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欣赏》主编曹文轩先生在前言的选文原则中说道:“因这是一门语文课程,所选文本在写作方面有可说之处,供学生写作方面借鉴。”教学《外国小说欣赏》可着眼于如何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的基本特征,简约介绍创作方法及流派史的轮廓,也可以立足于广泛欣赏外国小说、初知小说艺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提升人生境界等教学目标。
外国小说是文学世界的一个庞大的组成部分,是不可忽视的文学艺术结晶。《外国小说欣赏》这一教材,无论是选文还是话题设计、实践活动,各个环节都与写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门写作课,它对于写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十分有益。我们可以紧紧围绕教材设计,将文本与写作直接结合,让学生在把握小说体裁的同时掌握相关的写作模式,这种写作模式宜以小作文为主。
一、欣赏中领略写作奥义
文学欣赏是一种极具灵性的活动,最忌僵化。“文学是社会生活和人类心灵的反映。”①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辈子的事。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才是最关键的。
为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艺术不单传达感情,也表达思想。”②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人生情感,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提炼素材,尝试创作小说、小作文,互相交流。
(一)从获奖作家的视角来探索写作的奥义
艺术个性与技巧的再生。“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这是1933年俄国作家蒲宁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于学生而言,拥有充沛的知识是写作的必备武器。但在写作中,强调知识的积累不是惟一的门路,更重要的是要有广阔的视野。“为了表扬他的作品,这些作品兼具有对时代广阔的透视和塑造人物的细腻技巧,并有助于德国文学的振兴。”这是1972年德国作家伯尔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或许对现在的莘莘学子会有些启发。
技巧与思想结合的厚重效果。“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这是1913年印度诗人、作家、社会活动家泰戈尔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其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对当代文体风格之影响。”这是1954年美国作家海明威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既扎根于波兰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这是1978年美国作家辛格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于作品而言,技巧与思想的巧妙融合,道出了写作的真正奥义。
对想象力与提炼素材的重视。“由于其长篇小说以结构丰富的想象世界,其中糅混着魔幻与现实,反映出一整个大陆的生命矛盾。”这是1982年哥伦比亚记者、作家马尔克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于老师而言,想象力与提炼素材的训练是写作中最大的症结。
一言以蔽之,提炼素材、展示技巧、彰显个性、蕴藉思想是我们在欣赏中领略写作奥义的本质所在,也是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的要旨。
(二)从其他作家作品中领会写作的精神实质
从《外国小说欣赏》的其他作家作品中看,教师应该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生活的体验,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积累、提炼素材,多借鉴文本灵活的技巧手法,表达有个性的内心世界与真实的自我,带来肃穆的凝重感。
如志贺直哉的作品大多从自己及和自己有直接关系的生活中取材,他是现代日本文学中从自我经验中取材最多的作家。《清兵卫与葫芦》中清兵卫面对父亲的呵斥,“清兵卫沉默了”,作者的用词多么凝练、精妙,把清兵卫在有理无处辩的情况下执拗地坚持己见、不愿屈服、不予理会的心理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而当揍他、辱骂他的父亲“一个一个”地砸碎他心爱的葫芦时,清兵卫“只是脸色铁青,不敢做声”,经历了震惊、恐惧、痛苦和绝望之后,他认命了,永远地放弃了自己的喜好。正是这些简练传神的神情、语言、动作及心理描写,塑造了清兵卫这个鲜明生动又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传神的描写源于作家对生活的体验。细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是积累写作素材的主要途径。通过观察,可以获得写作的灵感,触发写作的动因,可以把学生的目光吸引到自然和社会生活中,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所以,教学《外国小说欣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积累写作素材,汲取写作智慧是教学的重要内容。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重要方式。培养良好的个性修养、正确的人生态度、高尚的审美情趣是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也是写作教学所极力追求的目标。
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里说道:“我的写作方法一直涉及减少沉重。”一般课堂教学都会尝试着从轻逸与形象、轻逸与语言、轻逸与结构三个方面解读《牲畜林》。《牲畜林》的背景是战争,但我们几乎嗅不到一丝血腥味,也看不到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蕴藉的思想于此显现。这是一种包含着深思熟虑的轻,并且它作为一种文学创作原则,能够在许多优秀作品里得到验证。
博尔赫斯的小说《沙之书》通过虚构,运用象征,把“无穷无尽”这一概念形象地展现出来,并将人们面对那些无所适从的心理真实地从小说中凸现出来,当人物和情节变得无足轻重时,剩下的便是“无限”和人类面对着“无限”时无所适从的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现代主义小说是创造心灵的世界,它追求内心的真实。在写作过程中,思维的参与是必然的。它强调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和深入认识,应引导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多角度、多侧面地认识事物,赞赏有创新、有个性的表达。
技巧的展示在文本《炮兽》里格外醒目。《炮兽》选自《九三年》的开头。在波涛汹涌的海上,一门没有锁好的大炮如一头出笼的猛兽给军舰本身以及武器和人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炮兽”是这一幕中的主角,它极尽破坏之能事。小说首先将笔墨集中在滑脱的大炮身上,用一连串的比喻和排比来形容它的张狂和威猛,将一个没有生命的冰冷武器写得既有猛兽的凶狠,也有冥冥之中不可知晓的灵性和能量。大炮被写活了,它越是凶狠,越是残忍,就越显出人们的无能和怯懦。这种对比的写法,突出了人的渺小。
作家雨果用极尽浪漫的手法,大胆夸张,让人深切体会到人的力量。在这个场景中,人物之间相互衬托,层层铺垫,使那个老乘客的坚毅果敢、智勇双全得到了展示。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对炮队队长的处罚上,一波三折。先是对他的奖赏,接着下令以死刑来惩罚。这一场真是笔力千钧。这之前的层层铺设,使这一笔显得自然而合理。《炮兽》中的描写非常精当,情节流畅。“艺术家在他的作品中,应当像上帝在造物中一样,销声匿迹,而又万能;到处感觉得到,就是看不见他。”③对照法是他创作中最喜欢采用的手法。《炮兽》中的场景描写,人物刻画都运用了这种手法。还有抑扬动静等方面的对照,作者用奇特的想象和瑰丽的语言描绘出了色彩斑斓的理想世界。
以上文本所传递的精神脉搏,综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也构成了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为目标的写作教学的主要内容。在语文课程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写作教学一直受到格外的关注,领会写作的精神实质,是我们在写作教学训练语言能力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的,且还要兼顾完成思维能力的发展,不能顾此失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