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2年第2期 ID: 136803

[ 卓立子 文选 ]   

高中学生文言文阅读学理系统建构浅探

◇ 卓立子

   我们认为高中学生惧怕文言文阅读是其缺乏学理系统导致的,解决高中学生文言文阅读问题的方法途径在于建构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学理系统。文言文阅读学理系统之一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理趣,即学生学习文言文文字的情趣和文意的情致;二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理法,学习理法是指文言文语言文字的学习方法和文章文篇学习的理路,得法有路方得果;三是建构学生文言文学习的理念,即建构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思维方式。
   一、建构文言文阅读学理系统的必要性和意义分析
   (一)文言文阅读教学实际与课程标准要求之间割裂的现状分析。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对高中学生文言文学习主要作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积累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二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这两个方面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学习为理解文章内容、文章思想、民族智慧、民族精神服务;反过来,后者也应该带动前者的学习。故而“言和文”学习之间的和谐融合是文言教学的关键所在。然而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大体情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教学的零碎散杂、教学的千篇一律、教学的重复繁琐、教学的重言轻意、教学的略言淡意等“文和言”割裂的情形。教学的零碎散杂主要表现为那种切鸡丁式的字字翻译;教学的千篇一律表现为文言翻译、文意归纳、思想情感、写法介绍一路讲来的讲座式教学;教学的重复繁琐就是那种“祥林嫂讲阿毛”式的字词句繁琐地训练教学;重言轻意则是以言为本忽略文章内容和思想学习的应试式学习;重意淡言是指在学生不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任意拓展延伸的泛活动式学习。
   (二)文言文阅读学理系统建构的必要性和意义。
   “趣味是活动的源泉,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文学的本质和作用最主要的是趣味”(梁启超)。文言文文本自身特征各异,解读方式必然多样,创设摇曳多姿、丰富蔚然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可以使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充满理趣,学生学习文言文文字情趣和文章情致的增强是改变“文和言”割裂式学习的很给力的学习取向。
   文言文的学习理法是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时最需要掌握的手段。注重文言文语言文字学习方法的传授和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注重在阅读实践中有关字词句知识学习的举一反三,这就是“鱼”和“渔”的区别,授受学习和体验学习的分界;文言文文篇学习的理路是指充分认识文言文文篇的文体规律,流派和风格规律从而依之进行文言文学习的一种做法,这是一种更高、更全面、更深化的文言文学习形式。学贵得法,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的运用,触类旁通是增强学习能力、促进学习品质提高的需要。学习理趣驱动学习理法的完善,学习理法促进学习理念的形成。
   建构学生文言文学习的理念,正确的学习观念引导着正确的思维方式。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是什么?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打下基础,为未来的学习和终身发展服务,为提升人生境界奠定基础。
   二、文言文阅读学理系统建构策略浅探
   (一)根据文言文文本特点,加强学生的自主体验,增强学习文言文文字的情趣和提高学习文言文文意的情致,激活学习的理趣,实现“文与言”的和谐融合。
   “注重学生的主体体验和学习过程”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学生的主体体验是激活学生学习理趣的核心因素。根据文言文自身特点创设学生的主体体验学习过程可以充分激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理趣,实现“文和言”的和谐融合。
   1.还原情境,意会神通。
   文言文因其年代距今相对久远,语法和语意情境,文本生活情境,人物的情感情境等大大脱离当代中学生的语法习惯、生活习惯、情感习惯、社会认知等,因此进行“情境还原”可以作为激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理趣的有效手段,学生会因此“意会神通”。以《季氏将伐颛臾》为例,还原人物的讲话用意和语气语调,再现一个真实的“师徒”对话“生活情景”;还原语法和语意情境,译着读就可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配置再现 “生活和时代情境”,学生就能意会神通先贤“反对战争”“经世济民”的阔大胸襟。学生文言文的语言学习与文意理解学习互为阐述、交相前行、相得益彰,极大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理趣。
   2.开展活动,形神毕现。
   “开展活动,形神毕现”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其基本内涵是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基本模式,来构建文言文“文和言”融通理解的操作平台,实现对学生文言文学习理趣的激活。
   解读《秋声赋》可以创设用形象语言文句以及声音动作等对“秋声”进行创造性描摹活动,以活动带起学生对文言文字词句的理解,学生学趣盎然。学生用口手相吹、声音演示“淅沥以萧飒”;用脱掉的校服甩出“奔腾而澎湃”“波涛夜惊”“风雨骤至”的情景;用叩击学习工具敲打桌椅呈现出“金铁之鸣”;用口技形式表演了夜间衔枚疾走的士兵和马蹄“嗒嗒”的声音。
   “活动”融通了文言文的言和文,通过适时、适度、有序、有效的学生主体活动,化解了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之间的教学矛盾,带动了学生的“文和言”的全面学习,优化了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当然也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理趣。
   3.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说:当以己意逆取作者之意,方可得之。文言文阅读中学生对古人人生经历的明晰,对作者生活时代的了解,既是阅读欣赏中的一个基本需要的知识了解,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理趣的重要方式。
   苏教版必修五专题“直面人生:生存选择”有关生死价值的讨论,以“我与司马迁的对话”,“屈原,我想对您说”,“司马迁屈原跨越时空的对话”为题,学生紧扣文本,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评价二人生死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理趣十足。
   4.以体释文,解意悟境。
   文体是确定阅读学习内容的主要依据,“以体释文,解意悟境”是指学习时根据文体特征进行课堂学习结构营造和学习过程运作,从而恰当诠释文本,解意悟境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由现象到本质认识事理的学习方法。
   王勃《滕王阁序·并诗》,是一篇借观景写事,从而抒情的长文。学生可以从“兴:触物,生情”分析外在事物触发了作者什么情感的角度进行学习。“物”为“宴会盛大和豪华情形,管弦歌舞之盛、宾客极娱欢快和高雅兴致”等,“情”指作者失望与希望并在,奋进和失意的抑扬升沉,“宇宙无穷与盈虚有数”的感慨,“怀才不遇与报国无门”的愤懑和“乐观开朗的情怀、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等情感。这样的学习既诠释了文本,也能迅速让学生解意悟境。
   5.聚意解文,得意识神。
   所谓“聚意解文,得意识神”是一种利用文意聚集的方法来掌握文言字词句和把握文本精神情感的文言文学习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整体感知式。例如黄厚江老师将《阿房宫赋》浓缩为“其形可谓()矣,其制可谓()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矣!”。邓彤《项脊轩志》用对联总结:上联,项脊轩见证归氏三世痛;下联学生选取文中某点来对。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放在课始作为课堂的引起和激活,亦可置于课尾作为学生学习结果的归纳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