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以作形容词,表示程度减轻、变弱,此义在古代汉语中很常见。例如:
(1)食毕,则闭,疼乃稍可。(明董谷《碧里杂存》上卷)
(2)闻丘长孺病甚,往视之,云不语数日矣,今稍可。(明袁中道《游居柿录》卷三)
(3)躯干痴重,夏极苦热,惟汩没泥水中少可,然不常得。(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一)
例(1)中的“可”指疼痛的程度减轻,例(2)中的“可”指病的程度减轻。例(3)中的“可”指身体不适(这里指苦热)的程度减轻。
上述3例中,“可”指的是疼痛、疾病或身体不适的程度减轻、变弱,但“可”表示程度减轻、变弱并不限于此,还可以指其他方面。例如:
(4)舍毒者,蚊蚋之属,江岭间有之,郴连界尤甚。……湘衡北间有之,其毒稍可。(宋李昉《太平广记》卷四七九)
(5)父意方回,夫愁稍可。(元高明《琵琶记》第三十五出)
(6)时珍日:虎肉作土气,味不甚佳。盐食稍可。(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兽部第五十一卷)
(7)始皇惧,令投横纽印于水。投迄,风浪稍可些。又令投竖纽印于水,投迄,风浪又可些。(明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九回)
(8)番王道:“都是些小国,怎么济事?除是渤淋国还略可些。”(同上第三十六回)
(9)贫到足底,就拾着一块大的,或三十斤。或五十斤;贫略可些,就拾着一块小的,或三斤,或五斤。(同上第九十六回)
例(4)“其毒稍可”指“湘衡北间”一带舍毒(一种毒虫)的毒性比其他地方略轻一些、弱一些;例(5)“夫愁稍可”指丈夫的愁绪比先前略轻了些,也就是说丈夫的心情比先前略好了些;例(6)“盐食稍可”指虎肉如配着盐吃,不佳的味道比不配盐略轻些,也就是说味道比不配盐略好些;例(7)“风浪稍可些”指风浪比刚才略小了些,“风浪又可些”指风浪比刚才又小了些;例(8)“渤淋国还略可些”指渤淋国不济事的程度比其他小国略轻一些、弱一些,也就是说渤淋国比其他小国略济事些;例(9)“贫略可些”指贫穷的程度略轻一些、弱一些,也就是说比更穷的略富足些。
“可”的这种用法在一些方言中还保留着,笔者为山西人。在山西方言中“可”的这个意义不仅使用频繁,而且应用范围也很广泛。现以山西长治壶关方言为例:
(10)前日身上很不得劲,今日可了。(前天身体很不舒服,今天好了些。)
(11)将才雨很大,这会可了。(刚才雨很大,现在小了些。)
(12)晌午热死了,晚夕会可了点。(中午非常热,傍晚时凉快了些。)
(13)这儿前响人很多,这会可了。(这里上午人很多,现在少了些。)
(14)这汤太成,添了碗水,可了。(这汤太成,添了碗水,不太咸了)
例(10)至(14)中的“可”均表示程度减轻、变弱。例(10)指身体的不适减轻、缓和,例(11)(12)指雨势和气温变小、降低,例(13)指人的数量减少,例(14)指味道(这里是成味)减轻、变淡。
“可”表示程度减轻、变弱在古代汉语中很常见,在现代汉语方言中也有保留,但几部有影响的辞书对其处理却不妥当。《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辞源》(新版)等有影响的辞书在“可”下没有收录这一义项,但大都收录有义项“病愈”或“痊愈”。我们认为在《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等辞书中应增设义项“表示程度减轻、变弱”。义项“痊愈”或“病愈”可分为“伤病完全康复”和“伤病好转”,“伤病完全康复”可独立为一个义项。“伤病好转”在近代汉语中很常见,也可以独立为一个义项,但最好并入“表示程度减轻、变弱”义项。这样处理既简单明了。又增强了义项的概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