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1年第10期 ID: 136694

[ 汪明 文选 ]   

掀起你的盖头来

◇ 汪明

  君不见,考生“复制”真实生活,文章索然无趣,分数低迷;君不见,恩师指点“迷津”,怎料“编造”更添几多愁;君不见,鲁迅“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笔下人物却鲜活典型;君不见,托尔斯泰“直接写某个人,绝不典型”,剑指何方?罢罢罢,让我们掀起“虚”“实”的红盖头,走进考场作文的理想境界吧!
  一、文体:虚实互现新意浓
  写“实”的能力是一种如实反映客观外物的“再现力”,那我们就真实再现实用文体:《“交流”栏目的一次直播》以“电视直播”形式采访教育心理学家,插播不同场景的采访,借教授的剖析,表达渴盼赏识教育的真切感悟;《丁佳宁的就诊报告》通过“望、闻、问、切”的检查,生动地再现升入初三后的身体状况,以“医生鉴定”和“建议”形式,寻觅劳逸结合、身心健康的学习佳境;《夜宵实验报告》记述了一个因小吃而受批评的普通事件,在“开水+泡面=香气+爆鸣”、“面条+暴光=冒烟+爆炸”、“罚站+政治课=脸发烫+心发冷”实验过程后,得出“实验结果:我+面条+值周老师=天很小+地很小+一份检讨”;《求证温暖》采用几何的求证方式,通过证明“家庭”、“学校”、“社会”等温暖,升华为“生活就像一道道求证题,七求八证总能证明出它的温暖”;《关于“真”的社会调查》在“戴着老花镜的母亲”、“院子里看门的王大爷”、“当兵的大哥”、“正在擦洗出租车的李叔”等因人而异的注解中,“活出一个真实的自我”;《减肥起诉书档案实录》通过“自身减肥”计划协议书的档案实录,引出“备注说明”,点明“征服自己”是极为艰难的,但征服了自己,则可以“征服世界上的一切不幸”;《上网的感受》选择了聊天的格式,写实地将屏幕中的聊天记录拷贝下来,生动的表情,个性的网名,丰富的内容,随性的风格……此外,《招聘班委启事》、《“小鬼当家”总结大会》、《快乐大本营》、《实话实说》等实用形式,贴近学生生活,不作无厘头之文,以机智精妙、生动诙谐、新奇不俗而匠心独具,耳目一新。
  写“虚”的能力是一种恰切抒发作者主观情意的“表现力”,它允许合情合理、艺术加工的“虚构”与“虚拟”,但绝不是违背情理、高大全式的“虚假”。面对社会的阴暗面或生活的隐晦处,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亲身经历的见闻感触,转换视角,虚拟角色,走进新奇别致的空间:“我是一个呆在路边的垃圾筒”,《走近花园城市》,“大腹便便”、“飞来横祸”、“出气筒”等真实细节,多角度呼吁卫生公德,讽刺现实中“假、大、空”的评选现象;《“鼓励”自传》将“鼓励”拟人化,穿越时空,分别与“关羽”、“牛顿”、“吴晗”对话,“跟我走吧,现在就出发!”行文古今中外,亦庄亦谐,妙趣横生;以“问题”为话题作文,《关于宅院内鼠患成灾的报告》以花猫的名义,给主人写一封信,反映鼠族首领“老灰”的问题,借此嘲讽、鞭挞某些社会现实;《我做主》则以“南京”自述,生动展示历史、文化、风光、民俗、枢纽等资源,“由我做主,2014年的青奥会一定会举办得更精彩!”巧妙借热点事件表明主题,大气潮流,新意不凡;《书国的罢工》以科幻与童话相结合的形式,用马虎博士与书国国王的对话展开,表达了对人们不读书、不学习的忧虑。
  二、构思:虚实素材组合巧
  真实的生活往往杂乱无序、平淡无奇,“摄影实录”自然得不偿失。典型精彩的佳作需要艺术的加工与组合,恰当的想象与虚构,从而提炼生活的本质,揭示主题的意义。值得警惕的是,艺术真实必须以生活真实为基础,精心捕捉个性化的特征与经历,真情构思理趣盎然的情节。万不可造作地塑造高大全式的形象,采用胡编滥造的情节,模式化的语言。
  1.设置特定的背景。
  《背影》中作者写了祖母去世、父亲赋闲、晚境颓唐等情节,为背影涂上了一层惨淡的底色,文章便有了感人至深的力量。一个特定的背景往往能化平淡为神奇:老师打学生,熟人相见不相认,奶奶送我月饼吃……这本是些普通平常的小事。但如果为其设置特定的背景:一个讲《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老师打伤了学生,亲兄弟相见不相认,双目失明的奶奶将珍藏很久却不知已发霉的月饼拿给我吃……这些普通的材料便有了独特的内涵,一般性的的材料便具有了典型的意义。
  2.省略旁逸的枝节。
  省略,是蒙太奇剪辑效果的一种。一部几百页的长篇小说,改编衍化成一部两小时的电影,不经过省略是不行的。电视连续剧《帕尔斯警长》中,帕尔斯去观摩一场拳击赛,从头至尾,没摄下一个拳击的镜头,只是反复渲染赛场里的喝彩声、喧闹声和观众席上此起彼伏的观赛动作,便暗示了一场激烈的拳击角逐。一部电影,它的时间和银幕空间是有限的。这与学生记事作文有相似之处,要在一千字内有条不紊地记下一件事,只有学会取舍才能做到。然而目前我们学生的习作,往往喜欢凑篇幅,报流水账,将所有情节和盘托出,不分巨细的拖沓……这种情况还是较为普遍的。
  其实,有些学生的作文,可以用电影艺术的剪辑省略手法来加以指导。法国电影艺术家马赛尔·马尔丹说:“一切在银幕上让人看到的都应有意义,如无意义,就不要去表现。”他还说:“电影是省略法的艺术。”电影的笔墨是最经济的。影视是中学生课余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娱乐的同时,学习影视中可供借鉴的手法,学习蒙太奇剪辑的艺术方法,把文章写得更加精炼。
  3.再现立体的生活。
  我们生活在立体化的空间,我们理应感知到层次感、丰富感、整体感、现场感、鲜活感。
  可以多感官并用。如写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关于“三拳”的描写,就分别从味觉、视觉、听觉三个不同的角度酣畅淋漓地展露出了鲁达伸张正义、嫉恶如仇的性格;又如写景,鲁迅的《雪》中“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用不同的色彩真切丰富地展现了雪野的生机活力;再如写人,胡适的《我的母亲》中“母亲从不在外人面前打骂我,保护我的自尊”,却因为“‘我’说了轻蔑的话,受到责罚”,宽容善良对待“除夕夜对待大哥的债主”,却刚气十足地对待“五叔人格的侮辱”,矛盾而真实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可以多角度行文。一是拍摄多个侧面。这就像摄影师从不同角度去拍摄、取景。有篇《睡仙小传》的习作,原稿写睡仙哥哥早上睡懒觉,中午睡午觉,晚上边看电视边睡觉。这三部分都从同一角度拍摄,等于浪费了两张底片。后经修改,按哥哥睡觉时间长、姿势绝、鼾声奇进行构思,多侧面地刻画了睡仙这一形象;二是写出多个层次。有篇《荒》的学生习作,写的是农村里许多人外出打工,家里好多田地都荒芜了。这是一个很有时代气息的好材料,但文章总给人意犹未尽之感。后来文章又添加了两方面的内容:好些人的菜园也荒了。有位邻居为了出去打工,干脆让大丫头下了学来带小男孩。这样全文按“田荒——园荒——人荒”组织材料,多层次地表达了“可怕的荒”这一主题,文章便有了一种不同凡响的凝重感;三是造成时间折叠。《驿路梨花》运用倒叙与插叙的手法将跨度长达十几年的故事折叠为不到一天的时间,《孔乙己》中的“现在涨到每碗要十文了”,《背影》中的“现在想来,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都一下子从故事的时间跳出到写作的时间,显示一种真切感。
  4.演绎曲折的情节。
  采用设置悬念法构思,将材料凝聚在一起,围绕悬念展开,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有张有弛,摇曳生姿,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如《窗口》可这样构思:退休后回家带外孙的爷爷,常常将楼上的小窗打开,即使刮风下雨也不关上(设置悬念:这是为什么呢);后来“我”又看见爷爷常在窗口发呆,而窗口并没有什么吸引人的景象(加深悬念);最后从爷爷在窗口看见原单位职工,急切地询问单位情况后的高兴举止上,“我”明白了爷爷退而不休,仍惦念关心单位,体现了老党员的崇高风格(悬念解开,中心也揭示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