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1年第12期 ID: 134970

[ 徐兵 文选 ]   

现代文阅读主题透析与归纳

◇ 徐兵

  【摘 要】在现代文阅读中,对主题的理解与把握是首先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本文分别从四个方面,阐释了现代文阅读中常见的几种主题内容:表达对人自身的关注与剖析;表达对现代文明的审视与忧思;表达对文化精神的尊崇与弘扬;表达对美的追寻与礼赞。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 主题 现代文明 文化精神
  
   笔者通过对历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的分析梳理,发现以下四个方面是现代文阅读主题考查的热点。本文着重结合2011年全国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对这四个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期为高三备考的学生提供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理论支撑。
  一、表达对“人”自身的关注与剖析
  文学是人学,文学离不开“人”。可以说,对“人”自身的关注,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同样,在高考试题中,文学类作品的主题大多是指向“人”的。
  (一)人情人性
  ①真善美:真诚、善良、淳朴、宽厚、正直、宽容、勤俭、仁爱
  ②假丑恶:伪善、刻毒、圆滑、阴险、势利、嫉妒、狡诈、冷酷
  小说阅读题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必然涉及对人情人性的把握。比如2011安徽卷《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小说不仅写了主人公巴尔塔萨勤劳纯朴善良的一面,也揭示了其性格中爱面子好冲动的另一面,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真实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而小说中的财主蒙铁尔,粗暴专制冷酷吝啬,则完全是一个反面形象,有点像《欧也妮·葛朗台》中的守财奴老葛朗台。
  (二)人生态度
  ①乐观豁达、积极向上?摇②悲观消极、自我沉沦
  ③超然物外、孤高自赏?摇④淡泊名利、清静自守
  比如全国卷《针挑土》中的黑妮,一个单纯沉静普通的湘西女子,却懂得倡导“负责任的旅游”,组织“湘援游”,在外地游客和湘西苗族之间穿针引线,为更好地传承湘西苗绣艺术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个小人物身上体现了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人际关系
  现代人,可能多了一点自私,少了一点爱心。人与人之间,可能多了一点隔膜和猜忌,少了一点坦率与真诚。
  (四)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就是要弘扬人文精神,就是要做到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权利,满足人的需求,促进人的发展。
  (五)生命感悟
  生命的渺小与博大、脆弱与坚强、短暂与永恒、空虚与充实、平凡与伟大。
  (六)人生价值
  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确立合理的价值取向。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应更加注重精神需求,淡化物质需求,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比如四川卷《锈损了的铁铃铛》中的爸爸,就像铁铃铛那样,尽情地唱过,在艰苦的环境中忘我工作,透支健康甚至生命,体现了自己崇高的人生价值。
  二、表达对现代文明的审视与忧思
  关注时代、关注现实、关注社会是高考始终强调的一个命题取向。在高考所选的文学类文本中,尤其是散文,有相当一部分侧重表达的是当下人们对现代文明的审视与忧思。
  (一)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冲突
  科技的日新月异、经济的飞速发展、文化的多元碰撞、信息的方便快捷,这是现代文明的特征。在现代文明大行其道的同时,传统文化正在走向衰落乃至消亡,古文字、古音乐、古民俗、古建筑……正一步步湮没在现代社会的浮华与喧嚣中。失去传统就失去了根基,忘记传统就意味着背叛。拯救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文明,让中华文明走向世界!
  (二)工业文明和农耕文明生活方式的差异
  农耕时代,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虽然生产力低下,但人们清静安闲,轻松愉悦。而当下的工业社会通过技术革新,虽然生产效率极大提高,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但是人们也更像流水线上的机器,不停地运转。钢筋混凝土和玻璃幕墙构筑的城市像囚笼一样禁锢了人们的想象,限制了人们的自由。这样的生活单调沉闷、枯燥乏味,令人身心俱疲。此时,回归乡村、回归自然则成了现代都市人的一种奢求。比如福建卷《走进腾格里》,表达了对沙漠的牵挂和不舍,对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的追忆和怀念,对当下充满物欲的都市生活的不满和批评。
  (三)现代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古人讲,天人合一。人和自然本应是和谐共生的。但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和自然的关系正在走向异化:人类无视自然生态,河流污染,森林砍伐,植被破坏,气候变暖;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也在加剧,极端天气频现,自然灾难接踵而至。“人定胜天”的豪言壮语被触目惊心的无情现实击得粉碎。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是人类的必然选择。比如上海卷《又见鹭鸶》,抒发了作者阔别多年又见鹭鸶的惊喜之情,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理想。再如浙江卷,作者通过对日本大地震的反思,批评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观念,深刻指出,人类应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利用科学技术,达到与自然共济。
  (四)现代社会人的精神状态和生存状态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精神状态差是不争的事实。愈来愈多的人为心理疾病、亚健康所困扰,快乐和诗情正一步步远离。现代人的悲哀在于,物质富有的同时,精神正逐步走向空虚与贫乏。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物欲膨胀,有些人已沦为金钱的奴隶;迷恋电视和网络,厌烦读书,满足于感官的刺激享受,懒于自省与思考;忙于应酬交际,吃喝玩乐,疏于学习。长此以往,精神家园必然日渐荒芜,物质的富翁也会沦为精神的贫民。
  三、表达对文化精神的尊崇与弘扬
  文化抑或文化精神,这样的词对于中学生而言,可能有点生疏。而这正是当前中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一个突出表现。中学生的头脑里应该有点文化的大气,精神的底子。在物质文明走向发达的今天,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先是中华文化的复兴,文化精神的重塑。表达对文化精神的追思、尊崇与弘扬,已是当下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已经形成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中庸之道”“自强不息”“经世致用”“以和为贵”等基本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之所以能一直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除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之外,这种独特的文化精神的支撑是极为重要的因素。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屈辱,中国传统文化也饱受诟病,全盘西化的论调一度甚嚣尘上。但是新时期,人们逐渐认识到文化寻根的重要性,相信在新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一定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比如天津卷,作者强调“中国之道”,就是倡导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同时辩证指出,文化重建也要兼容西方文化,而不是简单地恢复传统文化。再如山东卷《衡中西以相融》,谈的也是中西文化的交融。
  (二)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
  民族心理,是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特点。它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是优秀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作家的情感,它既是时代精神的折射,又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传承,甚至是人类的普遍文化心理和精神诉求。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主要包括以下具体意义:①勤劳俭朴,宽厚善良;②自强不息,刚健有为;③务实沉稳,谦和持中;④诚实守信,重义轻利;⑤伦理为纲,尊卑有序;⑥家族观念,安土重迁;⑦爱国爱家,经世致用。
  (三)多种地域文化各臻其妙,共融共生
  中国古代文化是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下发展起来的。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三秦文化、岭南文化等多种地域文化,各有其自然环境特色和社会人文特色,反映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彼此间不能等同、替代。但是,这些特色各异的地域文化,几乎都蕴涵着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都有中华一体的文化认同意识。正是在这种共同精神的烛照下,多元发展的地域文化,逐渐走向融合,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北京卷《祁连雪》,将祁连山壮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厚的历史文化融为一体,着重发掘河西走廊这一特定地域的独特文化内涵。

现代文阅读主题透析与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