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生学好语文对于其全面发展十分重要,而学好语文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本文从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课堂内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以及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三方面来谈谈如何指导高中生学好语文。
【关键词】指导 学习用品 课堂流程 良好习惯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学好语文可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学好语文为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学好高中语文应知晓课堂学习流程与步骤,并养成诵读、积累、练笔等学习习惯。
一、学好高中语文基本要求
1.了解语文学习的特点
首先,语文跟其他学科不同,它体系博大、内容浩繁,语文学习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需要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借用古人的一句话来形容语文学习的性质和特点——“勤奋若春起之苗,不见其长,日见其增;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2.制定学习计划
计划是行动的指南,也是目标实现的基本保证。为了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制定学习计划。制定学习计划有利于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避免盲目性,从而增强有序性。只要我们能制定一份详细、周密的学习计划,并且按计划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学一点语法
现在的中学语文已经淡化了语法,这是因噎废食的表现。高中生必须要学点语法,才能真正形成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在高三的时候真正形成解题能力。语法反映了语言运用的规律,学好了语法才能真正理解语言现象。比如学习文言文,没有语法知识对于文言知识学习将会形成很大的障碍,因为文言知识中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基本上都是相对现代汉语语法而言的,没有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就根本搞不懂文言知识。
4.善于思考,用心感悟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语文学习中应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不盲目接受未经自己思考的东西,保持学习的主动性。思考问题应深入细致,要多方追问,务求水落石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让自己的灵感自由翱翔。
5.要体验生活,关注社会
有生活乃有语文,语文是为服务生活、服务社会而存在的。离开生活、离开社会,不能学到活的语文,有用的语文。
二、课堂学习一般流程
1.课前预习
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学生感知具体知识材料的第一步。预习时阅读教材,把握重点,提出问题,概括总结。学生依课文后的习题,课文前的预习提示,理清线索,学会做预习笔记。一般预习按照四步走的原则完成:
(1)读:通读全文,包括课文前的训练重点、预习提示、注释、课后练习等。
(2)划:划出自己不懂的字词、重点词语。
(3)记:在课文的空白处作旁批,并把它抄在字词本上。
(4)提:学生在读书时,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课后练习,这其实是思考过程,在这个教程中,提出新问题,并记下来,思考并回答,若不能解决便记下来,带着问题上课。
2.认真听课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只有讲究策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的听课一般应达到三种效应。第一是完成对预习内容的再认识,从而达到加深印象,加强理解和增强记忆的效应;第二是完成对预习中存疑内容的释疑,从而达到提高认识,释疑解惑的效应;第三是完成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把握贯通,从而达到感悟的效应。总之,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要做到眼看、耳听、口说、心想、手写。
3.独立作业
因为语文基础知识内容庞杂,有的知识也比较细碎,只有通过练习,才能巩固提高,才可查漏补缺。通过做练习题还可以检验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做题是要把考题的目的、意图弄清,要注意归纳总结,寻找规律,触类旁通,增强应试能力。练习后及时反馈矫正,以求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4.及时复习
复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语文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语文复习必须要主动,可以运用以下几种具体方法:系统整理、独立作业、分析错误、系统小结。
三、养成学语文的好习惯
1.多积累
语文学习是慢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点点滴滴的语文知识,就如一粒粒的黄沙,今天积一粒,明天积一粒,就会聚沙成塔。古人曰:“积沙成塔,积腋成裘”,“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同样,要学好语文,建构成语文知识的大厦,形成语文知识的汪洋大海,关键也在于平时多积累。积累的内容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1)积累字音、字形、词语、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2)积累文言词语,古诗文名篇。
(3)积累名言、警句、典故、故事、精彩篇段。
2.多使用工具书
读书、学习要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自己查找答案是探索学习方法、摸索学习规律的过程,也是提高运用工具书能力的过程。
3.多阅读
古人讲:“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所以阅读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多读名篇佳作。读多了,视野开阔了,自然就会有比较,有鉴别,自然也就会产生较为深入的理解。吕淑湘先生曾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一文中说过:“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的说是得益于多读书。”按照国家教育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一个高中生至少也得读20部以上的名著,阅读量不低于150万字。从写作的角度看,可以读《读者》、《青年文摘》、《作文与考试》、《作文通讯》等;从阅读的角度,可以读《中华活页文选》、《中学生阅读》、《中国青年》、《文史知识》、《读写月报》、《校园文学》、《阅读与欣赏》等。
4.多朗诵
朗读是学好语文的一个重要方法,朗诵要口齿清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而且要大声,不光自己听得到,最好要让别人也听到。要读出自信,读出语感,读出情感,读出美感。古语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诵得好,次数多了,可以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5.多背诵
首先强调背课文和记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对于要求背诵篇目一篇也不能马虎,而文言实词虚词记忆则多多益善。然后,可多记些名言警句、精彩文段、名人典故等,增加知识储备。把别人作品中优秀之处背熟了才能最终吸收为自己的东西,才能为自己的文章增加亮点。背诵要下苦功夫。可以分层背诵;可以化整为零地背诵;可以先抓要点背诵,然后连贯地背诵。记住的东西还要经常复习运用,不是一劳永逸的。
6.多请教
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求教于人的习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准的,都应当勇于向别人请教,问老师或同学,把问题弄清楚。
7.多练笔
“曲不离口,拳不离口”,写文章也是如此。练习多了,就会熟能生巧,得心应手。三年里,能写到三至五万字是基本量的要求。练笔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写日记:就是把自己一天的所言所行、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选择、有重点地记录下来,至少要坚持每周练习写作两次。
(2)写生活札记:记录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鲜活素材。
(3)写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做读书笔记有以下几种方法:摘抄、做卡片、提要钩玄和写读后感。
8.建立错题档案
准备一积错题本,把平时做错的题抄下来,分析错误原因,避免重复出错。但要注意的是:仅把错题抄下来是不够的,更正后的习题要多复习,直到巩固。
9.记笔记
记笔记能帮助学生克服在头脑中记忆和储存语文知识的时限性,同时记笔记也能集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注意力,增强听课效果。记笔记是记忆的扩大和延伸,便于以后复习、查找。
高中的语文学习应该分成两个阶段,高一高二是真正的能力培养阶段,而高三则重在应试训练的阶段。
(1)高一的侧重点是读书。中外传统的名著是必读书目,毕竟是经过了时间和国界检验过滤了的,经得起考验的人类文化的结晶。每年至少读5本,并写出读书笔记。
(2)高二的侧重点是写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应掌握几种常见的文体。同时学会一些写作技巧,如开头、结尾的若干种方法,如何审题、选材,如何拟题、点题、扣题,如何过渡照应,如何谋篇布局,如何增强语言文采,等等。
(3)高三的侧重点是做题。要认真听老师讲析命题规律和解题规律,多思多悟,举一反三。
语文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如滴水穿石,潜移默化而成;又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更应加强自身管理的自觉性,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不断练习,不断巩固,不断强化。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萧山区第三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