,一下子就可以大幅提高古诗鉴赏能力,是根本不可能的。学生真正缺的还是积累,除了做了部分题目以外,学生读了多少古诗?读懂了多少?能背多少?读了多少古诗鉴赏文章?有多少收获?可以说少得可怜!没有必要的积累,读懂都是个问题,何谈鉴赏?现在有些老师可能在专题复习方面动了不少脑筋,下了很大功夫,但是恰恰忽视了学生平时的阅读积累,除了零星的训练以外,没有设计具体有效的阅读内容。因此尽管老师讲得不少,但是学生的古诗阅读能力、鉴赏能力依然脆弱。比如,有一道题是这样的:
  鹧鸪天 赏荷
   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胭脂雪瘦熏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 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
   题:这首词善于运用侧面烘托,请作简要分析。
  什么叫侧面烘托(侧面描写),平时是重点讲的,学生都知道,按理答题应该没问题。但事实恰恰相反:词的上片着重写荷花的香味、色彩,荷叶的形态,这是直接写荷花本身,属正面描写,学生却理解成是侧面描写。词的下片着重借山容水态、月色云影,是借助其它事物来烘托荷花,属侧面描写,学生却根本没有注意。这说明一味灌输空洞抽象的概念术语,脱离针对性训练,学生往往似懂非懂,一知半解,好多知识点不能真正落实到位。
   2、重理论灌输,轻有效训练
   现在,有些老师热衷于讲理论,讲概念,讲名词术语,在一些根本考不到的知识点上反复纠缠,做了不少无用功,这主要源于对“高考考什么”心中没数。比如,有老师仔细辨析“形象”和“意象”的区别,结果越讲学生越糊涂。其实,对高中生而言,形象和意象完全可以看成一回事,简单交代一下就可以了。再比如,有老师讲情与景的关系,分为借景抒情、触景生情、缘情写景、寓情于景、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等等。其实这几个词意思大同小异,学生只要懂“借景抒情”就可以了,完全没必要分得这么细。07年和11年江苏卷都考了借景抒情这种表现手法,学生作答时只要写出“借景抒情”就得分。
   再有,学生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概念术语烂熟于心,一套一套的,但碰到具体的题目,却束手无策。这主要是因为老师讲得多,练得少,或者没有练到点子上。只讲不练,纸上谈兵是要不得的。例略。
   3、重方法指导,轻文本解读
   应该说,目前在答题方法、答题规范方面大家已经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套路。比如根据高考常见考点,建立了多种答题模型,有形象型、意境型、炼字型、炼句型、手法型、感情型、观点型等等。每种答题模型都有固定的答题步骤,学生有章可循,就不会乱答一气。但是有了方法,就有了一切,就大功告成了吗?事实不然,掌握方法还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怎样读懂文本,读懂诗歌,否则方法就是一个徒具形式的空架子。而现在不少老师上课言必称方法,却很少花功夫耐心引导学生去认真解读文本,似乎讲方法才是老师的事,而读文本自然是学生自己的事。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是,学生虽然依葫芦去画瓢,但难以画出像样的瓢来。例略。
   4、重形式技巧,轻思想内容
   诗歌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形式方面主要就是表达技巧(艺术手法),包括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现在不少老师在复习中喜欢大讲特讲表达技巧,分得很细,讲得很全,不厌其烦。讲到具体的题目,也总是把分析表达技巧放在第一位,似乎不讲表达技巧,古诗就没有东西可讲。事实上,这与高考动向是相背的。纵观江苏历年高考古诗鉴赏题,虽然表达技巧几乎年年考,但考的几种手法都很简单,修辞手法考的是比喻和借代(应该说,这是符合古诗特点的,因为古诗中用得较多的修辞就是比喻和借代),表现手法考的是对比、反衬、借景抒情,都是最常见的。而且考查表达技巧,都是只要求指认,不要求分析,这就又降低了难度。由此可见,高考古诗鉴赏的考查,并不在表达技巧上做文章,基本上是淡化处理。在这一块,不必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那么,高考古诗鉴赏着重考什么?应该说还是在思想内容方面。高考命题者意图很明显,首先检测考生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为读不懂就谈不上鉴赏,再有就是防止有些考生投机取巧,不是认真审读诗意,而是用现成的名词术语瞎套。思想内容方面的考查,局部而言,就是看诗中每一句写了什么,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前后有什么关系;总体而言,就是看诗中写了什么景,叙了什么事,抒了什么情,表达了什么观点。例略。
   二.应对的策略
   1、在积累上下功夫
   提高古诗鉴赏能力的根本在于平时大量的阅读积累。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古诗鉴赏的复习可以适当前移,不要全部压到高三,高一高二就可以讲点理论,高一高二的阅读任务中穿插古诗词及鉴赏文章,每周让学生研读一些篇幅较为短小,内容不是太深的古诗鉴赏短文,一方面建立对鉴赏的感性认识,一方面学习诗歌鉴赏中的概念术语,积累一些文体知识、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②用好教材。教材中有不少古诗词中的经典篇章,高三应杀一个回马枪,温故而知新。要利用课文熟悉古诗的常见题材和思想感情,要特别注意用好教材中的范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术语,教会学生“以诗解诗”,实现知识积累和能力迁移。③高三依然要注重积累,每周都要读一些古诗鉴赏方面的文章,一直到高考,做到“长流水,不断线”,让学生始终保持对古诗的“热度”。④引导学生做好已做试题的整理归纳,安排时间让学生经常回头看,这也是一种积累,必不可少。
   2、在“读懂”上做文章
   古典诗词是用文言写成的,并且它有自身的语言特点,因此读懂“诗家语”实属不易。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首先要了解古诗的语言特点。在格律方面,古诗要注意平仄、押韵、对仗;在语法方面,古诗中经常有倒序(因平仄和押韵的需要)、省略、词性的改变;在表达技巧方面,经常运用典故。古诗自身这些特点,都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难度。很有必要让学生看看一些浅易的讲解诗歌语言特点的文章,老师适当点拨,使学生对“诗家语”有一个整体的认知。有些老师怕麻烦,或者认为没必要,常常回避这个问题,这是不明智的,要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功”。②“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要读懂古诗,还是要注重平时的积累。这儿不再赘述。③具体解题时,要注意“六抓”:抓题目,题目是切入点;抓作者,作者是链接点;抓意象,意象是关键点;抓情感语,情感语是突破点;抓注释,注释是支撑点;抓题干,题干是辅助点。
   3、在训练上求实效
   光讲不练是假把式,练还要练到点子上,练出实效。有效训练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一轮复习阶段应以分解到具体知识点和能力点的专项训练为主,不宜搞大呼隆的综合训练。比如讲到比喻这种修辞,就应有集中训练“比喻”的练习,保证训练的针对性。②针对学生答题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突出问题,要及时设计补偿性练习进行矫正训练。不分析学情的盲目训练等同于题海战术,结果学生会的早就会了,不会的还是不会,时间花掉了,问题没有解决。③要注意“练反复,反复练”。一个知识点,训练一次两次,不能说训练就到位了。因为时间一长,学生容易生疏甚至遗忘。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反复一次,反复是战胜遗忘的有效手段。④要研究考情,练得对路。高考考什么,就练什么,花大力气练;高考不考的,要敢于舍弃,坚决不练,不做无用功。
  
   徐兵,教师,现居江苏泰兴。

古诗鉴赏复习备考的误区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