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程的理念能否贯彻落实,教学评价是关键。近几年来,各地中考试题命制者明显加大了对阅读能力的考查力度,在阅读试题的编制上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在命题思想、考查内容、材料选择、问题设置等方面更加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真正检测了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捕捉信息、综合理解和体验领悟等能力。本文试图介绍一些这方面的经验,为一线老师提高命题能力提供帮助。
一、明确现代文阅读题的考试内容
根据课标要求,现代文阅读常见的考点有:理解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重要句子在文中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作品结构,把握作品思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根据作品内容进行推断、想象和探究;对作品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及表达技巧,对文学作品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这些内容在命题时要合理规划,使其在不同文章中有所体现。例如,2D08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现代文阅读有两篇材料,出了9道题,共28分,涉及词语理解、信息筛选、要点概括、体验感受、综合分析、评价运用等多个内容,既有就文论文题,也有适度开放题,而且布点缜密合理。
二、选好现代文阅读题的文字材料
材料来自哪里,目前主要存有两种不同意见:有的主张以课外文章为主,适当兼顾课内;有的认为教材无非是例子,阅读题应全部选择课外材料。其实阅读材料来自课内还是课外并不重要,关键要看试题能不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提倡以课外文字材料为主,但不反对使用课内文字材料。选择课内文章为命题材料时,只要我们能改变命题角度,拓宽命题思路,还是能够考查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出一点课内文章阅读测试题不仅能让学生对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学得更扎实、更透彻,也可纠正无视学生长远发展,舍本逐末,丢掉课本,大搞课外阅读训练的急功近利的做法。 对课外文字材料的选择应体现思想性、人文性、时代性、适切性,注意贴近学生生活,体现时代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选文要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充满时代气息,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价值导向要正面,语言表达要规范,要符合学生的心智水平。选材还要考虑与课本的相关性(相近、相似、相反),篇幅与难易的适度性,不能选那些教师自认为经典而远离学生水平和生活的文章。尽管文字材料来自课外,但所考查的知识应是在课内学过或间接涉及的,其难度、能力方面的要求应与教材相当。
三、选好现代文阅读的命题点和命题角度
命题时应以考查内容为依据,根据不同的文体选择不同的命题点,如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在说明文中要选择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功能、成因、用途等来命题:在记叙文中要从六要素、思路把握、内容概括上着手;在议论文中要关注论点、论据及观点与材料的关系。又如考查“语言品味”,说明文要从语言的准确、周密上命题,记叙文要从语言的生动、形象上考虑,议论文要从语言的准确、严谨上设题。当然,不同文体的命题点也有相同之处,如在“分析作品结构,把握作品思路”上,不同文体的命题点是基本相同的。
随着大家对语文课程认识的深入,命题的角度也要有所改变,以往命题常采用记忆型、辨别型的命题方式,更多的是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新课标下语文命题强调以能力、素养立意,重在考查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不单纯考查记忆性和知识性的内容。如2008年山东省淄博市的一道题:
本文用了比喻论证,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分别比喻什么?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有了鲜鱼,就得讲究烹调了,目标只有一个,即保持原味。 此题不再让学生辨别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而是在告诉所用修辞手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寻找本体,这样命题能让学生走进文本,探求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关系,明白使用比喻修辞的作用,这比单纯地指认辨别高明了许多。 当然,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编制还涉及试题的表述、布局及答案制作等其他许多问题,这里就不再——论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