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对亨利•詹姆斯作品中几个典型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詹姆斯本人的哲学理念及道德标准在其作品中的反映。研究发现,詹姆斯描写的女性符合亚里士多德的伦理道德标准和柏拉图的有关“好人”的哲学理念,堪称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种“恢宏大度的人”。她们的遭遇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美文化冲突的缩影,从中可以看出詹姆斯本人在欧美文化冲突中的真实感受。
关键词:亨利•詹姆斯 女性形象 卡罗琳•斯潘塞 黛丝•米勒 伊莎贝尔•阿切尔
亨利•詹姆斯是美国十九世纪后半叶小说家,在他的小说里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如短篇小说《四次会见》里的卡罗琳•斯潘塞,中篇小说《黛丝•米勒》里的黛丝•米勒,长篇小说《一个贵妇的画像》里的伊莎贝尔•阿切尔等。她们大都天真无邪,美丽端庄,向往欧洲,崇拜欧洲,期望能在欧洲找到自己的幸福,能够得到独立和自由。但在欧美文化的冲突中,她们大都陷入了窘境。
一、淡雅美丽的清教主义之花
卡罗琳•斯潘塞是亨利•詹姆斯的早期作品《四次会见》中的女主人公,作品讲述这位年轻的美国女教师好不容易积蓄了旅费,来到她梦魂萦绕的古欧洲旅行的故事。一上岸,映入她眼帘的是“犹如古老的水彩画般的法国街道,高耸的、灰色的、带有尖顶和红色山墙的多层房屋,带有绿色百叶和涡旋装饰的窗户以及奇特的服装,各式各样的车辆、大诺曼马、肥胖的牧师、剪毛狮子狗……”①当她被眼前充满异国情调的景象所吸引,沉浸于法国勒阿弗尔海港周围一切事物的幻想和想象之中的时候,完全不知道古老、腐朽的欧洲也有骗局。由于她对于欧洲的认识仅限于其景物如画的一面,因此她更容易受到那些表面上有些欧洲气味的人的欺骗。上岸不久,她那满以为可以信任、可以照顾她的、在巴黎学画的堂兄就把她的全部钱财骗走,使她在法国的土地上仅仅呆了十三个小时便不得不上船回国。随后这个骗子堂兄还让斯潘赛承担起供养他的遗孀——一个冒牌的伯爵夫人的任务,这个冒牌的伯爵夫人像沉重的十字架一样压在了她的身上,毁了她的一生。
在构思精巧的四个场面里,亨利•詹姆斯把斯潘赛的善良、单纯、美丽在其堂兄狡猾、粗俗、丑恶和那个所谓的“伯爵夫人”的粗鄙、做作、虚伪的衬托下描写得惟妙惟肖。斯潘塞小姐那时快三十岁了,看起来却几乎“像个天真的小姑娘”,“她的嘴唇有一种温和的坚决”,她带着一种“严肃、端庄、认真、神气的美丽”;而她的那位堂兄“长相古怪”,说话“生硬粗俗”,“疲倦的小眼睛透着几分懒惰又有几分锐利和警觉”,给人一种“鬼里鬼气”的感觉。至此,一个厚颜无耻、贪得无厌的伪君子形象跃然纸上。他的这一副嘴脸使人不难想象,他是怎样靠他的“一大堆废话”让斯潘塞可怜他,同情他,牺牲自己到欧洲旅行的全部费用,让他“把她全部的钱都刮走”,又是怎样“连一点像样的道理都没有”却成功地利用了“她热切而温柔的向往”,使她背负起供养“伯爵夫人”这样沉重的负担。詹姆斯对“伯爵夫人”的描写可谓入木三分,比如她那“一对小而盯人的眼睛”像她丈夫一样贪婪,她那肥胖苍白的面孔透着几分懒惰,她那故作优美态势的样子流露出几分风情,她那裸露而滚圆的臂膀和她肥胖而带着深涡的手在胸前掩着睡衣的丑态透着几分淫荡。她使人非常厌恶,令人觉得她和她丈夫一样不可信任。詹姆斯刻意描写的是卡罗琳•斯潘塞,她有严峻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她有严格的做人原则,她甘愿为他人做出牺牲和奉献,不顾一切地忍耐,把那个完全不可忍受的“伯爵夫人”背在自己身上,使自己因过分劳累而早逝。
詹姆斯受早期清教主义思想影响,把卡罗琳•斯潘塞描写得美丽端庄、严肃自省,像“一朵清教主义之花”。清教是基督新教的一个派别,信奉加尔文教义,认为上帝的统治、圣经是最高权威,人一生一世都不能违背上帝的意志。这些教义教规使清教徒有严格的道德意识,时时反省自己的灵魂是否遵循圣经或上帝的旨意,因此虔诚、清心寡欲、勤劳、节俭、内省、勇于奉献是清教徒的品质②。由此,我们不难理解斯潘塞为什么把自己勤劳所得做家教挣来的积蓄给了她的堂兄,又为什么轻易地背上了供养假“伯爵夫人”这么沉重的负担,付出了自己短暂的一生。实际上,她是按照清教徒做人的原则在付出、在奉献,在承担她认为她应该承担的责任,在帮助她认为她应该帮助的人,作者把一个虔诚、内省、勤劳、善良的清教徒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她那长期居住在欧洲的堂兄夫妇的丑态、丑行、丑陋的灵魂像肥料,使得她这朵枝茎纤细、色彩柔和、淡雅美丽的“清教主义之花”开得更加皎洁、光彩夺目,开在读者的心头。
二、凌风傲霜的雏菊
《黛丝•米勒》是亨利•詹姆斯的早期成名作,一八七八年问世。故事主人公名叫Daisy(黛丝),Daisy 意雏菊,属多年生草本科植物,具有寒风刮不折严霜压不弯的坚韧特性。故事以欧美习俗之间的冲突为主题,焦点集中在一个初到欧洲的美国少女和久居欧洲的美国侨民之间的冲突,描写了一个纯真率直的美国少女在欧洲的厄运。
故事发生在瑞士一个带有美国海滨胜地某些特点的小城——费维,久居欧洲的美国人温特朋在此邂逅了随母亲和弟弟到欧洲旅行的美国姑娘黛丝•米勒,她“眼神率直,充满朝气”,“亲切随和,容易相处”③。在温特朋的眼里,黛丝•米勒“很有魅力,绝对漂亮”,就连穿戴讲究、常穿梭于欧美上层交际圈的考斯泰洛太太也不得不承认“她很会打扮”,“很漂亮”。但因黛丝交友广泛,以平等的态度待人,“对待她母亲的随从像对待一个绅士一样”,还要和刚认识不久的温特朋夜晚出游锡庸城堡,令久居欧洲、交友苛刻的考斯泰洛等美国侨民不安。考斯泰洛太太甚至认为米勒一家“没有规矩”,“应不予理睬”。但性格率直的黛丝•米勒置欧洲的清规戒律于不顾,置久居欧洲的美国侨民的反感于不睬,仍像在美国那样无拘无束地跟男子自由交往。当她和乔万尼利、温特朋在光天化日之下一起在罗马街头散步聊天时,“足足有五十个人议论他们”;当华克太太神情紧张、态度严肃,请黛丝跟她赶快乘马车离开,并婉言告诫她,她的所作所为“可能确实不错,但不合这儿的规矩”时,黛丝毫不掩饰地说,“这儿的规矩应该改一改了”。黛丝始终坚持妇女应该和男子一样享有充分的社交自由,她不止一次地提到她绝不会迎合当地风俗习惯而改变自己的性格。黛丝和华克太太的冲突是全书的高潮,也是黛丝和全罗马的美国侨民决裂,进而遭到冷落和排斥的开端。因为欧洲历史悠久,长期侨居在此的美国人大都有文化自卑感,他们对当地人如何看待美国人很敏感,他们认为美国人在欧洲的行为不得违背当地的习俗,也不得超越当地人民可以接受的程度。他们认为黛丝的行为不够文明,放纵黛丝那种随随便便的行为,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耻辱,因此就冷落她,孤立她,疏远她。
然而,黛丝依然我行我素,当她和同伴乘上一辆敞篷马车,驶过圣彼得大教堂门口那富有冷嘲热讽的街道时,考斯泰洛太太正和十几个住在罗马的美国人大肆攀谈米勒小姐的“过分之举”;当夜晚在充满致病瘴气的罗马圆形竞技场,她和乔万尼利一起被温特朋撞见时,连温特朋也感到“直觉失灵”,误认为她是那种不受男性保护的轻浮女性。尽管黛丝•米勒很美,具有那些典型的美国女孩的优点,但在华克、考斯泰洛为代表的侨居欧洲的美国人眼里“等于零,不值什么”, 因为她“太随便,太没有教养,太没规矩”。
在美国,人们对一个未婚少女和异性朋友约会习以为常,但是在欧洲只有订过婚的男女青年才能名正言顺地约会,才能顺理成章地双双出入社交场合;在美国年轻姑娘与异性朋友到处游玩或举行舞会是大家认可的事情,但在欧洲则必须由女方的妈妈或者其他长辈,像守护神一样陪同才行,否则就会落下“不正经女人”的恶名。与欧洲相比,美国是个等级观念相当薄弱的社会,美国《独立宣言》早就向全世界宣告“人人生而平等”,黛丝的遭遇正好说明在欧洲不存在美国人所理解的平等及妇女自由。华克太太对黛丝的评论“凡是这儿不让干的事她偏干”道破了新旧世界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准则、道德观念,这两种泾渭分明、互不相让的观点,也反映了时值年少气盛的詹姆斯初到欧洲的真实感受④。
[##]
黛丝•米勒这朵北美盛开的雏菊,来自自由的美国,充满着朦胧的现代意识,她有着与生俱来的高贵和美丽,她的自信与想象力是统一的,她有足以使她成为天使或女神的激情和天性。由于她没有接触过欧洲社会,也没有现实生活的负担,她只沉溺于自己的世界;由于她对美国社会生活的习惯和理想主义的态度,她的所作所为对于沉闷古老的欧洲和保守传统的欧洲人来说,不能不说成是一种神奇的现象,对于有文化自卑情感的侨居欧洲的美国人来说不能不看成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在繁文缛节的欧洲社会,她无拘无束、平等待人的生活方式使她与欧洲人以及长期居住在欧洲的美国侨民格格不入,与其所置身其中的欧洲社会的呆板、保守的环境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她不顾一切地反抗,持续不断地寻找着冲破樊篱的方法。她虽傲立欧洲的严寒风霜,蔑视欧洲的陈规陋习,勇敢地向欧洲宗教礼仪、文化习俗挑战,但终因势单力薄抵挡不住考斯泰洛太太等人的流言飞语,忍受不了华克太太等人的冷落和排斥,在充满“古代气氛”的欧洲那令人窒息的空气里枯萎凋谢了,在欧洲强大的、根深蒂固的保守落后的传统面前倒下了。她去了,躺在那小小的新教徒墓园里,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遗憾和惋惜。黛丝的无畏真诚,她的自尊、她的独立、她的桀骜不驯以及她为追求理想的妇女自由所表现出的那份执著与牺牲精神,在今天也令我们赞叹、佩服和反思。亨利•詹姆斯在他这部成名作里,反映出美国人与长期居住欧洲的美国人,美国人与欧洲社会环境的冲突以及人与保守传统思想抗争中所表现出的弱小和作家自己无奈的同情。他笔下的黛丝•米勒正像她的名字——Daisy雏菊一样,弱小但不畏阴霾冷雨,灿烂却不畏风霜严寒,她像天使一样纯洁,她像花神那样典雅。在翠柏之下、鲜花丛中,黛丝•米勒留给我们的是菊花的孤傲与清高,菊花的灿烂与辉煌。
三、身陷囹圄的自由女神
在亨利•詹姆斯的代表作《一个贵妇的画像》里,他描写了一个自强、自信、富于幻想,但涉世不深的美国姑娘伊莎贝尔•阿切尔被一个虚伪、贪财、好色的猥琐小人骗取了爱情,以至醒悟为时已晚的故事。伊莎贝尔这位来自美国阿尔巴尼的姑娘,容貌美丽,姿态优雅,对生活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她从小失去母亲,没受过正规的教育,“喜欢自由自在”⑤。“她的聪慧伶俐,意志坚强,超凡脱俗,与众不同的精神面貌”深深地打动了她表哥拉尔夫•杜歇特的心;她“??穿行,来去如风,嗓音清脆”,让她姨夫老杜歇特先生感觉就如那淙淙流水一样令人愉悦;她“清新自然,善解人意,俏丽动人的美貌”令沃伯顿勋爵一见钟情。
然而由于她既天真又固执的信念,既苛求又宽容的秉性,使得她“一叶障目”,除了自己的自由“双眼什么也看不见”。她看不到三十五岁的沃伯顿勋爵“风度翩翩,才华横溢”,“殷勤体贴而强悍有力”;对于他的五万亩土地、五六所房产家园,还有每年十万英镑的收入她也不屑一顾。她所感受到的是沃伯顿勋爵无法给予她所渴望的自由,如果嫁给沃伯顿勋爵,他的贵族爵位、政治地位,都将强加在伊莎贝尔身上,她将成为沃伯顿勋爵夫人,而不是伊莎贝尔自己。她本能地意识到“一位地方的、政界的、社会的大人物,构思了一个计划,要把她纳入他所生存和活动的体系中去”,她只希望成为自己体系和轨道的主人。她告诉她表哥,“我不明白我不愿束缚自己,有什么坏处”。结果,尽管她表哥赞成,她姨妈满意,她忠心耿耿的朋友亨利埃塔同意,她还是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沃伯顿勋爵的求婚。
卡斯帕•古德伍德同样不能给予伊莎贝尔•阿切尔所渴望的自由。他是一位马萨诸塞州小有名气的几家棉织厂主的儿子,“他有着非凡的天赋,来从事经营、管理以及让别人执行他的意图和实现他的想法的能力”。但是伊莎贝尔•阿切尔几次拒绝古德伍德的求爱,主要原因在于古德伍德独特的个性和热烈的激情。“古德伍德可是任何体系也没有,但他有个性,这个性留给伊莎贝尔的印象是卡斯帕•古德伍德身上没有丝毫柔软如棉的东西。” 伊莎贝尔知道自己敬慕古德伍德,更知道古德伍德真心爱自己,他为她“可以倾其全部”,“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但古德伍德在对待伊莎贝尔的态度中,表现出某种“太强横”、“太压抑与专制”的东西。比如在小说的结尾,古德伍德告诉伊莎贝尔他已从拉尔夫那儿得知她的丈夫是个魔鬼,得知伊莎贝尔的婚姻生活很不幸,他“真心实意地关心她”,他要使伊莎贝尔跳出“那痛苦的深渊”,重新获得幸福。他激动不已地“抓住了她的手腕”,却让伊莎贝尔感觉到“有一种近乎粗暴的动作”;他满怀深情地把伊莎贝尔揽入怀中,却让伊莎贝尔感到是“仅次于死亡的最好的选择”;他的吻让伊莎贝尔感到像是“使她重新陷入黑暗的一道闪电”,“她仿佛感到他那难以忍受的男性的一切特征,那一些她最厌恶的气质”。她挣脱了,她逃离了卡斯帕•古德伍德。因为她害怕卡斯帕•古德伍德那如同“踏着呼啸的海浪滚滚而来的激情”,更害怕在他的执著与顽强中,藏匿着某种妨碍她自由的东西,正如安东尼•马兹拉所指出的那样:“伊莎贝尔•阿切尔所恐惧的是为情而失去一种特殊的自由——不受妨碍的思想的自由。”⑥
伊莎贝尔•阿切尔因为追求自由,选择了遭到所有亲朋好友反对的奥斯蒙德作为自己的丈夫。奥斯蒙德何许人也?拉尔夫•杜歇特说“他是位神秘的美国人,一直生活在意大利”;莉迪娅姨妈说他是“一个无名无望的美国半吊子,一个中年鳏夫,还带着一个长大了的女儿,什么收入都没有”;默尔夫人也说他“没有职业、没有名望、没有地位、没有将来、没有过去、什么都没有”。他有的只是懒惰,“他懒得出奇,以至于懒散似乎成了他的一种身份”。可奥斯蒙德瘦削清秀、棱角分明的脸庞,以及他表面上那“儒雅智慧、和蔼可亲”的“凡夫俗子”的仪表迷住了伊莎贝尔的心。他在向伊莎贝尔求婚时说:“到你想去的一切地方去吧!”“做你想做的事情,享受你想享受的一切,祝你幸福,祝你成功。”当伊莎贝尔问他“怎样才算获得了成功呢?” 他说,“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几句冠冕堂皇的谎话,迎合了伊莎贝尔热爱自由、追求自由的心,骗取了她的爱和她的钱财。伊莎贝尔认为“个体只有在社会身份缺失的情况下,才能充分表现自己”⑥,奥斯蒙德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是,因此奥斯蒙德同社会的脱离,他的社会身份的缺失在伊莎贝尔眼里竟成了他的优势。因为奥斯蒙德可以不受任何约束,是世俗社会里最独立、最有个性、最自由的人,这一点使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她自以为完全独立而自由地选择了自己的婚姻,殊不知上了默尔夫人和奥斯蒙德的当。在得到老杜歇特先生的大笔遗产,“正在万里长空展翅翱翔、俯瞰着脚下芸芸众生、自由自在地体验生活、享受生活”的时候,“却一头栽了下来”,她陷入了由默尔夫人和奥斯蒙德设计的圈套,被默尔夫人亲手抛进了“那个令默尔夫人自己都感到恐怖的深渊”。
伊莎贝尔生长于自由女神光环照耀下的美国,争取自由是美国人民的崇高理想,对自由的热爱和向往是美国文化的精髓。伊莎贝尔不贪图沃伯顿勋爵的财产和地位,不爱慕古德伍德先生如海啸般滚滚而来的激情,试图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她暴露出来的单纯和不易察觉的脆弱,她所处的孤独无助的境地,这一切都未能磨灭她对自由的美好愿望,未能磨灭她期望得到一种在美国未能找到,在以前生活里不曾知晓的生活魅力与震撼。有评论说,伊莎贝尔绝望、逃避、忍耐,完全是一个牺牲品的形象,但笔者并不赞同这一观点。在了解了真相之后,身处逆境的伊莎贝尔深知和丈夫毫无爱情可言,只剩下怀疑和憎恨,她还是勇敢地面对人生,义无反顾地回到罗马,承担起由于自己一时懵懂所造成的后果,担负起做潘西继母的责任,因为她仍然认为婚姻是神圣的。她所遵从的是亚里士多德所提倡的传统女性美德,她所梦想的婚姻是传统与自由的完美结合。她像耸立在纽约港的自由女神,亲切自然、果敢刚毅,充满了对自由的热爱和向往。
[##]
亨利•詹姆斯这位小说巨匠,在其作品中塑造了几十个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她们大都天真纯洁,美丽聪慧,有着独特的个性。她们有的具有传统的清教主义思想,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心甘情愿地奉献;有的勇敢无畏,追求自由,反对传统习俗,具有叛逆精神;有的充满幻想,向往自由生活,追求人格独立。她们都具有悲剧色彩,在欧美文化的冲突中她们或是成为欧洲人或侨居欧洲的美国人猎取的对象,献出了青春和钱财;或是抵挡不住欧洲人像有毒的瘴气一般的冷嘲热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正像著名的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所说的那样:“悲剧构成了生活与希望的意义,最高尚的总是最悲惨的,只有悲剧才具有那种有深意的美。”⑦她们大都符合亚里士多德的伦理道德标准,符合柏拉图的有关“好人”的哲学理念。她们“正直、儒雅、好学”⑧,其中的卡罗琳•斯潘塞就是这样一个“施惠于人但耻于受人之惠,随时准备着帮助别人”⑨,奉献自己一生的人;黛丝•米勒是一个“敢于面迎重大的危险,处于危险时可以不惜自己生命”⑩勇敢捍卫真理的人;伊莎贝尔•阿切尔是一个“宁愿要美好但无利可图的东西,而不愿要有利可图又能实用的东西的人”?{1},她们都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种“恢宏大度的人”?{1},她们正直、善良、美丽的形象永垂欧美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册。
(责任编辑:水 涓)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人文社科基金资助项目(05ES97)
作者简介:王跃洪,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英美文学。
① 王佐良、刘承佩编选:《美国短篇小说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35-174页,以下“四次会见”中的引文皆出自此书。
② 左金梅主编,《美国文学》,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③ 亨利•詹姆斯著:《黛丝•米勒》,张霞译,张培基校,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版。以下《黛丝•米勒》中的引文皆出自此书。
④ 钱青:《美国文学名著选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483页。
⑤ 亨利•詹姆斯著,《一个贵妇的画像》,朱冠明、李茂增译,长沙:中国和平出版社、新世纪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 以下《一个贵妇的画像》中的引文皆出自此书。
⑥ 陈丽:“伊莎贝尔的自由观”,《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1期,第80-86页。
⑦ 宋建彬主编:《缪斯的沉迷——世界艺术名家传世精品》,北京:改革出版社,1999年版,第417-419页。
⑧⑨⑩?{1}?{1} 罗素著,《西方哲学史》,何兆武、李约
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北京,1981年版,第174、228、2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