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文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滋养了多少代中国人,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古诗,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源于生活,当然还可高于生活。我们是否能够把古诗教学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在搞好古诗教学的同时有目的地进行作文理念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学习古诗广泛取材
诗人都善于观察,他们善于把生活中看似平凡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等用优美精炼的语言来刻画。白居易的《池上》中“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句子虽简短,但却充满着无穷的趣味,道出小娃的天真、淘气。整首诗无加雕饰,自然真切,充满着无限的趣味,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令人回味无穷。这些看来都是日常生活中琐碎之物,但在诗人笔下都具有了勃勃的生趣。这些诗的教学可以通过直观启迪,从诗文入手,让学生对教材有感性认识,使他们新奇地体会到,原来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妙,只要多留心就能够观察到,那么写作文也是如此。留心处处皆学问,留心处处皆可以成为你文章的素材。
生活中的“美”随处可见,俯拾即是。只要留心,眼睛可以发现,心灵亦能感受。在古诗中还包括抒发亲情、友情、乡情的,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一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句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这些古诗的教学,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看来,古诗虽然篇幅短小,但取材广泛,满载生活气息,饱含真挚情感,这都是我们应该在作文教学中值得借鉴的。
二.学习古诗的锤炼文字之功
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诗句中的精妙之处,如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可通过故事引导学生,把“绿”与“满”、“入”、“到”、“过”等字进行比较,从而将学生带入了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感受草长莺飞的春色,很快领悟到了王安石所用“绿”字的神韵。这样在教学中,不仅帮助学生发掘了诗句中的语言美,引起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在写作时遣词造句的能力,在语言表达上仔细推敲,选用最恰当的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发展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借助古诗培养创造思维
诗中有画,一首诗就是一幅恬淡的山水风光图。学生在读古诗时,对诗中描绘的各种形象大都见过,然后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再造组合,从而再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这样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如汉乐府《江南》一诗,字面中描绘了江南荷花丰茂盛美,以及鱼儿在荷花中,荷叶间自由自在地嬉戏的情景,展现了美丽、鲜活的画面。在教学中,读了“田田”两字,我就引导学生想象到荷叶挺出水面、饱满劲秀的样子;读了“鱼戏”数句,就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出鱼儿自由嬉戏的样子。我引导学生继续想象,莲叶既如此可爱,莲花之美艳自不待言;鱼儿既如此快乐,则采莲人们互相追逐调笑之乐也自可知了,不是吗?在愉悦和轻松之中,在灵动的想象之中,美便会在学生的心中展现出来。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凭借想象的翅膀在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里自由地飞翔,兴趣浓厚,畅所欲言,也为写景色的文章也积累了很好的素材。
四.学习古诗的谋篇布局
许多古诗不仅语言优美,还注意了取材和结构,读起来意境深远。如杜牧的《山行》,蜿蜒于寒山的石径、白云深处的人家,这一切都很美,但难免过于幽寂,所以才带出其后枫林的热烈,这是一种烘云托月的高妙手法,全诗的重点在第四句,前三句全是为突出第四句起烘托、铺垫作用,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不错,笼山络野的枫林红叶的确美艳绝伦,但被“悲秋意识”笼罩的封建文人却很难产生美感。用一个大书特书的“爱”字领起,满心欢喜地赞美枫叶“红于二月花,”不仅写景如画,而且表现了诗人豪爽乐观的精神风貌。“意在笔先,胸有成竹;意在笔后,手忙脚乱。”我们在古诗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古诗的这个特点使学生明确作文要有深度,要重视立意的问题,要在开篇之前便有清楚的思考。
孙丽,教师,现居江苏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