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在诗外”,原是陆游给儿子传授写诗的经验时写的一首诗中的一句。诗的大意说:他初作诗时,只知道在辞藻、技巧、形式上下功夫,到中年才领悟到作诗更应该注重内容、意境。由此可知,所谓“功夫在诗外”,强调的是到生活中广泛涉猎,开阔眼界。一个作家作品的优劣,是由其阅历、见解、识悟所决定的,更是由其才智、学养、操守、精神等形而上的东西所决定的。只有身体力行的实践、格物致知的探索、血肉交融的感应、砥砺磨淬的历练,才能获得诗外的真功夫。
其实,又岂止是作诗?语文教学也同样如此。课堂的高效,不是单纯追求技术层面的东西能达到的,需要语文老师在课堂之外寻找充实自己、润泽学生的养分。无论教学研究的新名词如何一拨又一拨地更换,其实“高效”的本质还是如何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提升,有所进步,有所发展。课堂的高效来源于课前的充分准备,我们的视角需要从课堂转换到课堂之外,真正去为学生作一些考虑,为学生作一些设计,为学生作一些引导。课堂的效率能直接看到的是学生有多少收获,而不能直接看到的是课前我们为孩子做了多少事,但是这恰恰又是学生能有多少收获的重要前提。
课堂的样式不可穷尽,关键是我们给课堂定了一个怎样的方向和标杆,这直接决定我们为学生拓展开怎样的学习视野,我们将学生带入哪一种学习的境界,我们需要的是形式上的活跃还是思想上的活跃。这一切决定了教师为孩子们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流程上,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上做怎样的准备。可以有这样一些方面值得我们去做准备:
一、明确一个学习目标
读过很多老师的教案,在学习目标这一栏里总是列举了一大堆学习目标。有的是为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将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部列出来,而且每一项下面有诸多子项目,繁琐而不实用。有的是贪多求多,舍不得放下,强迫自己一堂课内要兼顾所有目标,又是阅读又是写作。有的是目标不明确,随波逐流,一堂课就是把教参对这篇文章的解读给孩子讲完,这堂课的任务就算完成了。学生上完这堂课以后在阅读能力方面有何提升,在心灵的成长上有何收获,这都不在教学范围之内。曾经听过一堂《木兰诗》的教学,整堂课老师就是让学生读诗歌,一个人读、一群人读、分角色读、分男女生读,每一次读都是无目的进行的,四十几分钟在毫无价值的嬉戏搞笑中度过。这样有趣的一首古诗被如此糟蹋,令人痛心。最难过的是学生有多少个四十分钟允许我们这样去浪费呢?
追求课堂的高效,首先要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目标不妨做得具体一点,小一点。比如:一种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种阅读方法的摸索,一种思维方式的建构,一种解决问题途径的探究……这样可行性更强。比如阅读课:学习小说,我们可以将目标定位在如何理解人物形象,通过读文本、品文本的过程来摸索一些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学习诗歌,我们可以将目标定位在如何理解诗歌的感情,通过反复诵读,从字句、画面、背景等方面入手去摸索一些品读方法;学习文言文,我可以将目标定位在熟读成诵,通过反复朗读、理解内容达到成诵的目的。比如写作课:作文指导,我们可以将目标定位在如何打开思路、如何审题、如何思考清楚一个问题、如何列好提纲、如何写好一个片段等等上;作文讲评,我们也可以将目标锁定在如何进行作文升格、如何推敲文本的词句等等上。
一堂课实现一个具体的目标就足够了,一堂课能够让学生解决一个问题就足够了,一堂课能够让学生有所收获也足够了。对于孩子而言,每天给他一点点,让他能够消化吸收,天长日久地积累,这样的提高是不可估量的。
二、调适一种良性的学习情绪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在愉快的心境下,其创造性比一般情况下可提30%以上,所以学生学习情绪的调动很重要。许多老师喜欢在上课伊始给学生讲个笑话,特别是下午上课前,这就是一种点燃兴奋点的做法。有些老师语言幽默,在讲课过程中自然穿插有趣的的故事,这也是值得提倡的。有些老师坚持在课前让学生做3-5分钟的课前演讲,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轻松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让学生兴奋起来。
去年在武穴举行的全省作文研讨会上,有两节作文讲评课。第一堂课一开始,教师就在大屏幕上列举了一大堆作文写得好的同学的名字。老师“巧立”各种名目:立意巧妙的、结构新颖的、描写成功的、抒情动人的、开头好的、结尾好的、有进步的……好像全班小孩子都得了表扬,这样的气氛,每个孩子都急于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给他们成就感,他们才会有愉悦感。
不仅是开头,在课程行进中这种情绪的撩拨更为重要。第二堂作文评讲课上,老师对学生精彩片段进行鼓励;让学生读自己的写作片段,说自我欣赏的理由;老师让学生们各抒己见谈修改的理由,还多次征求原作者的意见,鼓励学生从学习过程中归纳修改的方法。老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做法给予客观的表扬,实在的表扬,学生获得精神上的实实在在鼓励很重要。千万别搞那些虚伪的表扬,还唱着歌去表扬,很虚伪也很痛苦,给青春期的孩子一点真诚的激励,真实的成长吧!人文关怀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尤为重要,叩开心门,才能造就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
三、选择一种有趣的学习方式
处于初中阶段的孩子,学习的方式很重要,他们不像小学生那样幼稚,也不像高中生那样理性,这个特殊的年龄段容易处于逆反情绪中,要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还真的要下点功夫。
有两堂阅读课给我印象很深,教师设计了非常好的学习情境。一堂课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堂课是《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师很善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恰当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学习。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教学中,老师设计了一次庭审,通过审理案件理清了故事情节,在每个人不同的申诉中弄清了人物形象。这比传统的读课文、分段落、归纳人物特点的教学方式有趣多了,学生在模拟各种人物的过程中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特点,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将文本内容理得清清楚楚。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正在换牙的男孩扮演店小二,他指着自己门牙的缺口很委屈地说:“你看,鲁达把我的牙都打掉了。”引来哄堂大笑。在《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的教学中,教师抓住课文的特点设计了一个“沙龙式”的课堂,让学生像参与沙龙活动一样去畅所欲言。因为星期天,福楼拜家就是个文学沙龙。在讨论中理清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在沙龙里的表现及其特点。确实像一次沙龙活动。谈的主题是福楼拜和他的客人们。这样的形式对学生而言确实能引发其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得非常活跃,不仅是积极回答问题,最重要的是思维活动参与其中,创造力也在其中绽放。
写作教学的设计可以更加活泼。曾经听过这样一节作文指导课——《吃核桃——体验式作文教学》,教师的目的是教会学生从实践入手、从观察入手积累素材。她以具体真实的体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为文、体会为人。老师走进教室时拎了一袋核桃,告诉同学们:“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吃掉这一袋核桃。当然了,能否吃到核桃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每个人必须想出与其他人不同的方法打开核桃,这个核桃才归你享用。”于是,学生上台体验开核桃、吃核桃的过程,得胜者洋洋得意地领着战利品回座位。每个人的方法都不一样,很吸引眼球,教师也参与其中,用一个小铁片轻巧拨开核桃,令大家啧啧称奇。整个过程快乐有趣,孩子们兴奋异常。老师适时地丢出学习的核心——“今天核桃咱也吃了,手艺咱也学了,你觉得今天这节课最精彩的是哪一幕呢?这些精彩的情景令你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以‘吃核桃的情景’或‘吃核桃的启示’为话题,同学们觉得有内容可写了吗?其实在我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也不乏这样一些体验与思考,这些不正是我们习作很好的素材吗?就让我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用心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为真真切切文、做真真切切人吧!”游戏中对生活有所领悟,多么好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