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2年第6期 ID: 134083

[ 闫庆 文选 ]   

让传统文化点亮高考作文

◇ 闫庆

  【摘 要】语文是直接与传统文化打交道的学科,我们应自觉担负起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任务。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考生从历史的隧道、诗词的意境、文学的天空中诠释着传统文化的主题。为此,我们应更好的从各个方面对学生引导熏陶。
  【关键词】传统文化 熏陶 高考作文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就关注现实生活,崇尚使用价值,强调社会和谐。语文教学是直接与传统文化打交道的学科,传统文化有助于中学生个体人格的塑造、道德观念的形成以及对人生境界的体悟,有助于中学生心理的健全和学习精神的培养,所以我们应自觉担负起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任务。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考生从历史的隧道、诗词的意境、文学的天空中诠释着传统文化的主题。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引导熏陶。
  一、打开历史隧道
  打开激情张扬的历史隧道,深入探访厚重的历史之源。让青春的心怀穿越时空与历史进行对话,把典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为材料,以历史素质的提升来支持和拉动高考作文的创新,让作文拥有深邃的思想内涵。例如2002年江苏考生的《历史,从那一夜开始》,聚焦的是司马迁受刑前的那个“暮秋之夜”,是“用高贵的头颅证明历史的清白”,还是“为了成就一部属于大汉的史书,做一个不完全的男子”?司马迁必须在日出之前做出选择。文末“一阵秋风呜咽着,吹起《史记》发黄的纸页”,把读者的视线拉回现实的时空,点明“真正的勇敢不是为某件事壮烈地死去,而是为某件事卑贱的活着”的题旨。再如2004年安徽考生的一篇《择善而从》,标题就用孔子的一句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来打开历史隧道,利用三则历史故事来演绎和论证自己的观点,它们分别是“项羽之死”“马谡之死”“桓公之死”。文章运用这三个故事中主人公的悲剧性结局,说明项羽、马谡、桓公均是“固执己见”之人,因不善听取别人意见而走向末路,从反面来论证“择善而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又如2004年重庆考生的《菊花飘香的时节》,选取嵇康、庄子、项羽三个极具有个性代表的历史人物,以高洁的菊花象征其品格,将人物自我的认识与他人期望的关系寓于生动形象的语言中。又如2003年某考生作文《如果死去的是我》文章开始“又一次地躺在床上看《三国演义》,这样很好,我可以让自己也融入金戈铁马,让自己的思绪飞到那我早已向往的年代。”就进入历史隧道,然后作者充分运用熟知的历史故事,假借赵云之口,写出了刘备感情影响了对事物的判断,结果酿成了大祸。全文紧扣话题,运用较为新颖的角度,反思历史,讽寓现实,其构思难能可贵。类似的佳作还有写苏轼的《苏轼的赤壁》,写嵇康的《心在刀刃上选择》,写西施的《选择牢笼》,写屈原的《吊屈原赋》等。
  典型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课上学过的春秋争霸、三国鼎立、文景之治、安史之乱、鸦片战争等也都是很好的写作之源。打破古今隧道,让时间和空间为我所用。
  二、走进诗词意境
  走进和谐统一的诗词意境,领悟含蓄丰富的美丽人生。让诗词的高度凝练和韵律之美端着一杯浓郁的人生美酒,乘着真挚强烈的情感和丰富奇丽的想象,去探索生命价值,用艺术的心灵之语,来使文章意蕴深厚。让我们共同赏析2002年四川考生的一篇《只缘身在此山中》,走进诗词意境。
  只缘身在此山中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人把毫无思想感情的桃花看作“笑春风”而发出感慨,恐怕缘于“人面桃花相映红”。诗人对于桃花的认识,也出于爱屋及乌而有所专属。由此观之,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是不乏感情因素的。
  人类的感情丰富,或憎或爱,或欣喜或悲伤,有丝丝的愉悦,也有淡淡的忧伤。于是,伴随感情而获得的认识总会绚丽多彩,但这正是人类所需要的。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卷帘人与李清照的认识为何悬殊,我想,应该归结为两人的经历、身份以及感情的把握不同。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悬殊,才得以造就伟大的词人。
  人类需要认知,认知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但人类也是感情动物,认知的过程也包含感情的表达。源于人心灵的精神血脉需要充满感情的认知!
  记叙时,有人说:“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但他不局限于对于事实的描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由此折射出作者的智慧与宽大的胸怀,这无疑是对事物更深层次的认知。取得这样的认知,需要感情,阅读这样的认知,又何尝不需要呢?
  议论时,认知更加丰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是何等的赞叹。“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又是何等的冷静与思辩。而当东坡先生再游于赤壁之时“盖将自其变者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又把思想提上了哲学的境界。
  由此观之,感情是认知的血脉,使它生机盎然,使它娓娓动听,而感情也离不开认知,它要在一次次的认知中表达。
  感谢情感,是它丰富了认知的内涵,是它浇灌了认知的清泉,为了认知,就算“不识庐山真面目”,又有何妨?
  纵观全文,引用恰当巧妙,不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借助古诗词优美深邃的意境充分表达出来,而且还使自己的思辨和认知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使自己的思想和人格再次提升。再如河南省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渠清如许》也是如此。“你的一纸锦绣,唱出过‘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缠绵,吟出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悲凄,最终熏陶出精通音律,擅长书画的后主,断送了一国江山。直到有一天,苏轼以‘大江东去’扑面而来,洗涤了词曲中酸涩的腐朽,开辟了雄浑豪迈的新天地。这才是华夏摄人心魄的大气。”又如福建一考生的《苏轼的赤壁》中,“既有‘洛阳朋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牵念,又有‘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雄姿。”如此优美而又熟悉的诗句,再加上作者用老到的文笔对诗句精彩的阐释,使你如沐传统文化意境的春风。
  意境是情与景、心与物的和谐统一。阅读背诵诗句时要有意识地运用诗词意境,同时要个性地运用名句潜在的内涵,以厚重的诗香氛围,打下传统文化的印记。
  三、遨游文学的天空
  遨游于文学的天空,体味着人生的滋味。借助名著名篇展开情节,围绕一个人物展开故事,利用文学作品的环境,编述故事,表达思想。2004高考满分作文借助红楼梦第三十四回编述故事,表达思想,透射出文章深邃的内涵。再如2004年山东考生的一篇《关羽之恨》,表达的是“相信自己与相信别人”的话题,作者打破时空的约束,从文学作品中寻找空隙,巧妙地改编了《三国演义》中“关公走麦城”的故事,再现了关羽不纳人言的困境,突出了关羽固执己见,弃荆州而攻取禁州,被吕蒙攻取荆州,以致麦城兵败的故事。又如2003年重庆考生的一篇《孔明挥泪斩马谡》,改写了小说“孔明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执法如山、严明军纪的忠臣形象。孔明在军令、国家大事与个人感情之间,不顾与马谡的亲近感情,以国家利益为重下令将马谡斩者。尤其是结尾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渲染了一种悲壮美,更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古文学底蕴。类似的佳作还有福建考生的《魂断大观园》,河北考生的《三国群英会》,江西考生的《桃花源祭》,江苏考生的《孔雀东南飞》等。
  现行教材内容丰富,涉猎广博的千古传世之作可以说是满目皆然,我们应让学生在对经典文本的诵读、参悟体认之中,掌握传统文化的要义,把握传统文化的真谛及境界,写好高考作文。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提高人文素质的一种非常好的精神资源和思想资源。我们要用心灵去参与,用脑子去感受,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要用阳光般灿烂的语言作为高考作文的文化基因,用传统文化的内涵点亮读者的双眼,让传统文化的光芒照亮你我。
  作者单位:河南夏邑高级中学。

让传统文化点亮高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