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题或点题有两个方面标志,一是指在文中合适的位置出现题目的字样,二是有点明文章主旨的词语或句子。当然也有暗扣文题或主旨的情况。
好的作文总是扣题紧密而点题又十分巧妙的。高考作文扣题点题非常重要,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阅卷时间短,有利于阅卷者快速把握文章的主题,判断作文是否合乎题意;二是作文和文学创作不同,鲜明地表达主旨,是作文的基本要求;三可以防止偏题离题。下面本人就作文范例进行点评。
一.[例文点评]
平 视
站稳脚跟,挺直胸膛,面朝前方,调整好焦距,再放出明亮的眼光,看到红的,就说红,看到黑,就说黑;俊美的,热情赞扬;丑陋的,嗤之以鼻;是英雄,献上鲜花;是小人,拒绝合流。我们平视世界、平视现实、平视自己。(开头有对平视的简要的分析,同时也点了题,提出了论点)
面对权贵、富翁、被炒红了的名人,假如我们就踮起脚尖,仰起脸,眼睛眯成细细的缝,哈哈地讪笑着,等待垂青,等待恩赐,等待布施,等待别人为自己做主,那是仰视。仰视是一种哈哈镜式的畸型,是自我形象的贬损,是灵魂的削价。(批评仰视的做法)
因为贫困而平凡,因为卑微而弱小,因为没有名声、地位而普通,假如我们对之瞪出眼珠,虎起脸色,放出不屑一顾的眼光,想给人一种威压,想随心所欲地裁判别人,那是俯视。俯视是一种极为愚蠢的自我夸张,是一种想靠吹胀自己而来挤扁别人的可笑之举。(批评俯视的做法。)
也许你身居高位、名嗓一时,但不要俯视,要不,你会重重地摔下,摔成一堆废弃的瓦砾。高处不胜寒,要时常警惕自己身上的傲气,平易近人。因为名与利是身外之物,不是你傲视别人的理由。(上述两段从不同的角度谈平视的必要性)
仰视与俯视往往是并存的。常常仰视人的人,在另一种场合,必定会居高临下,仗势欺人;常常俯视人的人,在另一些对象面前,也会仰人鼻息,摇尾乞怜。对照自我,你也一定有这样的体会。(概括揭示人们的不良心理)
二.[案例分析](江苏08年高考作文试题)
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
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好奇心
我们的童年大概是在“十万个为什么”里过完的。碰到一切新奇的、感兴趣的事都喜欢用手指着奶声奶气地问上一句:“这个是什么呀?”这完全是出于我们的好奇心。(这是引题部分,从尽人皆知的事情说起,有亲和力)
何为好奇心?于我来说,不过三字而已:好,奇,心。(这一段语出惊人,如此理解题意,确实有点悬,但仔细一想何尝不是一种扣题的方法呢?同时起到领起下文的作用。)
“好”,是一种欲望,求知欲学的愿望。孔夫子早就回答过子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好”是一种态度,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陆游曾告诫后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好”也是对他人负责,面对别人的“好”,我们要“贤者以其昭昭而使人昭昭”。总之,“好”是认识一切事物的前提,有了“好”这种意识,才能去探求大千世界各种各样令人着迷的“奇”。(分写时不忘整体,点了“好”与“奇”之间的关系。)
何谓“奇”?不过是遇到“奇”发现“奇”使之不“奇”。(分论点二,从“奇”到“不奇”。)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人带着“猎奇”的心态去看待世界。然而,“猎奇”的人常常把一些不好的落后的事物挖掘出来,这并不是真正的“奇”。
这里所指的“奇”是牛顿对于苹果为什么会掉在自己头上的疑问;是伽俐略对于亚里士多德两个铁球为什么不能同时落地的质问;是李四光对中国“贫油论”的反问。(这两段句句中有“奇”,一正一反对比鲜明而又十分妥帖。)
好而不奇是庸才,奇而无心是蠢才,只有用心好之奇之,才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人生凭“好奇心”而活,人类凭“好奇心”兴旺发达,永续发展。(结尾总将三个方面串联起来,水到渠成。)
[总评]拆解“好奇心”——好;奇;心!写法相当别致。这里边蕴含着一种认真求索、严谨向学的精神。但作者并不刻板、迂执,而是相当灵活,相当深刻,也相当智慧地将三个概念解说的饶有意趣,从而不流于浅薄俗套。这些解说,笔断而意不断,“好奇心”在作者心中是一个整体。因此,得出的“好而不奇是庸才,奇而无心是蠢才”、好奇心“不过是遇到‘奇’发现‘奇’使之不‘奇’”的结论,相当精警,升华了“好奇心”的内涵。这一篇,是今年高考议论文的代表作。
王中海,教师,现居江苏盱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