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统上,《渔父》中渔父这一人物形象的定位是一位随波逐流、随遇而安、明哲保身、与世无争、超然世外的隐者。然而,在新的时代,在现代观念的观照下,渔父这一人物形象可以得到较为恰当和全面的解读。
【关键词】《渔父》形象 解读
笔者在今年参加的一个市级评优课的课堂上发现了一个现象:所选的文章是苏教版必修五的《渔父》,在探讨人物形象这一环节时,学生并没有像教师预设的那样被屈原的人格所打动,而是几乎一边倒地选择了站在渔父这一边。这一现象引起了笔者的思考:学生的思想也许是稚嫩的,但学生的选择也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渔父这一形象与现代的价值观念是否有某种契合之处?对渔父这一人物形象传统的解读,习惯性的定位是否真的准确、全面?
《渔父》采用问答体的形式为我们展示了一段十分精彩的对话,表现了两种看似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塑造了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屈原和渔父。教师在处理这篇文章时也很乐于对这两个人物形象进行探讨,在对渔父形象的定位上授课教师往往会用这样的话语对渔父定位:渔父是一位随波逐流、随遇而安、明哲保身、与世无争、超然世外的隐者。教师这样解读的理由似乎也很充分。在原文中,渔父在与屈原对话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淈其泥而扬其波”不就是说要随波逐流吗?而“与世推移”正是随遇而安的体现。渔父主张“随波逐流、随遇而安”正是为了在浑浊的社会里明哲保身。在文章的结尾渔父又唱着歌走了,这样一个人当然是一个与世无争、超然世外的隐者了。咋一看,合情合理,有根有据,细想来,却发现有很多值得商榷之处。
首先,这是对原文的误读。这段话是渔父对屈原的劝慰之语,是渔父为内心痛苦不堪的屈原设想的人生的另一种可能。并不是渔父自己人生价值观的宣言。也许有人会说言为心声,渔父这么说当然可以据此推断他是这么想的了。但是古人言听其言观其行。在文中,渔父自己并没有真的随波逐流,而是潇洒地“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渔父的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只能说明他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对策。无论沧浪之水的清浊与否,渔父的选择都是清洗自己,只是洗的帽子还是脚的区别,而不是同流合污。在这里要说明的是随波逐流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随波逐流”词条: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飘荡,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显而易见,渔父绝不是没有主见的人,他对现实和人生有很透彻的理解。
其次是对教材编者意图的误解。编者将《渔父》选录入“直面人生”专题“生存选择”板块。直面人生就是正视人生中的苦乐顺逆,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选择和考验。本专题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学生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养成对人生负责任的态度。很多教者正是基于对专题和目标的误读,就认为编者这样的编排是有倾向性的,屈原是积极面对人生,负责任的典型,而渔父则是消极的、逃避现实的代表。这样一来随波逐流、明哲保身等带有负面色彩的词语就被用来给渔父定位了。事实上编者的安排只是提供一个范本,具体如何解读还要靠教者自己。解读人物形象首先要从文本本身出发,而不是凭主观臆断。直面人生,正视苦难,我们的选择可以是多元化的,也是苏教版教材一向主张的,这也符合新课标精神的要求。
此外,传统文化、主流价值观影响了我们对渔父形象的正确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中,把自我的小生命看作是民族大生命的一环,在价值观上主张舍小取大,舍生取义。而儒家的“明知不可而为之”的主张千百年来深入人心。屈原正是这么做的,所以我们情感上就倾向于他,对于一切反对他的人和主张都会在潜意识中去选择批判。对于渔父的飘然而逝我们在情感上是不能接受的,因而评价上有失偏颇也就顺理成章了。
那么,在新的时代,在现代观念的观照下,我们到底该如何评价渔父其人?如何较为恰当、全面地解读渔父这一人物形象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定位。
一、渔父是对社会现实有透彻认识,对人生有准确定位的隐者
渔父是一位隐者是无可争议的,但他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隐者。中国古代文学中有很多隐者的形象,有主动追求山水田园之乐而隐的,有生活中四处碰壁而不得不隐的,有假隐以求走终南捷径的,有真隐毫不关心社会现实的。渔父和他们不同。他对社会现实有很清醒的认识,对自己的人生有很准确的定位,那就是与世推移,自觉地、主动地随着世事的变化而改变自己,不是被迫,也不是无意识。而这种改变又不是无原则的,这从他的渔父歌中能够看出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父随着沧浪之水的清浊改变自己的行为,但底线是让自己清白,决不同流合污。这一点和当今社会人们所赞同的生活自主、多元化选择和坚持最起码的道德底线是相吻合的。
二、渔父是既明白死的意义更懂得生存的价值并具有抗争精神的智者
屈原“宁赴湘流”,渔父“莞尔而笑”。这一笑不是傻笑,也不是嘲笑,而是大彻大悟的智者一笑。死亡的意义渔父是明白的,但他更明白生存的价值。一旦“沧浪之水清兮”,英雄又会有用武之地了。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生命是可贵的,而且只有一次,怎能轻易去死?面对黑白颠倒、谗谄蔽明的黑暗的社会,屈原慷概赴死,是一种激烈的抗争,但难免让人感到痛心,可惜了他的满腹才华,可惜了他的赤胆忠心。倒是渔父,高蹈遁世,既保持了自己高洁的品质,又珍惜自己宝贵的生命,这正是智者的抗争,不苟活,也不过激;明大义,却不愚忠。渔父的行为正符合现代人们所认同的价值观念,在课堂上学生们更加喜欢渔父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渔父是待时而动并能积极投入生活、勇敢面对人生的勇者
很多人在解读渔父时会不自觉地把他和屈原对立起来,屈原是积极的,渔父是消极的;屈原是勇敢的,渔父是懦弱的,其实这种解读是很狭隘的。渔父和屈原是可以并存的,用现代流行的说法是和而不同,他们是与世俗相对立的两个美的化身。渔父看似消极的避世行为其实是待时而动的明智之举。渔父对屈原那一番看似与黑暗社会妥协的劝慰之词,何尝不可看作是他清高孤傲、愤世嫉俗的愤激时的反语?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屈原的死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是不屈的宣言。但以现代人的眼光看来,死亡恰恰是对现实困境的一种逃离。相反,渔父珍惜生命,正视现实,在坚持最起码的道德底线的前提下顺势而行,待时而动,用世而立。这才是真正的勇者所为。很多时候,坚持操守的活着要比为一时慷慨赴死更需要勇气。在当今珍爱个体生命、更注重生命个体价值的时代,渔父这种待时而动并能积极投入生活、勇敢面对人生的态度也许更有意义。
对《渔父》这样的文章,放入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用不同的价值观念去解读它,渔父的形象也会大不相同。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的同时又能用现代的观念去解读,既有利于师生间的互动,也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岂不一举两得?
作者单位:江苏洪泽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