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清人王夫之说:“意犹帅也。”立意是一篇文章的统帅,文章的详略、对材料的取舍等都由它来决定。如果说立意是一篇文章成败的关键,立意是否深刻则决定着文章层次的高低。“立意深刻”也是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第一项要求,是作文获得高分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如何使作文的立意走向深刻呢?
一.关注社会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道出了千古文章为时为事而作的不破真理。纵观古今,无论长篇作名著抑或知小精悍的歌、诗等文章,看其价值的大小,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看它是否跳动着时代脉律,能否为时代发展服务。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反映了俄国和法国的战争中俄国人民体现出来的爱国精神;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写文章要符合时代的需要,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高中生写作时若能把眼光投入到社会层面,渗透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就可以超越一般文章的立意,彰显高远与厚重。如2010广东高考优秀作文《与你为邻》通过写同桌不得不回家乡参加高考的事,直面许许多多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难题,并且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高考户籍政策。作者把同桌个人的经历放入到大的社会背景之下,传递了时代信息,也体现了作者关注社会现实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文章的立意因此显得深刻高远。
二.选择新的视角
世界上没有两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和文化程度不同,对生活的感受也会不同,如果我们在写作时如果能够改变传统的思维习惯,善于独辟蹊径,做到“见人之未见,发人之未发”,以独到的见解来呈现鲜明的个性。这样文章的立意就会与众不同。
游览敦煌,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没有写敦煌壁画的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他选择另外一个角度,写一个无知的农民道士糟践文化的劣行,表现了古往今来没有文化的人掌管文化的民族悲剧。穿越戈壁滩看到海市蜃楼,当代女作家张抗抗的游记散文《海市》没有赞美沙漠中特有的海市等景象的绚丽,却表达人不要追逐不切实际的虚幻的东西的道理。2010江苏省优秀作文《绿色生活》,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看到了“绿色生活”对于贫穷国家来说是奢侈品。因为“我们不能硬要骡子去代牛犁地,也不能让羊产牛奶。同样的,也不能让烧煤都有困难的百姓去烧更加昂贵的天然气、氢气”,进而提出“绿色生活不能面面俱到,但可量力而行的”新颖观点。
写文章选择新的视角,就要克服习惯思维的定势,具有多角度发散思维的能力,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突破原有的知识圈,古今中外纵横,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并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答案或方法。
三.表达真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可见文章要想打动人,有境界,就要抒写发自内心的真情。若没有真情,任何文笔、技法都不足为道。许多佳作之所以脍炙人口,无不因“情”动人。朱自清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的“背影”打动了无数人;归有光《项脊轩志》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怀念之情,感人肺腑;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催人泪下。
现在有不少学生抱怨,平时接触最多的人无非是父母、老师、同学,学校生活“课室、宿舍、饭堂”三点一线,生活太单调,能够触动心灵的事很少。文章如何写出真感情呢?
首先我们要用心感受生活。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慧眼,留心观察生活,认真品味、捕捉那些典型的材料。对世界存在着一颗感恩的心,认识到身边的人和事渗透着浓浓的亲情。只要你留意,无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总会让你感动的瞬间:妈妈煮的一碗汤,爸爸寒冻中送给你的棉衣;考试失败时,同学一句暖人的话语……
其次用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物细小的行动举止或细微的情节、环境,它包括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在于人物的“一句话”、“一举手”、“一投足”即能反映出描写对象的特征。有些文章,时间长了,我们可能记不住文章的篇名,但那些精彩的细节描写却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临终之际,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此处细节描写使严监生成为世界著名的“四大吝啬鬼”之一。可见细节描写决定作品的高度和深度。
作文立意深刻的方法不仅仅是本文的几种方法,但写作时我们若能从以上几个方面去思考,平时认真观察生活,用心感悟生活,用笔抒发真情,文章的立意就能超越平庸,走向深刻。
雷平,教师,现居广东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