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97426

[ 张金陵 文选 ]   

文化因素与文学语言理解

◇ 张金陵


  摘要:文化因素在理解和表达中起着重要作用。传统文化思想、民族文化含义、语用系统中的文化差异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对文学作品语言的理解和欣赏。汉英两种语言各自的基本特点体现了各自民族的一种心理定势、一种价值观、审美观和道德观。正确的理解依赖于交际中全面考虑文化因素、正确把握语境等方面。
  关键词:文化因素 理解 语境
  
  理解是语言学习的重要方面。理解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对语言形式的理解,二是对语言内容的理解。二者相辅相成,但不能互相代替。光是熟悉词的形式,知道其表面或基本意义,能正确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并不意味着完全准确的理解。还要熟悉这些话语在一定的语境所传达的是什么信息,即我们应该知道它们的内容和含义。对形式的理解,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了准确把握话语所传达的信息内容。在跨文化交际中,想真正实现沟通,即能准确理解话语所传达的各种信息,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对语言形式的理解并非是唯一的手段,文化因素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理解是一种交际行为。理解信息的过程是交际双方文化概念沟通的过程。瑞士逻辑学家J,B,格赖斯很早就对真实的言语交际作过这样的描述:交际的表达主体根据自己的目的、意念和原有的文化概念向对方发出信息,接受主体则根据对方发出的符号和自己的目的、意念以及原有的文化概念去理解。这就是说,如果双方原有的文化概念相同,接受主体就会完全理解,交际就有了成功的可能。如中国人形容办事容易爱说:“不费吹灰之力。”英语国家的人也说:“as easy as blowing away dust,”两句话所传达的文化概念和它们的表达方式基本相同,接受主体自然会很容易地就接受了全部信息。如果双方原有的文化概念部分相同,信息的沟通也只能是部分的。如中国人用“鹤发童颜”来形容老人精神好,气色好,有长寿相。英语国家的人对这里的“鹤”最多理解成白色,不会与精神、神态和长寿联系起来。因为英语国家的人不用鹤比喻老人。又如英语的“child's play”,中国人极易误认为是“儿戏”。其实child's play是something very easily done(非常容易做的事情),强调“简单容易”。而“儿戏”则是像孩子那样闹着玩,往往指对严肃的工作不认真负责。如果双方原有的文化概念不同,或者相反,接受主体将完全无法理解,信息的沟通将成为不可能。如许多英国人喜欢说的一个俗语“skeleton in the cupboard”,若从字面去理解会使中国人不知其所云。这是一个英语典故成语,意为“家丑”,在不知该典故之前,仅凭这几个词,信息能沟通吗?又如中国哲学的“阴阳”,中医的“阴虚”“阳虚”等,英语里没有这些概念。《汉英词典》(商务印书馆,1982)对阴阳的表述是汉语拼音加注:“yin”(the feminine or negative principle in nature)“yang”(the mascu-line or positive principle in nature)。即使读了括号里的英语注释,也很难使外国人真正理解。由此可见,文化的差异和冲突是影响理解的重要原因。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有三种文化现象值得注意。一是语篇中所反映的传统文化思想,二是词语中的民族文化含义,三是语用系统中的文化差异。语篇中所反映的传统文化思想,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等,不是指个别词语的语义内容,而是指整个语篇的情景内容。它们与学生母语文化的差异不会直接导致对词语意义的误解,但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态度,从而影响沟通和理解。
  如林肯的Gettysburg Address 这篇演讲,是美国历史上有名的、鼓舞人心和斗志的一次讲话。但中国学生受儒家学说、正统、忠孝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对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对于民有、民治、民享之政府(——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的理解就不如英美人深刻,往往会认为是资本主义的虚伪宣传,进而得出“这篇演讲不真实,没太大意思”的结论。一些学生的这种看法反映了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冲突,以及这种冲突在学生思想上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这篇文章语言很好,但有些学生不愿意去认真学习、体会、思考,吸取并理解西方文化的理念精髓。这说明,传统文化思想这一因素在语言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遇到此类情况,老师应该从对比的角度作必要的解释,让学生从中领会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便消除误解,正确对待。
  词语中的民族文化含义隐而不露,难以觉察,交际中最容易发生误解。如“菊”这个词,在汉语里,“菊”的指代意义是菊花,它的文化含义是“拒寒色不移”。中国人喜欢菊花这种品格,赞美之词甚多。如:“国色天香人咏尽,丹心独抱有谁知?”(宋朱淑真《黄花》);“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明俞大猷《秋日山行》)无须“菊花”二字,中国人也知道写的是什么,比喻的又是什么。但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说就难了。因为英语国家的人有与中国人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只能按自己的语言国情知识去考虑问题。英语中的“chrysanthemum”指代意义与汉语相同,但其文化含义为“坟场之花”,专为十一月十一日敬献先灵用的。他们不可能把“丹心独抱”“抱香枝上”,甚至“千古高风”跟菊花联系起来。另外有些词语本身并不具有某种文化含义,却能使人联想到某些具有文化含义的词语。可以说这类词语是具有民族文化涵义词语的活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更加难以把握,更容易造成理解上的障碍。颜色词就是很好的例子,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都常常通过颜色联想、喻指人的品德和情绪。请看下面这一段话:
  
  Mr. Brown is a very white man. He was looking rather green the other day. He has been feeling blue lately. When I saw him, he was in a brown study. I hope he'll soon be in the pink again.
  
  不懂文中颜色词在具体的语境中的民族文化含义,只能是不明所以,何谈正确的理解?本段文字中,这些颜色词使人联想到的文化含义分别为:white 是“忠实可靠”;green 是“病色”;blue 表示“沮丧”或“悲伤”;词组in a brown study 意思是“沉思”;in the pink这个词组是一个幽默语,意思是“身体很棒”。所以上一段文字的真正含义是:
  布朗先生是一位忠实可靠的人。那天他脸色不好。近来他一直感到闷闷不乐。我见到他的时候,他显得心事重重。我希望他早点振作起来。
  
  理解是一种交际行为。交际总是在一定的场合下进行的。有一定的场合就有一定的语言文化环境。语言文化环境不同,词语的意义也随之千变万化。英语汉语都有“简约”“灵活”“一词多义”等特点,因此把握语言文化环境就显得更加重要。语言教学讲究由浅入深,由近及远。词汇的选择以常用词为准。常用词多为多义词,多义词词义多,用法也多。怎么区分?要靠语境。如动词“take”,少说也有三十几个词义,更不用说为数众多的短语动词和搭配了。汉语中的“打”字也意义繁多,可以搭配成“打人”“打钟”“打中”“打饭”“打扮”“打包”“打岔”“打鼾”“打电话”“打官司”“打官腔”“打得火热”等意义完全不同的词组。
   [##]
  有些词语的意义光靠上下文是难以把握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对话常有言外之意,这时候就要考虑到各种语境因素,特别是社会文化因素,否则就难以做到真正理解。如as bold as brass这一习语,人们一般理解为“厚颜无耻的”。
  
  “Why, you’re as bold as brass!" said Jonas in the utmost admiration.
  “ A man can well afford to be as bold as brass, my good fellow, when he gets gold in exchange!" cried the chairman with a laugh that shook him from head to foot. ( C. Dickons, Martin Chuzzlewit)
  “咳,你真厚颜无耻!”乔纳斯极其羡慕地说。
  “老兄,只要厚颜无耻可以换得黄金,有何不可!”主席高声说,一面笑得全身抖颤。
  
  然而在下面这两个例句中,理解成厚颜无耻似乎就不妥了。
  
  Fred Bullock told old Osborne of his son's ap-pearance and conduct. “ He came in as bold as brass, and drew out every shilling.”
  弗雷德•布洛克对奥斯本老头儿说起他儿子去银行的事,又形容他的行为说:“他大模大样地来到银行,把所有的钱都支光了。”
  
  The thief, whoever he is, must be as bold as brass to have carried out a robbery at mid-day.
  不管这个贼是谁,他居然在中午大白天抢劫,一定是胆大包天。
  在第一个例子中,弗雷德对奥斯本说起他儿子去银行取钱的事,考虑到这两个人的关系以及是取自己的钱,把as bold as brass理解成厚颜无耻不符合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当时的语境。而第二个例子更明显是形容贼的大胆,而不是无耻。这种理解不是限于文字本身,就语言理解语言,而是联系到各种语境因素,联系到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对人物和情景的正确把握。
  理解语义离不开语境。要正确理解语义就必须正确把握语境。能否正确把握语境,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如话语所传达的信息是否正确等,主观因素如个人的文化修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等,特别是与接受主体现时的处境和心情状况有直接关系。如下面这段对话(摘自《奥古斯都已尽其责》,萧伯纳):
  
  The Clerk: (entering) Are you engaged?
  Augustus:What business is that of yours? How-ever, if you will take the trouble to read the society papers for this week, you will see that I am engaged to the Honourable Lucy Popham, youngest daughter of——
  The Clerk: That isn't what I mean. Can you see a female?
  Augustus: Of course I can see a female as easily as a male. Do you suppose I'm blind?
  The Clerk: You don't seem to follow me, some-how. There's a female downstairs: what you might call a lady. She wants to know can you see her if I let her up.
  Augustus: Oh, you mean am I disengaged. Tell the lady I'm busy.
  
  在这段对话中,有两组双关语:engaged和see,而奥古斯都则由于他当时的心境,未能正确把握语境,从而误解了别人的话。他把Are you en-gaged(你忙吗?)理解成“你订婚了吗?”接着,又把 see (会见)理解成“看见”。这两个误解活脱脱刻画出了一个工作时无所事事、胡思乱想的官僚形象。语言学习中的误解有不少就是由于主观因素引起的,如个人的文化修养差,知识水平低,生活经验少,以及当时的处境和心情状况等,对此不能掉以轻心。
  另外,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常常囿于对个别词语的理解。在阅读上表现尤甚,不敢作视觉上的跳跃和机敏的猜测,严重影响了速度和理解。原因之一就在于不善于利用语境理解语义。课堂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语境来理解语义,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要特别注意社会文化环境和个人环境。
  
  作者简介:张金陵(1948- ),重庆工商大学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教学、翻译。
  
  参考文献:
  [1]蒲志鸿:《共识文化、差异文化与外语学习》,中山大学学报,1994,1。
  [2]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汤声平,张金陵:《跨文化商业交际差异之研究》,商业时代,2003,13。
  [4]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文化因素与文学语言理解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