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第7期 ID: 135365

[ 张克辉 文选 ]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 张克辉

  摘要 多媒体教育技术与手段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本文从多媒体技术的优越性、使用的误区及应该注意的问题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论述。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
  
  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中国传统教育也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和挑战。而语文教学费时多、收效少的现象长期困扰着语文教学的发展。而多媒体这一新技术在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其强大的超文本功能,多渠道的信息传递方式,对语文教学旧有的模式提出了挑战,为现代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对语文教学产生了重要作用和巨大的影响,从而成为当今语文教学改革中优化课堂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现代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1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增加了课堂的信息容量。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通过备课,教师可以准备有助于教学的相关资料,并利用多媒体便捷和清晰的字幕来代替板书,可以节省大量用于解释和板书的时间,使学生精神更集中,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接触更丰富的知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充分地阅读课文,强化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提高了教学密度,增加了课堂值显容量。在讲解《鸿门宴》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项羽、范增及刘邦等人的座位次序,讲明古代文学常识中关于“座次尊卑”的知识点,可轻松的化解此教学难点,并强化学生的记忆。古诗教学中,利用投影、音乐渲染丰富的内容和情景,用画面和声音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形象地感知课文。激发学生的感情,更快地进入诗的意境,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加深对诗人人格精神的认识,了解诗人更多的作品,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可以收到传统教学方式无可比拟的效果。如讲授完苏轼的词作后,利用多媒体视频资源播放《子午书简宋词十家之苏轼》,及时向学生补充苏轼生平及其代表作赏析。借此让学生对诗人的人格魅力及其作品有更深层的感知。
  2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丰富了教学内容的显现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审美情操
  多媒体课件可将文字、图形、图像整合起来,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反映出客观事物,呈现教学内容。这样极大地满足了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充分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学的形象如诗歌教学,教学资源中有配音朗读可放给学生听小说教学中,教学资源中有相关影视片段在学习课文时供学生欣赏,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才会产生心向往之的情感,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实现学生主动学习。此外,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使语文教学进入一种美的意境。从内容上说,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无疑可以给听者带来美的享受:从形式上说,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将教与学连成一个整体,使课堂生动活泼,教学艺术化、多样化,这也是一种美的形式。它不仅可以使语文课充满意境之美,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3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不仅是丰富的资源,而且是有利的学习工具,变革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封闭性使学生的学习观念、学习方式表现为被动接受、自主性不强、合作精神不够。课堂上,教师在教学中用嘴讲,在黑板上板书,学生在学习中靠耳听、靠笔记,是一种“口耳相传”的教学法,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此外,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互相合作,多媒体条件下的语文教学则更多地要求在学习中加强合作。这不仅仅是同学间的互助合作,也是师生间教与学的合作。多媒体技术通过改变教师的授课方式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赋予了语文课堂教学更大的开放性、民主性,这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同时,多媒体技术也拓宽了语文学习渠道,它使学生不仅仅依靠语文课堂来学习语文,还可以在因特网这个无限广大的课堂里自主学习。教师也可以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个别指导,调控学习。所以,多媒体技术不仅开阔了教师的教学视野,而且为学生学习语文开辟了新天地。
  
  二、现代教学手段运用的误区
  
  1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会使学生脱离课本文字阅读欣赏,弱化语言教学的功能
  “语文”,顾名思义,就是语言文字。语言是语文的灵魂,语文教学是通过语言来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的教学活动。学生只有通过阅读课文,在阅读材料所提供的语言信息中摄取意义进行理解,才有可能探求作品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揣摩作者的思路、文章的主旨,领悟作品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也才有可能进而对阅读材料进行鉴赏与评论。
  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为先。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语文是悟出来的,而有的老师一味地将文字破译成幻灯片、录像、多媒体课件,以图像直觉取代语言形象,简单地把课本描述的人物和实物图解,这势必淡化语言训练,弱化语言教学的功能,因而背离了语文教学的目标。
  2 将想象转化为单一的画面,妨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其媒介是语言,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能力的提高是离不开对文字本身的感悟的。用影视替代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用图片代替学生的想像,显然是与语文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的。语学习需要对文本进行品味,对情感进行体验,这是无法用一两个或一组画面来固定的,如果忽略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而试图将有着丰富想象空间的语文直观化、图像化,那就把语文课上死了。如一味以直观形象的画面代替文本阅读,必然会弱化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甚至造成学生思维水平的停滞不前。
  有的老师在实际教学中。还未让学生品读文本,就用画面甚至用影视作品来代替学生对语文的独特体验,将这种无形的想象转化为有形的图像,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造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单一化,久而久之。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创造力将会受到损害。
  3 课件的设计过分追求“声”、“画”效果,教学的重点、难点不突出
  语文教材对文章的选材是广泛的。作者生活在一定时代,他的作品反映当时的背景。有些课文指出的情境或社会背景离学生生活较远,单靠教师讲解介绍,学生很难领会透彻。而利用多媒体设置适当的背景,可以渲染气氛,烘托主题,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但是有的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夸大多媒体的功能,为文字选择的背景颜色或图案过于花哨,为朗读或讲解选择的背景音乐音量过大,甚至大量运用声像资料,有的在展示学生要思考的问题时,在旁边设置一些毫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