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第7期 ID: 135427

[ 徐大宁 文选 ]   

高考现代文难句解读攻略

◇ 徐大宁

  摘要 高考语文试题中,现代文难句解读是一个必考题型,对于学生来说,这类题型有一定的难度,文章对该题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探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答方法。
  关键词 语文高考 现代文阅读 难句解读 解题方法
  
  语文高考卷也年年在变,但有一道题却始终未变,这就是现代文大阅读中的难句句意的理解。如2008年全国卷第15题要求解释《阳关古道苍凉美》一文中三个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1)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2)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f3)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又如08年北京卷第20题要求对结尾处“‘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一句结合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4分)。再如08年江苏卷选读文——论述类文体第19题:“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这句话如何理解(6分)?
  所谓“难句”,指的是现代文阅读中要求理解表述其句意而从字面看难以准确完整地解读出来的句子。这类难句有以下三个特点:
  (1)语言简练,许多应表述出来的意思被省略了因而难以理解。
  (2)形象含蓄,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欲表达的意思更形象含蓄而不直接表达出来。
  (3)含义丰富,字面意思之下还有一层或数层意思,而几层意思合于一句之中。
  由于这三个特点,这类句子的句意解读就有了难度,而解读这类句子正是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水平考查的一个重点。高考中这类难句的句意解读题赋分少则4分,多则8分。总合现代文散文小说、科学说明文、议论文中相关于难句解读的分值,可有20分之多。而语句句意解读能力更是做好其它试题乃至作文审题的基础,由此,难句解读涉及的分值要远远大于20分。因而,学会解读难句,提高句意理解的准确度和全面性意义很大。
  如何解读难句?
  首先,要掌握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对难句解读而言,主要是词语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因为从难句的三个特点看,难就难在某些词语的含义上及句子结构上、修辞手法上。
  其次,要多向思维。即:要从语法与表述句式的角度思维,要从修辞与表现手法的角度思维,要从逻辑与科学常识的角度思维,还要从主旨与大小语境的角度思维。
  掌握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自不必言。这里着重解说“多向思维解读难句”的方法技巧。
  多向思维解读难句的基本方法就是“两分析一紧抓一联系”——①分析语法句式,②分析修辞手法,③紧抓关键词语,④联系文本语境。
  一,分析语法句式——补足法
  高考大阅读散文常常是名家的代表作。这些作品常常为表达艺术的需要而常常采用独特的语法结构、表述句式,而独特的语法结构又大多数是有所省略或同词异义(实际上是中心词省略的偏正短语)。如:
  07年福建卷第13题:“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由三个分句构成,重心在后两句。显然,此句理解的难点在两个“生活”。它们所指是不同的,同词异义。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生活”是它们的共同属概念,即共同定语:而两个“生活”后应有其不同的种概念一中心词,恰恰都被省略了而造成含蓄的艺术效果——难以解读的语言噱头。关键之处被省略了,怎么办?补。
  怎么补?
  第一步可先用不定代词(某)、疑问代词(谁、什么、哪里等)补出某一虚化不定的东西,全句连起来读几遍,就会有语感了:“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的什么)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的什么)”,第二步,根据所获语感,参照上下语境、全文主旨,推断出隐去的概念、省略的词语。该句上文有“明天会是怎样呢?当然。多半还要看你自己的。你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下文有“每年元月元日,我都把一本新日历挂在墙上。随手一翻,光溜溜的纸页花花绿绿滑过手心,散着油墨的芬芳。这一刹那我心头十分快活。我居然有这么大把大把的日子!我可以做多少事情”,文末有“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我们还要用行为去创造记忆。我们要用情感、忠诚、爱心、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把这一天深深镶嵌进记忆里。我们不是有能力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充实以及具有深度和分量吗?”由此可以确定,隐去的概念、省略的词语应是“境遇”(或“环境”)“态度”。该句的句意是:“入可能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境遇,但可以选择自己对生活的态度。”
  该补出的所隐之语从何处来?根据“句不离章”的原则,必然也只能从大小语境中来——“分析语法句式”的方法要与“联系大小语境”的方法综合运用,这里有技巧。如:
  08年全国卷第15题: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1)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2)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显然,待解读的两旬都省略了主语,补出主语,它们就不难了。根据语境上文,句(1)很快就可以补出其主语:“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接着只要运用修辞分析破解“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的含意便大功告成了。而句(2)的主语却不那么容易找。句(2)的上句是“听着旅伴的介绍,我不由感慨起来”,分析上下句关系。可知“几分暖意”由“感慨”而来,“感慨”由“旅伴的介绍”而来,“旅伴的介绍”在哪里?再向上找,得到:“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阳关砖,千万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阳关砚’就是用这种砖磨制的。用阳关砚磨的墨冬不结冰。夏不缩水。用来写毛笔字十分方便……”。这显然是旅伴的话。阳关古城不仅仅联系着“阳关砚”,它还联系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它还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是“光明大道的代名词”,概括之,阳关古城有着作者神往的历史文化积淀。根据题目“暖意”由来关系的限制。答案必须从“阳关砚”说起。综合组织语言,这便有了答案:城砖磨制的阳关砚,蕴含着历史文化气息,使我对阳关古城的感觉也变得温暖了一些。
  “暖意”一“感慨”一“旅伴的介绍”一“阳关砚”一“《渭城曲》”、“古丝绸之路关口”、“光明大道”,在语境中层层上推,层层补足,补出了逻辑因果关系,补出答案的内容依据,答案就唾手可得了。
  学会运用补足法并不只有应试意义。学习、平时阅读中也有很大意义。请看下例:
  “我真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都领受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
  这个句子颇难懂,但经过分析补足以后,就好懂了:

高考现代文难句解读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