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领域,考试是一种最主要的评价方式。在目前的高考语文中,到底缺失了什么才导致人们对高考语文的抨击如此激烈?语文考试可以追溯的历史有1300多年,语文统一高考自1952年建立也经历了半个世纪。这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虽都是短短的瞬间,但作为一门学科的建设而言,这段时间应足够让她茁壮成长并枝叶繁茂、结出傲人的硕果。可是,语文课程这门古老的学科,却是民众对教育口诛笔伐的主要对象:1978年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上批评我国语文学习“少、差、慢、费”,80年代标准化引进后,对语文考试批评是“刁、钻、怪”,90年代末批评“误尽苍生是语文”……鉴往以知今,在一次次的审视过去的语文教学与语文考试,笔者总希冀从历史的探索中寻求其中的价值,作为未来的语文教学与语文考试的借鉴。文章立足于2001年—2010年十年间的高考语文试题,从语文学科性质的视域考查高考语文文本,关照与反思十年高考语文缺失的内容与实质。
语文学科的性质从建国至今,都鲜明地标识其基本特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并对其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作了相应的规定。这从历次教学大纲的表述中可以寻找依据。1951年7月,人教社第一套初中语文教材出炉,其编辑大意指出:“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①这套新中国首套正式的语文教材首次提出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的问题,注意文字和口语的一致。教育部在1956年颁布了初、高中《文学教学大纲(草案)》和《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草案)》,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份正式的语文教学大纲。在大纲中指出:汉语教学要“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文言著作的初步能力,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巩固学生经常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和习惯,进一步扩大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②1963年5月,为肃清“左”倾思想的影响,国家再次颁布《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对语文教学进行了正本清源的修正。这一大纲提出语文学科的性质是:“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大纲指出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高中阶段,要求能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应用文和一般的说明文、议论文。”③
1978年,这是一个真正的新纪元的开始。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提出,“语文是常常用得着的基础工具”,“语文课的思想性政治性很强”。在教学要求中提出:“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阅读一般的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能写比较复杂的记叙、说明、议论的文章,做到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结构完整,中心明确,语句流畅。”④在随后的1980年,国家对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第一次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进行,必须在读写训练过程中进行”的要求。1986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在教学要求中提出:“进一步提高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能比较熟练的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写比较复杂的记叙、说明、议论的文章,做到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句通畅。”“作文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思想和学习的实际,培养实事求是、有的放矢、言之有物的好文风。”⑤四年后的1990年,国家再次对语文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随后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在教学要求中提出:“进一步提高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能比较熟练的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常用的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健康,内容充实,中心突出,结构完整,语句通畅。”⑥1996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教学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具有适应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⑦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具有适应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⑧
2001年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开始。随后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做出了这样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方面提出: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在表达与交流方面提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⑨
尽管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对学科的性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规定都趋于完善、科学,但是梳理高中语文教科书和高考语文的内容,明显发现背离语文学科性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之处仍然存在。仔细阅读语文教科书,其内容似乎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信息:学习文学=掌握语文的工具性。打开语文教科书,文学作品几乎覆盖了所有的选文,这是这一等式成立的依据之一。1987年、1990年、2000年版本的高中语文教科书,主要以选文作为呈现的内容,而选文的内容主要以文学作品为主。即便到了2002年版的高中语文教科书,其内容在编排上虽然注重将听说读写四部分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但写作、口语交际仍然隶属于点缀的地位。查看教材结构表,可以清晰了解文学作品在每一册教材中的地位。
同时,查看教科书的编者说明,也能找到支撑这一等式的另一个依据。2002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是根据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2002年10月经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这次修订,在编排上力求线索简明,序列清晰,阅读教材和写作、口语交际教材分开编排。在阅读教材中,兼顾写作、口语交际;在写作、口语交际教材中,兼顾阅读。阅读教材与写作、口语交际教材相配合,合编为一本书。⑩应该说,这套教材在编制上较以前的语文教材,在形式上有了很大的改观,除选文外,把写作、口语交际作为第二部分,与选文并排在一起,真正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四大技能。甚至还在每一册还围绕语言、文学、文化其中一个方面设计综合性学习专题,力求课内学习的延伸与拓展。编辑的这些愿望是良好的,但是在这套教材的说明中又说:写作与口语交际的内容,可以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学习,作为课内的补充和延伸。{11}选文是课内教师必讲、学生必学的内容,而写作与口语交际的内容却变成了“可以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学习”,孰重孰轻可谓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