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下面的例句:
(1)上海口岸上半年进口台湾水果超过10万美元。(新华网2008年12月23日)
(2)自2005年第三季度起,深圳口岸香港CEPA进口货值一直居全国首位。(新华网广东频道2007年4月10日)
(3)按照规定,进口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网络游戏产品,将参照外国网络游戏产品办理相关手续。(新华网2009年1月11日)
上面的用法如果不算误用,就只能认为“进口”有了新意义、新用法。传统上,“进口”是从国外输入货品的活动。这可以从《辞海》上的释义得到确证:
进口:“出口”的对称。亦称“输入”。从国外输入商品的贸易活动。
出口:“进口”的对称。亦称“输出”。从本国输出商品的贸易活动。
跟《辞海》的解释相当的还有不少辞书,例如《现代汉语词典》(1977年试用本)《新华词典》《当代汉语词典》《中国语文大辞典》《多功能现代汉语词典》等。
另外还有些词典的释义中则包含了“地区”,例如《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在试用本以后的版次都加上了“地区”。这样的词典还有《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以下简称《规范词典》)《汉语大词典》《中学语文词典》《新编汉语词典》《汉语8000词词典》《简明应用汉语词典》等。但即使有“地区”这样的字眼,也往往由于对“地区”的解释不够确切,使得“进口”的意思尽管超出了国与国的关系,但仍然不能适合我国国情的需要。例如第5版以前的《现汉》(1998年)这样解释“地区”:
①较大范围的地方:湖北西部~|多山~|这个~最适宜种小麦。②我国省、自治区设立的行政区域,一般包括若干县、市。旧称专区。③指未获得独立的殖民地、托管地等。
按照这样的解释,“进口台湾水果…‘进口香港货物…‘进口澳门货物”之类的表达就只能算“表达有误”了。
令人欣慰的是,第5版《现汉》的释义有了可喜的修订,如下:
出口:②本国或本地区的货物运出去:~货|~工业品。
进口:②运进外国或外地区的货物:~货|~成套设备。
地区:③指一国中在特定情况下单独参加某些国际活动的地方行政区域。如我国的香港、澳门地区。
可以看到,第5版《现汉》的“进/出口”释义没有“从××国进口货物…‘出口货物到××国”之类的引导性例句,而且“进/出口”释义必需的关键词“地区”的释又逻辑上包括了香港、澳门、台湾。按照这样的释义,“进口台湾水果”之类的表达才说得通。
“进/出口”的情况已如上文所述,相关词“口岸”的处理也有一些问题,或者说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下面简要说明。
“口岸”,《现汉》《规范词典》及《辞海》的解释均为“港口”。而“港口”又解释为:“江河湖海沿岸,具有一定自然条件和码头设施,供船舶停靠、旅客上下、货物集散的地方。”(见《规范词典》)其他词典大体相同,《现汉》另外指出“有的港口兼有航空设备”。一方面,这样的释义没有充分揭示“口岸”与“海港、港口、渡口、码头”等词的不同,前者有“对外交往”的专指意义,后者没有;另一方面,这样的释义也已经落后于时代。传统上,对外交往主要通过海路,但在当代生活中,对外交往并不仅仅依靠海路,而是海陆空多渠道并行。在当代语言生活中,“口岸”的词义相应地已经扩大,不是仅指“港口”,而是不管海路、陆路、空路,只要是对外交往,设有海关的地方都是“口岸”。例如北京口岸、西安口岸、郑州口岸、乌鲁木齐口岸等。
从“口岸”还发展出两个新词:“空港”“陆港”。“空港”是指通过航空实现对外交往的地方。“陆港”则是通过陆路交通来实现对外交往的地方,它们跟“海港”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口岸”系统。从下面的数据中可以看出“空港、陆港”的迅速发展:2005年我们通过百度搜索到“空港”574000条、“陆港”13200条,2009年初再次搜索得到“空港”3620000条、“陆港”87800条。但目前《现汉》《规范词典》等词典均未收录。
“进/出口”及相关词语的使用情况,除了说明词典要与时俱进,及时反映时代变化之外,给我们的启示还有以下几点:
第一,我们的特殊身份语言使用者(例如新闻发言人、政府官员、记者、编辑等)要特别慎用一些敏感词语。有些词语可以说事关重大,像“进口台湾水果”之类,换用替代性的表达会更好些,例如可以使用“输入、买入、买进”等替代性的词语。哪怕有生造的嫌疑,也比使用“进口”要好,因为“进口”在某种程度上传达着一个信息,即语言使用者默认了货物的原产地是“外国”。
第二,要有考虑到包括港澳台及海外华语区在内的“大华语”观念。尽管最新版的《现汉》使“进口台湾水果”好像名正言顺了,但如果考虑到台湾地区对“进口”的理解,“名正言颇”怕还难说。例如台湾三民书局近年出版的《学典》(增订版)把“进/出口”解释为:
进口:自国外购入产品的贸易行为。
出口:③指货品从本国输销外国的贸易行为。即输出。
由此可以大体推测出台湾民众对“进/出口”的理解应该是定位于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活动,这尤其是我们不能不考虑的。
第三,在地球越来越像一个村子的今天,汉语的运用有时候还要考虑到和外语(特别是英语)的协调,要有国际思维。表面上看,汉语是汉语。外语是外语,事实上不然,许多人对“进/出口”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诸如import/export等外语词汇的影响。英语对“进/出口”的定位也主要是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例如《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的相关解释是“bring in,introduce,esp goods from a fareigncountry,输入,进口”。《新英汉词典》对相关解释是“进口,输入。引入:一something from acountry,从某国输入某物”。其他许多英汉、汉英词典对“进/出口”和import/export的定位也都是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活动。其他语言,如日语、法语、马来语等,也大都如此,不必赘述。总之,即使我们自己的词典都跟第5版《现汉》一样,源于其他语言的干扰也是无法消除的。
当然,“进口台湾水果”之类的表达也不是完全不能说。因为我们有“最终解释权”,但由此而产生的心理暗示则是我们无法控制也不能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