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2年第2期 ID: 136815

[ 李爱梅 文选 ]   

将文言文的朗读训练精致到底

◇ 李爱梅

   文言文是传承古典文化与思想的课程,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式是朗读,但纵观我们的课堂,要么为读而读,要么重分析少朗读,要么读和品机械分离。如何才能让文言文的教学回归到语文的本质属性中,真正发挥好文言文的作用呢?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将朗读训练精致到底。何为“精致到底”?首先,强调文言文教学活动的核心目标,是要引领学生真正进入文本,理解古文表达的妙处以及古人的情怀。其次,强调文言文教学活动的重要策略,是要用多种方式引领学生读顺、读懂、读进去。其三,强调文言文教学活动的朗读教学精细化。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层层引领,最大限度地发现文本言语的精妙所在,为更深层面上读好文本、理解文本服务。
   课堂的第一个篇章——熟读篇
   且看案例:
   【投影】
   三才者何?
   三者轻重利害如何?
   天时不如地利者,何也?
   地利不如人和者,何也?
   得道者,何如?
   失道者,何如?
   寡助,若何?
   多助,若何?
   彼二者争战,复若何?
   请看其中一个片段:
   师:寡助,若何?
   生: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师:寡助何解?
   生:帮助他的人很少。
   师:谁能说一个含“寡”字的成语呢?
   生:薄情寡义。
   生:寡不敌众。
   生:孤陋寡闻。
   师:怎么读这句呢?
   生:要重读“寡”。
   (学生读)。
   ……
   师:彼二者争战,复若何?
   生: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师:请说之。
   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君主,攻打亲戚都背叛他的君主……
   师:所以……
   生:所以君子不战也就罢了,打仗就一定会打赢。
   师:这里的君子是指得道的还是失道的?
   生:得道的。
   师:前面一个字还提示一下,“以天下之所顺”的“以”是……
   生:凭借的意思。
   师: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好,请坐!
   师:经过这一番的问答,同学们对课文的大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老师想把这一连串的问题来次系统的提问,大家系统地回答,争取把我们刚才的理解深化到我们的头脑中去。准备好!
   师:三才者何?
   生:(齐答)天地人
   师:用于战争,指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因素是——
   生:(齐答)天时、地利、人和
   ……
   【赏析】
   这是一处经过精心预设的教学环节,执教者是我县优秀教师李良永,执教篇目是《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执教背景是2011年11月的湖北省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教者功底扎实、教风潇洒,以绝对优势获得一等奖的第一名。整堂课采用“熟读——精思”的两个篇章,依次按孟子其人——孟子其文——孟子其道三个环节展开。
   此环节是在了解孟子其人以及教师范读课文后的第二个环节,即“熟读篇”中的第一层次——问答式朗读,目的是引领学生理解关键字词,疏通文章句意,从而积累字词、朗读等方面的知识。首先教者没有抛开文言中的“言”,大胆将疏通字词这一环节在课上呈现;其次,教者不走寻常路,用对答的方式来引领学生理解词语,疏通句意;再次,教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疏通句子。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轻松的对答过程中,教者贯穿了恰当的朗读训练,既读顺了句子,又理解了句子。加上教者大胆采用半文言的教学语言,使课堂氤氲在浓烈的古典文化的氛围中,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和与会者。
   此种类型的精致化朗读训练,几乎贯穿了整个课堂。再看第二个片段:
   【投影】
   师:你最喜欢读哪个句子?
   生:我最喜欢读“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师:理由何在?
   生:因为这个句子很有哲理,读起来也有味道。
   师:你很聪明,不仅从句式上谈了你的理解,还从内涵上说出了自己的观点。请看屏幕:
   【投影】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道之得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
   生:我觉得原句好。
   师:他们之间的差距是?
   生:寡助之至,它没有直接说道之得失和国家命运的关系,先是说自己的亲戚会如何对待,众叛亲离后,国家的命运也就危在旦夕了。
   师:也就是说原句比改句说得更加的详细、具体、透彻,咱们讲道理就要讲一个“透”字儿,然后从句子的句式上来看,还发现什么不同了吗?
   生:原句的对仗工整,十分整齐。
   师:非常聪明,一下子就把握住了,原句非常整齐,属于对偶式的句式。其实内部从句式上说是对偶,从意思上说还形成了什么?
   师:得道——失道,多助——寡助。
   生:对比。
   师:进行对比之后,“道”重不重要就非常鲜明了。作者为什么用对比的形式来说,就是让自己的观点表达更加鲜明,说理更加具体而透彻,文中像这样的对比的句子还有很多,例如,开篇的第一句,齐读一下。
   生:(齐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师:在摆事实的过程当中,作者也用了意义上的对比,你看,作者在论述“天时不如地利”的时候,作者一方面强调城池之小,另一方面强调攻势之猛,城小攻势猛却不能取得胜利,什么道理呢?哦!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经过这一番对比,作者阐述的观点就水到渠成。
   师:好!咱们继续就有这样对比关系的句子中的关键词进行重读的处理。
   师:(起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生:(齐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师:(读)得道者多助。
   生:(齐读)失道者寡助。
   师生同读: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师:你还喜欢读哪个句子呢?
   生:我喜欢读“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师:理由何在?
   生:这句用了排比的手法,表达的意思更有说服力。
   师:老师有个不良嗜好,喜欢改句子,请看大屏幕;
   【投影】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委而去之……
   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委而去之……
   师:请同学们小声读这三个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生:第二个句子读起来很没劲。
   生:第三个句子读起来像说话。
   师:原因何在?
   生:第一个句子列举了几个方面,表达的意思更有力,读起来也更有味道。
   生:第一个句子还用了双重否定句,语气更加强烈,更突出城池之高,条件之优越,而守城的人弃城而逃。
   师:对,更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那么这样的句子怎么读呢?
   生:语速由慢到快,语调由低到高。
   师:一起来读。
   (生读)
   师:请全体女生读第三句,全体男生读第二句,全班读第一句。
   (生读)
   师:文中还有一组排比句,请大家一起读一遍。
   (生读: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师:这组排比句和上面的有不同吗?
   生:这组句子在意义上构成了排比,但又不是一般的排比。
   师:你很聪明!说出了你独到的理解。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生:好像在表达上越来越强。
   师:太聪明了!请看“域民”“固国”“威天下”三个词语分别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