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2年第6期 ID: 134081

[ 陈怀 文选 ]   

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 陈怀

  【摘 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阅读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生命内容,人们常常把阅读看作打开知识宝库大门、通往人类精神世界的一把钥匙。因此,阅读教学历来倍受大家的关注,许多同行在这方面作过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的成绩,但是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并不乐观,有不厌其烦的分析教学,有为应试的肢解教学,有展现师生嘴皮子功夫的表演教学等等,不一而足。追根溯源,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主体地位在阅读课堂教学中的失落。传统的“师道尊严”,远没有在主流文化中退位。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阅读教学成了改革的重点,据此,笔者就当前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现状作一探析,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学习本位 阅读教学 自主学习 启发引导
  
   纵观现今语文教学的状况,教师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上。理科式的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课文,探研所谓的微言大义,课堂作业和课后练习林林总总,触及到文本的骨架,筋脉乃至神经末梢,学生照搬答案,不敢越雷池半步。他们本身所具有的知觉本能和创造需要被扼杀,语文学习成了枯燥乏味的技巧的训练。“满堂灌”“满堂问”、“以讲代读”、“讲多思少”等教学现状淡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了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进而变异为加重学生语文课业负担。其实,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时代进步的需要,语文课呼唤感性,语文课堂需要生命力,语言文字训练要与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结合,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中把学习语文当作一种生命的需要。
  一、指向学习本位,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把阅读权还给学生”的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究其原因,是没有意识到或不怎么重视“学习本位”在阅读教学中的应有的地位。
  学生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不应该用自己对课文的深加工来替代学生阅读的艰苦求索。学生阅读是从模糊情态中获得独特认识和体验的过程,教师不应将知识点从文章整体中分离出来,进行“碎尸万段”式的剖析,也没有必要在自己认为十分重要,难懂的地方,连细枝末节都不放过,要引导学生按照“披文——感物——体情”或“寻言——明象——悟道”的顺序展开阅读,培养学生的内省体察能力和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思。
  曾听两位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教学《我与地坛》一课,一位教师精心设计教案,把自己认为十分重要的段落分解成诸多细小问题,但每个问题都是机械地找课文原句或概括性地回答。在五六个问题的指导下,学生从完整的全文中把答案一个一个“抠”出来,一堂课没有引导学生如何在“读课文”上下工夫,怎么能使学生感受作者切身的生命体悟。以致在讨论生命意义时,学生普遍无话可说,或只有空洞的口号。学生与文本之间没有产生一点共鸣,自然不可能产生发自内心的对“母爱”的认识和对“生命”的敬仰。另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放一段渲染背景的音乐,在音乐声中教师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导入课文,让学生轻声地读课文,找到自己最为感动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个体由于认知水平,情感体验的不同,所以答案丰富多彩,每一个人发表的都是他自己的感受,教师要做的,是给那些体悟还不到位的学生稍作点拨,让其有豁然开朗之感。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母爱、生命的感受相当深刻,有的在朗读、思悟时还流下了动情的泪水,这就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发生了可贵的“碰撞”。如果没有亲身去阅读、感悟,怎么可能有这样的碰撞?怎么可能有个性化的见解?
  二、针对学习本位的欲求,实现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以学习为本位的阅读教学,旨在使全体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而不断实现阅读过程的整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这种“自主学习”是任何人或任何形式都不可替代的,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共同要求。“启发引导”则是为促进或保证学生自主学习各层次所需要而确立的。由此,重视学生本位性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结构少不了这样一个环节链,即“读疑——读解——读议——读练——读评”。其策略性体现在以下几点:
  1.改“理杂碎”为“窥全豹”
  语文和数学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数学的知识点是相当明确的,数学学习的过程也就是知识点的掌握,各项技能的形成过程,而语文学科的学习并非是为了掌握每篇课文的知识点,课文仅仅是案例而已,语文学习是阅读、感悟、欣赏的过程。传统的阅读教学习惯于将课文中蕴含的知识点从文本中剥离出来,进行各个击破式的繁琐分析,或者将知识物化为一张张雪片似的试卷,进行机械重复的训练,完全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把语文课上得如同理性居主导地位的数学课。比如,在教学《荷塘月色》一文时,传统的方法教学“月光下的荷塘”这一节,教师一般都采用让学生以列表形式整理出课文中的比喻句,再分解成本体、喻体、通感等内容,于是学生把这一自然段的内容用支离的语言变成了一张表格,虽说捡出了这段课文的“骨架”。但仔细想想,学生列出了表格,就等于对荷塘之美有了深刻的感悟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学生没有细细品味每一句话,还没有好好看一看文章的“全身”呢!
  为了让学生有真切的感悟,可以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了文章后,让学生从整体意境的高度,在想象中结合自己的视听感受、按自己的审美需要任意组合“荷塘+荷叶+白花+流水+月色”与“舞裙+美女+明珠+微风+清香”等意象,说出或写出其妙处。这一做法,使得每个学生不仅品读了这一段文字,还主动地移用了已有的认知和经验。由于学生个体感悟的不同,阅读感悟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有人侧重于风中荷叶个体亭亭玉立的动态美,有人侧重于荷叶群貌凝碧的波痕所展现出来的风致,有人侧重从虚幻的角度领悟荷香清幽如歌声的神韵……每一位学生的发言都不是机械照搬课文原话,而是经过自己感悟,再加工,把原文的思想变成了自己的思想。
  2.在文章主旨与学生阅读视野之间架设实践的通道
  (1)移情体验,换位思考,凸现学生心灵
  学生在阅读感悟课文时,往往会因为没有过切身的体会而无法感受人物的心情,为了让学生能与课文中人物产生共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移情体验,唤起其生活中类似的经历,从而达到“将心比心”的效果。比如,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对于其中“郑伯劝说烛之武”这一段对话的感悟,我就避开了程式化的归纳人物性格的做法,而是别出心裁地利用多媒体将二人的对话改成这样:郑伯:国危矣。烛之武:许之。
  然后,引导学生与原文进行比较阅读,学生边读边思,在身心愉悦的轻松气氛中,更加深刻地领悟了烛之武这样一个识大体,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的形象,这种“移情体验,换位思考”的有目的阅读方法拉近了学生与作品中人物的距离,凸现了学生心灵的在场,最大化地点燃了学生的“读思”才情。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文本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越有劲,就越会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甚至确定研究专题,用研究的方式去学习、探究,就会水到渠成。要运用好“移情体验”的方法,教师要做有心人,多关注学生的生活与思想。
  (2)运笔催思,强化阅读,探究读写方法之真味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以“读写”来带动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和对“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发掘。无疑,这正锲合了学习本位的基本要求。读写结合的办法是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可以多方面帮助学生感悟课文,许多老师经常运用。但我们也常常会发现有些读写的训练完全是一种形式,没有真正起到效果。因而,为什么运用读写,运用读写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想在课堂上达到一个什么效度,都是事先要思考论证的。比如在上《鸿门宴》这篇课文时,为了落实“观照事件分析刘邦、项羽的性格特征”这一教学重点,我设计了这样的读写探究活动:

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