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12期 ID: 140995

[ 杨顺兴 文选 ]   

即兴口头作文“一只麻雀”的启示

◇ 杨顺兴

   晨读课,一进教室便看到一只麻雀,在教室内振翅乱飞,时而停在窗楞上,时而猛撞玻璃。同学们有的发出唏嘘之声,有的窃窃私语。此情此景,我突发奇想:何不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一次思维训练?于是,我要求学生以“一只麻雀”为话题进行口头作文。要求大胆展开想象联想,力求创新,文体自选,范围不限。
   学生甲:“我”是一个弃儿,被父母抛弃,孤苦无依,大清早路过这儿,请求帮助,呼唤爱心。(因篇幅限制,学生口头作文均为概述)
   学生乙:“我”和父母闹别扭,负气离家出走,走到这儿迷路了,请大家指点“迷津”,反映家庭教育问题。
   学生丙:“我”是来自故乡的一只鸟,原先茂密的森林被砍伐一光,“我”失去了家园,到处流浪,误入此处,突出生态保护的主题。
   学生丁:“我”来自遭到大地震和核辐射的日本福岛县,家乡已成为汪洋泽国,“我”劫后余生,只身来到此地,想找一个家,不知谁愿意接纳“我”。
   当学生丁讲到“日本福岛”时,我竖起了大拇指:“太棒了,你的想象力!”事实上,同学们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在作文教学中训练写作主体发散思维的变通性,可从“寻找联系”出发,即通过联想,把材料内的已知内容要素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要素联系起来考虑,找出表象与表象之间相关、相似、对比或因果的内在联系或外在联系,从而使表象与表象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并选择一个联系中心,使各种表象多多“碰撞”,触类旁通,由此发散出一系列的联想,围绕这一点,形成发散状态或网络状态。这样,就能达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境界(刘勰《文心雕龙》),写出的文章不落窠臼,富有新意。
   相关、相似、对比、因果是指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联想的桥梁”。
   1.相关联想
   相关联想,指时间上、空间上或事理上接近的事物在人的体验中形成的联想。它反映的是由一事物到另一事物在时、空、理上的接近关系。比如,学生丙由一只麻雀,想到一副漫画:原先高大茂密的森林被砍伐一空,只剩下一个个树根,一只孤单的小鸟无家可归。由麻雀到小鸟,由教室到森林,展开联想,发散思维;由小鸟失去了家园,从而引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2.相似联想
   相似联想,指的是对一事物的感知或回忆,引起和它在形式上、性质上、气质上相似的事物的回忆,它反映的是事物的相似性或共同性。相似联想的第一层次是取事物间形态上的相似,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第二层次则是在事物之间取其性质上、气质上的相似而展开联想。如学生戊由小鸟想到了日本福岛大地震和核辐射中幸存的孤儿,来到中国寻求帮助。戊同学可能是常看新闻媒体的报道而产生联想。
   3.对比联想
   对比联想是指由对某一事物的感知和回忆,引起对其他具有相反特点的事物的回忆,取其意反。它反映的是事物间的相对性和矛盾性。我适当作了点拨:比如由欢乐想到悲伤,由孤单想到群居,由矛盾想到和谐……学生丙勇敢地举手发言:由麻雀想起了爷爷养的一只画眉。那是一个傍晚,小画眉迷路了。爷爷便把它笼养起来,小画眉从此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爷爷经常把小鸟从笼中捉出,放在手上,向人夸耀小鸟如何听话,在他的手心上任人逗玩,也不飞走。可是,有一天,爷爷又把小鸟捉出来炫耀,小鸟趁其不备,张开双翼,飞上了蓝天。爷爷只能望天兴叹。虽然衣食无忧,但毕竟是寄人篱下,它终于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那儿才是它真正的家。寄人篱下的生活和自由自在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因果联想
   因果联想,指的是体会事与理之间的因果关系,搞清由事到理的思维路线,领悟事情本身所包含的道理。它反映的是事与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事是联想的前提,理是联想的结果。我作了简单的介绍后,学生甲似乎有所领悟:小鸟乱冲乱撞,只能是自取灭亡。当我们陷入困境的时候,应该智慧地应对,避免盲目性,不能让刻舟求剑的悲剧重演。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这节课训练情况来看,学生对比联想、因果联想能力严重欠缺,而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科学思维,想象联想,有助于学生打开思路,写作求新,从此不怕写作文。
  
   杨顺兴,教师,现居江苏泰兴。

即兴口头作文“一只麻雀”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