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课“学生投入—走上讲台”的教学模式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学生投入”的理论,学生在教师的宏观调控下投入教学,走上讲台,充当教师,带动全体学生进入教学情景之中,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传授者,形成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行为、情感和认知的完全投入,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本文从教学的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教学案例、教学效果及教学体会等七个方面对这种教学模式的思考。
【关键词】语文课 学生投入 行为投入 教学模式
在语文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投入,我坚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运用“学生投入”的理论,尝试教师退出讲台,学生在教师的宏观调控下投入教学,走上讲台,充当教师,带动全体学生进入教学情景之中,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传授者,形成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即“学生投入—走上讲台”教学的模式。本文围绕这一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教学案例﹑教学效果及教学体会等方面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学生投入—走上讲台”的教学理论依据
“学生投入”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行为投入为载体的个性化的课程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学生乐于学习的经验活动。
学生在学习的投入,包括行为投入﹑情感投入﹑认知投入三个方面,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以行为投入为载体。行为投入指学生在课堂可以被教师观察到的行为和课外时间的投入;认知投入指认知活动中感知﹑思维等在学习中的投入;情感投入指意向活动中情绪﹑意志﹑欲念等在学习中的投入。
对“学生投入”的研究是西方近十几年教育界出现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著名教育学者埃里克森从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交互作用的角度论述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快乐学习的经验。他认为学生在完成课程任务中的经验至少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社会联系方面,包括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等社会联系;第二方面是教材方面,包括学生和教材的心理联系。这两个方面有赖于学生以前的知识积累和目前面对的问题所激起的情感体验。
二、“学生投入—走上讲台”的教学目标
所谓语文课“学生投入—走上讲台”式教学,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学生投入”的理论,以阅读教学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课文内容﹑表现方法等方面,让学生以走上讲台的方式,从行为上带动“情感”和“认知”投入整个教学过程,像教师一样引导学生挖掘课文的文本价值、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语文课教学。
这一教学方式进行之前,教师先以重点课文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示范教学,然后选择适当的课文让学生讲解。具体的操作方法是:把课文分成若干小部分,分配给由六到七个能力各异的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指定专人负责课前查阅资料﹑小组讨论;教师检查,提出各个小组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建议;小组推举一人写成发言稿,并上台讲解;组员补充,并针对问题进行讨论;之后,教师总结,评价教学得失,强调重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讲一遍,教师评析一遍,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能乐意自主学习,加深印象,增强理解。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立足课堂内外,学生当教师、教师当学生,教师和学生交互合作,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唤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以快乐的心情自主学习,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乐于探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
三、“学生投入—走上讲台”的教学原则
1.学生乐于合作学习的原则和责任到人的原则
要求在学习小组中能力互异的学生能合作学习,以能帮弱,共同提高。学习小组的负责人带领组员积极地搜集材料,分别研究,互相探讨,全面而准确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并由小组成员推举一名主讲人负责把研究的成果写成教案,代表组员上台讲解。
2.教师宏观调控的原则和现场指导的原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课前确定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介绍资料信息,提供多种思考角度,引导学生钻研课文。学生讲课时教师坐在学生中间,既充当一名导航员,指引学生的讲课和讨论沿着一定的程序有效地进行,又充当学生,平等地参与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在宽松﹑平等快乐的气氛中,热情大胆地投入课堂的教学和课堂的讨论。教师在学生讲课或讨论出现问题时,一要稳定局面,二要现场指导。对于学生不当的见解,详加分析,积极引导,层层启发,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探索﹑思考﹑创新的信心。
四、“学生投入—走上讲台”的教学过程
教师先导入,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课前准备过程
首先,学生阅读课文,搜集有关的资料,并分析﹑研究资料和课文,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弄懂全文内容及其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等。
其次,各学习小组把重点放在对所分配的内容的理解上,写成书面材料。
再次,教师检查,提出问题或指出漏洞。
最后,学生总结归纳,写成教案。
2.课堂讲析过程
首先,学生走上讲台,充当教师,分析讲解所分配的课文内容。
其次,学习小组成员补充主讲人遗漏的内容或讲解时表达不清楚的地方。
再次,其他小组学生发问,进行讨论。
最后,教师评析教学得失,强调重点。
五、“学生投入—走上讲台”的教学案例
以古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为例说明。
教师导入,激发课堂气氛。
1.课前安排和课前准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共两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分为两小节,全文分成四个小节,再加上全文总结,就分给五个学习小组,基本上全班学生从行为上参与了进来。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入课前准备状态。
2.教学过程
教师先营造快乐的气氛,让学生能够愉快学习。
接着,主持人上台讲解;然后,备课小组同学补充发言;再接下来全班发问、讨论;之后,老师予以两方面的总结:一是对学生有分歧的地方进行分析讲解,二是订正补充学生讲解和讨论时有失误或遗漏的地方。
比如第二小组讲解“行拂乱其所为”一句的断句时,有的同学说应是“行/拂乱/其所为”,有的同学说应是“行拂/乱/其所为”,有的同学说应是“行拂/乱其/所为”。面对分歧,我告诉同学,给文言文断句应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断句,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理解句子大意。“行拂乱其所为”应翻译为“种种行动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那么按照这种意思。句子应是“行/拂乱/其所为”断句才恰当。
又如,第五小组在总结全文论证思路时,分析得不够完整,仅谈到成才的客观因素,缺乏对文中有关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的分析。我就上台针对这个不足讲解补充,明确文章开篇举出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练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这是成才的客观因素;作者又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的观点,这谈的是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作者是从主观、客观两方面说明人要有作为,成就大业,就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学生讲完一节,大家就进行补充、讨论,然后教师又进行评析总结得失。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全班同学都积极地参与进来,并主动的思考,大部分学生能从行为、情感、认知三个方面投入学习之中,教学效果很明显,我随意抽查了几位同学,他们都能有序地把课文内容背下来。
六、“学生投入—走上讲台”的教学效果
1.以教促学: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从搜集资料信息,分析研究,思考理解,归纳总结,到上讲台讲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快乐的心情,自主投入到学习中来,能自觉地把教师分配讲课任务的压力变为动力。跑书店、上图书馆、上网查阅资料,向教师请教,做到有目的地学习,有步骤地探讨、研究、解决问题,并力争达到全面而正确地理解,形成自我学习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