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2年第6期 ID: 134071

[ 颜金花 文选 ]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 颜金花

  【摘 要】语言运用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可以通过课文阅读教学来提高,在阅读教学中选择课文中典型语句进行训练,既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扩展语句、压缩语段、变换句式和仿用句式的能力,从而为学生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阅读教学 培养 语言运用能力 扩展语句 压缩语段 变换句式 仿用句式
  
   语言运用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在高考中,考查面广,考查力度大,这要求语文教师重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有些教师为了语文成绩在短期内有较明显的提高,在高一就开始抛开课文以专题形式讲授语言运用的有关知识并进行相应的训练。这种做法必定影响课文的教学,因为类似高三复习课的专题训练挤占了有限的课时,教师对课文必须有所取舍,那么选择哪些,又舍弃哪些?老师们选择了古代诗歌、散文,舍弃了现代诗歌、散文、小说,因为多数人认为后者用再多的时间对考试来说,所获甚微,甚至一点效果都没有。这些老师进入了认识的误区,认为阅读教学在人文积淀方面耗时费力,在学生评价上又体现不出来,而且又无法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剥离课文进行专题语言运用题的训练可以让学生成绩在短时间内有所提升。正是这种错误的认识,高一、高二出现了轻课文重训练的现象。
  对这种做法我并不认同,我认为高一、高二必须重视课文的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素养不仅包括知识与能力,而且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语文是没有捷径的,因为语文素养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语文需要阅读的积累、生活的积累,需要对人、物、事的感悟,需要文化宗教、民风习俗的熏陶,没有这些积累所有的训练都是空中楼阁。轻课文重训练是本末倒置,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是不利的,对高三备考也是徒劳的。
  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做到两全其美,既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阅读、积累、感悟、体验,又可以以课文作为训练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材料,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既可积累人文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又可提升语言运用能力。阅读与训练并不矛盾。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一、培养扩展语句的能力
  学生写作文,总是写不够字数,究其写不够字数的原因主要是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不强,描写意识及分析推理意识的缺失。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将扩展语句的能力的培养融到阅读教学中,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如教杜甫的《登高》,在学生熟诵这首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满头白发、满脸愁容、步履蹒跚的诗人独自登高纵目所望所看到的情景,并根据情景推测诗人的心理,将情景及诗人的心理活动描写下来。然后在描写上作了指导,如对“风”这种难以直接描写的物,则采用侧面描写突出“急”的特点,“天”、“渚”、“沙”等意象抓住颜色,“猿”抓住声音,“鸟”抓住动作、形态展开描写。这样,既使学生加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又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及语言运用的能力。再如教《雷雨》,课文开头有一句话:“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这是概括性的天气介绍,在学生对人物、情节有较深入的了解后,我要求学生抓住阴沉、闷热、潮湿的天气特点,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扩展这句话,将笼罩于周家的抑郁阴沉的气氛渲染出来,字数不少于100字。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又训练了学生扩展语句的能力。
  二、培养压缩语段的能力
  压缩语段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段意、主旨、观点、态度的概括是这种能力训练的有效途径,但有些教师撇开课文以专题的形式训练,这是捧着金碗行乞的行为。其实,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根据课文不同的文体特点教给学生概括的方法。如教《荷塘月色》这类写景文章,我要求学生对段落大意进行概括。如概括文章的第二段,我让学生找出此段的描写对象,学生很快找出这一段的描写对象是小煤屑路,再让学生想想朱自清先生抓住小煤屑路的什么特点来写,是否能用文中的词语表达。经过引导,学生很快找到形容小煤屑路特点的词“幽僻”,从而得到答案:这段写了小煤屑路的幽僻。再如第四段,先让学生找出描写对象荷塘上的荷叶和白花,再想想荷叶与白花的特点,文中有没有概括性的词语形容,没有则根据文意另用词语概括。经过引导,学生很快就感知此段抓住静态和动态的荷叶、白花的姿态来写,此段可概括为描写了荷塘上面荷叶和白花静态与动态的美丽姿态。在以上基础上,我与学生共同总结概括写景文段的方法:先确定文段所描写的对象;再找出描写对象的特点,这一特点或用文中词语概括或另用词语概括;最后整理表述。这样可谓一石二鸟,在有限的课时中既可积累词汇、优美文句,学习一些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又可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述能力。
  三、学习变换句式
  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句式是根据表情达意来选用,如果以专题的形式训练,也许学生掌握了句式变换的方法,但未必明白各种句式的表达效果,这显然不是我们教学所追求的。但是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学习变换句式,学生就会深刻体会各种句式的表达效果,从而在写作中自觉地选用表情达意所需要的句式。如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此文第三段:“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这是一个复杂的多重复句,学生理解困难。我教给学生复句变单句的方法后,要求学生将这个复句主要的意思用单句来表达,可以删除一些词语或句子。有学生如此变换:“马克思发现了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是从生产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以及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一定的经济发展所构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学生倘若没有理解这句话是无法用单句正确表达原意的。要求学生将此复句变单句达到了三个目的:首先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这句话的含义;其次避免教师啰嗦的讲解,通过学生的回答帮助理解能力差的学生理解句意;第三比较复句与单句的作用。复句与单句,通过比较,就会发现由单句表达,这个句子简单,甚至还可说易懂,因为这个单句删除了原文中形象的表达,只剩下抽象的规律,但这样却无法由可直观感知的社会现实生活深入到规律的揭示,且单句无法完全涵盖原文的内容,而原文复句由表及里揭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由此可见,相对复杂的事理还是需要用复句来表达。再如教《祝福》,文中有一句描写祥林嫂的话:“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有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与“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这两个分句都是定语后置句,我要求学生将这两个句子变为常式句,然后比较变式句与常式句的表达效果。常式句与变式句的变换方法容易掌握,难点集中在两者的表达效果上。这两个句子变成常式句分别为“内中一个空的破碗”和“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结合语境,尤其是“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通过比较,学生很快发现,定语后置句显然比常式句传达的信息丰富。将定语“空的”置于句后,强调了碗内什么也没有,传达了祥林嫂即便沦为乞丐也得不到别人的同情的信息,“下端开了裂”后置,强调祥林嫂沦为乞丐的时间应该不短,她在祝福声中死去也就合情合理。再者,这两个定语后置句像特写镜头一样将祥林嫂的行乞行当突显出来,渲染了悲剧气氛。这些信息常式句都无法传达。
  在课文中选取句子进行句式变换的训练,学生既掌握了句式变换的方法,又深刻地领悟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进而全面而又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以及情感态度,为学生在语言表达时自觉选择恰当的句式打下坚实基础。
  四、练习仿写
  我们的课文有许多言辞优美、意蕴丰厚的句子,但学生就是视而不见,一旦需要表达,就啰啰嗦嗦,造不出一个典雅的句子,方言口语却处处可见。针对这种状况,我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仿写名家名句,以至化为己用。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塘月色》)。“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故都的秋》)“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记念刘和珍君》)“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文中实在有太多可供模仿的句子,但如果没有引导,学生则忽略了课文中处处埋藏的宝藏。没有模仿就没有创新,只有在不断模仿的量的积累才会有化为己有的质的飞跃。
  课文是一座大矿山,有灵气的教师会在这座矿藏中挖掘出无数的黄金玉石,丢弃课文进行枯燥乏味的专题训练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回归课文,将会发现语文的天地多么广阔,语文的魅力多么迷人!只有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广东廉江市第三中学。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