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2年第2期 ID: 136812

[ 谭梦诗 文选 ]   

有效设问 诱思深究

◇ 谭梦诗

   教学中任何一种学习活动的展开都要基于“文本研习”进行对话,在获取阅读的感受、体悟后,才能在阅读对话中引发疑问与思考,进而读出或悟透文本意义,即作者、文本、读者等层面的意义。可见“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应该是教学活动展开的基点和深入文本探究的津梁。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鸿门宴》为例,谈谈文言文“文本研习”的有效方式与课堂效度的几点做法。
   一、勾连知识 调动智力背景
   当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背景在感知、思考、研习、体验中建构新知识、获得主体主动发展的过程。它强调教学应当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基于此,有效设问的起点应该基于文本语言有利于勾连知识、调动学习者的智力背景,激活固有知识经验,引发对新知识的联想与思考从而获得新认识。因为学习是从阅读、对话、研习文本开始的,通过文本语言感知言语背后的情思,触动读者的智力背景,串起对已有知识的勾连与思考,从而获得阅读感受与体验,进而形成自己对文本、作者思想内核的把握与解读,呈现出多元、个性的认知与心理图式。所以文本研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调动学习者的智力背景促进其主动发展。下面以一个课堂实录片段来展示勾连知识的有效设问产生“诱思深究”层面深入展开的效度过程。
   师:我们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积累了一个实词“谢”,大家还记得例句与含义吗?
   生1:“辞谢”、“谢罪”中的“谢”都是“道歉,认错”的意思。
   师:回答准确。那么“谢”的常用义是——
   生(众):感谢。
   师:刚才复习“谢”字的“道歉、认错”义是怎么来的?
   生(众):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断出来的。
   师:不错,学习古文离不开从语境推断词义的方法。今天学习的选文中共有几处含“谢”字的句子?
   生2:共有五处。分别是“谢项王”、“谢曰”、“哙拜谢”、“留谢”、“入谢”。
   师:说说在文中的含义。
   生3:“谢曰”的“谢”是“道歉”,“ 哙拜谢”的“谢”是“感谢”。
   生4:“谢项王”的“谢”是“感谢”的意思吧,就是项伯叫刘邦早点去感谢项羽的不杀之恩。
   生3:我不同意这个解释,因为此时项羽并没有说不杀他,谈不上感谢。
   生5:是“道歉、认错”吧,因为项伯的意思是叫刘邦早点向项羽认错,他再求情,或许能保住刘邦的命。
   师:这个解释合乎语境需要吗?
   生(众):合情合理。
   师:还有“入谢”、“留谢”中的“谢”字呢?
   生6:可能都是“辞别”吧,因为宴会上气氛十分紧张,刘邦想溜走又不敢向项羽告别,所以命令张良留下来替他向项羽辞别,为自己逃离争取时间。张良遵从刘邦的命令回到宴会后向项羽替刘邦辞别。
   师:分析得有道理,文本知识的前后勾连运用得不错。那么从对话的语境看,哪些人物的对话中省去了“谢”字?省略的原因是什么?
   生7:“张良曰”中“张良”后省略“谢”,因为项伯冒死私下来救他逃走,按理应该感谢。此处省略一是张良此时担忧刘邦的安危而急于陈述自己不能逃走的原因,二是从后文看他曾经救过项伯,认为此时项伯来救他是应该的。
   师:大家同意他的分析吗?
   (众生点头)
   师:这种从文本内容前后勾连来揣摩人物心理的分析方法,值得肯定。还有哪里省略了“谢”字?
   生1:“樊哙覆其盾于地”、“樊哙曰”两句中的“樊哙”后省略“谢”字,一是从前文樊哙面对赐酒时是“哙拜谢”,看出面对别人的赏赐是以礼回敬。而当赐给他“生彘肩”时,本来因为心生不满而闯帐救主,又面对有刁难之意的场面,更激发心中的怨气,故而不谢而吃彘肩以示愤怒。面临又一次强人所难之意的赐酒,此时的樊哙再也难以抑制心中的怒火乘机将项羽指责一番,更无称谢之心。
   (众生鼓掌)
   ……
   以上课堂研习过程中,以设问勾连知识进而调动学生智力背景组织课堂,是主要的研习方式,其效度首先体现在设问的由浅入深:由词语理解到分析人物性格再到体会叙事手法。其次,基于勾连知识的有效设问呈现三个思维层次:①以旧带新,即问题设置从联想旧知识入手诱发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与思考,从而确立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起点,既能复习旧知识,又能习得新知识;②前后勾连,即文本内容前后知识与语境的联动比较、辨析,产生撞击效应,生发新认识,获得对文本局部或整体的把握与思考,可以起到切入教学的难点、化难为易的效果;③问浅思深,即问题贴近学生的智力背景让学生有话可说,又有诱思探究的张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探究意识。三次有效设问紧扣“谢”字展开,从不同层面勾连知识,调动智力背景,诱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与思维张力,学生贴近文本研习的课堂效度良好,这与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诱发思维 彰显对话张力
   课堂教学离不开老师的设问,明确、适宜、巧妙的设问是触发思维活动的引爆点,是文本对话得以展开和深入的基点,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教学素养和机智的体现,也是课堂动态生成的关键点。问题的设置一般应遵从精准、巧妙、梯次、多维的原则,既抓住文本的魂,又触动学生的心,更激活课堂的场,这样的问题才能起到诱发思维、彰显对话张力的效果。而对话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已被现代课堂教学广泛运用。突出对话是一种有心灵碰撞的交流,教师的引领作用就在于从诱发思维的角度有效设问,让文本研习中的对话呈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态势,对话的张力应在学生认知与思考中迸出智慧的火花。如课堂片断:
   师:“称谓变化”尽显人物性格的丰富与复杂,确实有“十分笔力”。 此处的“赐之卮酒!”与“能复饮乎?”是不是显得不简洁?
   生6:句式、用词虽然相近,但表情达意有所不同。
   师:能具体分析一下吗?
   生6:先是赐酒试探,既赞赏其勇,又考验其忠,即若抗拒有被杀的危险;第二次省略了“赐”字,变为疑问句,有热切期待之意。表现出项羽由试探其勇、忠,到欣赏其豪饮、豪吃后的由衷敬佩之情。
   师:说得很好。钱先生说:“马迁行文,深得累叠之妙。”“累叠”就是反复使用语意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来达到层层深入地揭示人物性格的效果。项羽的话中还有“累叠”的妙用吗?
   生16:“赐酒”“ 赐彘肩”也是“累叠”法。
   师:能具体分析一下吗?
   生16:第一次的赐酒是试探其忠、勇,第二次赐彘肩是试探后的真心赏赐。
   师:这种“累叠”的妙用,对项羽性格的揭示有何作用?
   生17:层层揭示项羽经过试探后对樊哙生发出英雄惜英雄的感叹、欣赏、敬重的心理与性格。
   师:说得好。那么刚才的探讨又是从语言运用的哪一方面体会项羽的性格的?
   生7:“累叠之妙”。
   师:是的。文本中刘邦的话也有这种方法的妙用,找出来品一品。
   生9:刘邦与张良宴会前的对话中多次出现“为之奈何”这个句子,我认为也是“累叠”法的妙用。
   师:你能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这种“累叠”法是如何揭示刘邦的性格的吗?
   生9:宴会前刘邦三次问“为之奈何”,一是在得知项羽要兴兵讨伐他时“大惊”而问,表面看是他不知所措,实际上却是向张良虚心讨教应对之策;二是在自知理亏的情况下发问,虽有虚心求教的意图,却暗含将自己犯下的错误让别人替他承担的狡诈;三是在想从宴会逃离却又觉得不妥时的发问,其实已经拿定主意要逃走,这一问只是为了从别人口中找到替自己开脱的话语,当得到樊哙“大行不顾细谨”等说辞时,他二话没说“遂去”。刘邦的三次发问尽管心态不同,表面上让人觉得他不知所措、无计可施,实际上却是他机智狡猾、虚心纳谏以笼络人心的手段,其性格的复杂与丰富得以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