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当代诗歌的阅读中,我们经常被那些具有英雄主义气概,或永不服输的对理想和真理追求的精神所鼓舞并感动,这些诗歌要么委婉要么充满了阳刚之气,风格各异,流派纷呈,而且各种现代后现代的手法不断地被应用到新诗写作中,无论这些诗歌是什么流派什么风格,我们在细细阅读的过程中会发现,中国新诗自朦胧诗歌以降,从来没有丢弃过诗歌“感动”的本质,而从大量的诗歌作品中挑出这些感动人心的诗歌又是那么艰难,因为作品的数量太多了,但值得让人反思的是,那些感动人心的作品相对于巨大数量的诗歌作品来讲,数量又是少之又少。所以诗人发出感叹:在流派喧嚣之后,一种不断地向存在“敞开”的话语能力却未能有力地形成,一种在中国语境中诗歌品格及承受力的铸造更是没有怎么考虑到的事。这就是这些年来一旦社会生活发生震荡,诗歌一下子就显得那么苍白、虚幻、不真实的原因。①我一点也不否认中国现代诗八十年代以来在诗艺、语言形式革新和风格多样化等方面的进展,但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付出他们没有意识到的代价,那就是一种面对现实、处理现实的品格和能力的弱化,甚至丧失。②面对中国新时期以来的诗歌创作现状,现在许多的专家都在做这样的一项工作:“百年诗歌经典”“当代诗歌精选”等,这正是帮助读者去发现好诗,但所谓的“经典”能经得起考验吗?它们能成为让读者流传下去的优秀作品吗?为什么读了那么多“经典”,真正的经典却很少呢?
我们在此文中不去追究“经典”诗歌数量众多,感动人心的作品却很少的原因,只想用艺术的眼光发现“感动诗歌”的艺术特色和精神魅力,以及对这些诗歌的整体风格做一个大致不差的综合。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一个:重新唤回诗歌的感动,让“感动写作”找到当代的范例和今后的走向。
一
用英雄主义的气概,充满阳刚之气的笔法,表达对真理和命运的追问。这样一类诗歌是以朦胧诗歌的领袖人物北岛为代表的。同时还有多多、芒克、食指、严力、海啸等。在北岛的那首感动人心的诗歌《回答》中,我们能读到诗人视死如归的决心和对命运苦难的不屈,对现实历史的深刻的反思,那种豪迈的气概深深地表达出艺术感动人心的魅力: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陈超说:对人道主义的张扬与对丑恶现实的批判形成他诗作的两个极。献身的苦难美与英雄末路时悲慨的感悟,都告诉我们,他从秉性到精神内核都是一个热切的行动主义者而非遁世者。北岛的诗不企求从严峻的现实中得到解脱,他正是从文明与愚昧,自由与囚禁的搏斗中,展现理想世界的实现过程。③多年以后,当这首诗歌为更年轻的人阅读时,仍旧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那就是诗歌中充满的那些感动人心的元素:人道关怀、人类的尊严、命运的追问、民族的历史。而贯穿其中的关键词则是:我不相信。始终用质疑性的态度面对历史和现实,这需要勇气也是一种人文精神。他不仅仅属于北岛,更属于他所归属的知识分子阵营。他还有另一首诗歌《结局和开始》,诗歌同样以英雄主义气概和无畏的精神深深吸引着读者,即使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也会被诗歌中表现出的献身精神所鼓舞。
我站在这里
代替另一个被杀害的人
为了每当太阳升起
让沉重的影子像道路
传过整个国土
悲哀的雾
覆盖着补丁般错落的屋顶
在房子与房子之间
烟囱喷吐着灰烬般的人群
人民在古老的壁画上
默默地永生
默默地死去
——选自《结局和开始》
布满诗歌的失落和愤懑情绪深深地可以用朗诵的语言爆发出来,那种苍凉和悲壮至今保存着,而不像许多当时流行的作品,离开具体的历史背景就失去了阅读的价值。所以,经典产生于时间中,但文学作品中时过境迁的作品太多,以至于人们常常不愿意轻易相信经典了。
同一时期的诗人芒克用他的诗歌表达着同样的主题,即在历史和现实中寻找真理,表达无畏的人道关怀和英雄主义情怀。而说到他,又怎么能忘记他的那首《阳光中的向日葵》:
你看到了吗
你看到阳光中的那棵向日葵了吗
你看它,它没有低下头
而是把头转向身后
就好像是为了一口咬断
那套在它脖子上的
那牵在太阳手中的绳索
看似在写向日葵,其实作者表达着一代人对自由尊严的追求,对强权政治的蔑视和愤怒。而这样的勇气和追求是足以鼓舞所有人的。它其实已经超越了一首小诗的表达,而更多地显示着自由精神和独立人格。这是人类共同的追求。
同样风格的诗人还有多多。但同样是面对“太阳”这个意象,在芒克那里是一种对人性的束缚,是对人性的扼杀。在多多的《致太阳》那里,我们读到的是“光明”“希望”“上帝的使者”,是默默无闻的奉献者。诗人通过自己有血性和人道关怀的文笔,写出一篇篇令人心动的文字。
和他们同时代的诗人食指,也充满了以上的特点。读他的《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相信未来》,我们不能不被诗歌拉回到历史,也不能不被诗歌中表现出的对真理对命运的抗争所感染。尽管他的诗歌离当代年轻读者的生活很远,但他的作品却在不断地流传,并为广大读者喜爱着。因为诗歌中同样具有感动的要素:内心的真实、愤懑的情绪、命运的无奈、少年的无辜等等。这些元素一点也不远离人类感动的心,一点也不远离读者。正是在朗诵、阅读中,人们感受到了相似的心绪,共同的境遇和类似的情怀,他们感动了。
曾经在八十年代名噪一时的少年诗人海啸已经步入而立之年,少年时代的才气通过岁月的历练,已经形成了他更加内省和富有冲击的诗歌,而诗歌中一脉相传的恰好是从北岛、芒克等人的诗歌中所具有的英雄主义情怀。他的三首长诗《祈祷词》《追魂记》《击壤歌》以其开阔无畏的理想追求和英雄主义气概诠释着新一代诗人面对世俗生活的诱惑面对文明的沦落和命运时的坚强。而短诗又常常以细腻的情感表达着对母亲、故乡无限的依恋和亲近。而这样的诗歌,在当代不是多而是少了,这样的风格似乎已经与整个消费文化的时代有些格格不入,但文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类的理想之火,总是少不了那些持火者无畏的坚持和他们的呐喊,这样人类才不得不时刻警醒并保持一颗向上的心。在《祈祷词》中他写道:
回家的路远吗?为何我走了三十年
三十年偷渡的命运想要抵达
那片岛屿,因为拥有
一盏灯,温暖着
饥饿的灵魂
眩晕的海,来不及
划亮最后一根火柴
只有颠簸,但苦难侵吞着光明
生命在我手中,在于 [##]
垂直的重量,你时醒时迷
被十条河流紧紧包围
在《击壤歌》里,他写道:
在低处,也无从躲避寒意
我倾斜的背影想要封锁
一片沙丘,风奔跑着
逃离一座房子或被阳光
擅自公布的谜题,惟独我
站立着,交给伤口。
裹着皮肤的脸庞
面对兰波多么慌乱
因此,我要攀援上最高的岩石
我要以弧线,以凝固的液体
朝向大地,今夜
大海为我受孕
恢弘的气势和充满阳刚之美的语言,让大家享受华美的语言盛宴的同时,感觉到了诗人对世界刻心铭骨的痛楚,对命运的全力反击的强大内心。
二
舒婷说:障碍必须拆除,面具应当解下。舒婷让她的心事终于找到了读者,而真正流传并为读者传诵的还是那首优美的《致橡树》。在这首诗歌中有一个关键词:爱情。尽管这首诗歌当时之所以轰动是因为,她喊出了一代人对真挚爱情的渴望和对女性独立的向往。现在之所以能流传的元素,不外乎:女性的尊严和自由的呼唤,以及对美好崇高爱情的向往。这些都是构成诗歌感动的要素。如、果这首爱情诗歌缺少了这些要素,那注定是缺少诗意和力量的,也是注定无法进入人心的。所以,好的爱情诗歌有一个共同特点:优美的意境,真挚的表白,大胆或含蓄的浪漫,无所畏惧的向往。
这就属于第二类感动人心的诗歌。它们用优美或者浪漫的抒情表达对爱情对理想王国的憧憬,对故乡故土的怀念,对亲情的绵长情怀。这样的诗人还有梁晓明、海子、陆忆敏、臧棣、沈苇、阿九等。
尽管梁晓明说过:“我现在反对词藻华丽的诗,那是制作。还有浪漫的抒唱,那是人生的泡沫。最后是才华横溢,这个词误导和害死了多少本可以成才的青年诗人。”④然而他的诗歌中那些动人的诗篇恰恰是最浪漫而抒情的。也许诗人总在寻找一种不同以往的写作方式,但诗歌本质中抒情的性质却无法更改,只不过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抒情而已。梁晓明的抒情方式是:直接锐利,朴素而少华丽的语言。他的《歌唱》他的《开篇》都有动人的地方。“可以抿唇的大菊花/可以抿唇的小小蜜蜂/在我的天空下她的眼睛久久盘旋/在我透明的两耳轮上/她是一件飞翔的长裙子/在杭州,断桥几乎是一句歌唱”(选自《歌唱》),还有“允许我的精神在风中竖立,在歌中胜利/在最小的石块中说起永恒/允许我在树中生根/在广大的荒漠中我寻找到水分/允许我第一口喝下这神圣的露珠”(选自《开篇》)。
说到“感动诗歌”又怎么能不提到海子。他的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首《日记》如此令人心痛,他写到了生命的无奈和孤独这人类共同的情感,写到了对爱情的忠贞和渴望,这些都足以打动人心。“给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对世界和人类的博爱,让他对生活充满了热爱,这也是这首诗歌至今为人传诵的原因。那首《日记》更是让我们久久回荡在激情和誓言中,而这样的激情和誓言是心灵的高度,这样的高度让读者赶来爱他。“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德令哈——今夜/这是惟一的,最后的,抒情。/这是惟一的,最后的,草原。/我把石头还给石头//让胜利的胜利/今夜青稞只属于她自己/一切都在生长/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 空空/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日记》)。
不需要貌似高深的哲理诠释,一种情绪和理想的高度就是哲学。海子做到了。
女诗人陆忆敏用她舒缓的抒情,敏感的内心表达对自我对世界的感觉。用诗人柏桦的话说就是“她的诗是那么轻盈,那么迅速,那么幸福,那么宽怀;她所向往的景色是那么缥缈、那么美丽,那是美丽,那是惟一的女性才具有的缥缈和美丽”⑤。她的《美国妇女杂志》,她的《年终》都显示出内心的动人魅力。
江苏诗人刘翔也属于这样一类诗人。他用他的《狼》表现了对人性的观照,在“狼”的表现中凸现“孤独”的含义。也是直指人类永恒的主题。“没有朋友,没有爱情/甚至没有一个敌人”“它还有一副尖锐的嗓子/;从那儿延展出去的声音/触动了远古的美和孤独/狼的孤独仿佛一个没落帝国的骄矜/由于失落了根基/而被判罚终生在那里长嗥”(选自《狼》)。我相信有这样直逼诗歌感动元素的诗人是可以写出动人的作品的,他具备了悲天悯人的心态和一个诗人的良知,所以他的眼光是朝下看的,他看到了疾苦和悲哀看到了贫困和命运的游戏。
峡谷中的村庄。山坡上是一片墓地
村庄一年年缩小,墓地
一天天变大/村庄在低处,在浓荫中
墓地在高处,在烈日下
村民们在葡萄园中采摘、忙碌
当他们抬头时,就从死者那里获得
俯视自己的一个角度,一双眼睛
——《吐峪谷》
在《无名修女传》里,我们会被这样的诗句抓住:
在寒噤中,恐惧像一场致命的疾病
突然抓住了你。——你逃也似的离开了库车
离开了中亚这个无边的大墓园——
在塔什干到莫斯科的列车上
你气息奄奄,像一盏油灯就要燃尽:
“上帝啊,让火车跑得更快些吧,
将我葬在故乡,葬在瑞典的山冈!”
在诗人阿九的诗歌《亡灵还乡》里,我们看到的是直击死亡的主题。人性中最隐讳最脆弱的部分得到了最为形象和感人的展露。“当我死的时候/一切都相会在黎明/该有一场小雨/替人们流下泪水/要是他们不能亲自为我伤心。”“如果恰逢夏日,该有一树梧桐叶/与我携手同死/要是冬天,该有一场大雪/堆在我的门前/应当有这样的事/让我安心地倒在回家的路上∥万一这条路上/有人举火经过/至少它该为我彻底熄灭一次/让我像一个真正的灵魂/一颗骄傲的燧石/点燃故乡的心中致密的夜晚”。
三
第三类感动诗歌属于用智慧和才华为大家建筑一个形而上的王国,而这个王国却充满了具象的表达,将生与死、美与丑、爱与恨都展现给读者,让读者在阅读中感情受到冲击,思维受到启发。这样的一类诗人是:于坚、韩东、王家新、欧阳江河、杨黎、西川、徐江等人。于坚说:诗是语言的游戏方式之一。如果游戏在汉语中往往会被理解为不负责任、戏弄等等,那么我可以为“游戏”加上一些限制词。严肃的、伤筋费神的、创造性的等等。他说:诗的过程是清除隐喻垃圾的过程。回到语言的无隐喻本性,而不是它的修辞行为。对隐喻拒绝、破坏得越彻底,诗就越显出诗自身。真正的诗,是从世界全部喻体的退出——“回到语言来的路上去”,回到隐喻之前。⑥梁晓明说:我们 [##] 需要做的是把这种天才变作水源、养分,来灌溉和培养诗歌这类娇嫩的树;我们必须天天这样小心、谦卑、刻苦地从事这份工作。只有这样,我们的诗歌之树才有可能结出无愧于我们天分的果实。这也是一个现代诗人必须经历的艰难过程,并且,这也是他生命的寄托与荣耀。⑦于坚的创作应该是多样的,在他提出“拒绝隐喻”时,我们能读到他感动人心的那首《罗家生》,用朴素的回归到语言本身的叙述表达着一个普通人的一生,看似平淡无奇的语言却产生了惊人的效果,把一个人的消亡诠释得如此准确而冷静,把一个小人物的形象刻画得如此生动的确难得。于坚的口语化写作将日常生活人诗,用简单表达着复杂,用轻的手法表达着重。长诗《0档案》将他的全部创作理念贯穿其中,这样的语言这样的表达手法直接揭示和思考的是人类的生存和人类的心灵痛苦。类乎宗教般的沉默和冥想成分,让他的诗歌开阔而有动人的风采。
在语言上追求平淡与语感,在日常中显示哲理。同样是口语写作的倡导者,韩东和于坚的诗歌风格迥异。他诗歌的形式感更强,而成熟的哲学思考和不容置疑的回答都令人耳目一新。渗透其中的“反文化”“反崇高”等第三代诗歌特征非常明显。我且不说他的成名作品《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现在看来激情不足,而且冷漠近乎冷酷的造作,故意为诠释哲思而形成的语言,使得整个诗歌死气沉沉,缺少心灵震撼的力量,尽管他是有意为之,展示生存的无意义。但他的《温柔的部分》的确称得上是好诗,在平静的现世描写中表达一颗丰富的破碎的心。
我有过寂寞的乡村生活
它形成了我生活中温柔的部分
每当厌倦的情绪来临
就会有一阵风为我解脱
至少我不那么无知
我知道粮食的由来
你看我怎样把清贫的日子过到底
并能从中体会到快乐
而早出晚归的习惯
捡起来还会像锄头那样顺手
只是我再也不能收获些什么
不能重复其中每一个细小的动作
这里永远有某种真实的悲哀
就像农民痛哭自己的庄稼
诗人王家新说:阅读的粗疏、匆忙和低质量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共同特征。这是一个小品文和专栏文章的时代,硬要人们阅读现代诗有时简直就是一种惩罚。最近这几年的趋势表明,无论将诗歌写作理解为词的缩削还是词的扩张,诗人所使用的都是少数人的语言,这种语言在定义上就包括了对公众阅读和消费性阅读的断然抵制。⑧但臧棣说:我相信,诗歌无论它具有怎样的现代性,它都必然包含一种可接受性。诗歌的写作可以蔑视可阐释性,但它一定要关注可接受性。不论怎样的论点,我们还是要说,诗歌首先是给读者的感动。不论这感动的数量是多少,这样那样的感动能够持久,那样的诗歌就离优秀不远。王家新的诗歌可读性很强,他在《帕斯捷尔纳克》中写道:“终于能按照自己的内心写作了/却不能按一个人的内心生活/这是我们共同的悲剧/你的嘴角更加缄默,那是//命运的秘密,你不能说出/只是承受、承受,让笔下的刻痕加深/为了获得,而放弃/为了生,你要求自己去死,彻底地死”“发掘我们:它在要求一个对称/或一支比回声更激荡的安魂曲/而我们,又怎配走到你的墓前?/这是耻辱,这是北京的十二月的冬天//这是你目光中的忧伤、探询和质问/钟声一样,压迫着我的灵魂/这是痛苦,要幸福,要说出它/需要以冰雪来充满我的一生”。这样的语言和写作注定会吸引同样向上的灵魂,而这样的灵魂不是少数而是有很多,因此共鸣也就自然产生。对崇高灵魂和理想境界的向往,表明了诗人的高度。
伟大的艺术义不容辞地与其他思想一起担当了寻求人类美好生活的责任,去揭露人类生存的黑暗。这黑暗除了政治的,还必须揽括人类事务的所有领域,包括:人类心理内部的怯懦、无可奈何、人云亦云及一切精神病症;外部的疾病、战争、灾难、死亡。这内外的黑暗伴随着人类所有的岁月,它不可能根绝,它必须由人类用所有的时间去面对,并与之不懈斗争。⑨在欧阳江河那首感动人心的诗歌《玻璃工厂》里,诗人揭示的是平庸时代的那些黑暗本质,所以,他的诗歌可以这样写:“语言溢出,枯竭,在透明之前/语言就是飞翔,就是/以空旷对空旷,以闪电对闪电/如此多的天空在飞鸟的躯体之外/而一只孤鸟的影子/可以是光在海上的轻轻的擦痕”;所以他要写:“那么这就是我看到的玻璃——/依旧是石头,但已不再坚固/依旧是火焰,但已不复温暖/依旧是水,但既不柔软也不流逝/它是一些伤口但从不流血/它是一种声音但从不经过寂静/从失去到失去,这就是玻璃。/语言和时间透明/付出高代价”,充满哲思的语言通过无从不洋溢的象征,通过诗歌的暗示和形象的表现而得到一步一步的推进,他像高超的魔术师,机警地解释出语言背后的深意,透视出人类心灵中对“黑暗”和光明的认识。说到对哲思魔术般的表达,另有一人就是杨黎。读他的诗歌你可以看到他诗歌用客观的展示表达对神秘世界的认识,但另一方面往往过于理性的表达让他的诗歌很难为一般读者接受,但另一个诗人,因为其对客观世界的亲近以及对日常题材的从容的驾驭能力,让现代诗歌在诗歌技艺和诗歌的抒情性方面都得到了近乎完美的结合,那就是天津诗人徐江。徐江的长诗集《杂事诗》用朴素智慧的语言冷静地展示当代生活,而在客观冷静中表达对生命的关照,当读到“写完诗/关电脑/去厨房/做饭”我们感受到一种朴素的情怀和诗意的存在,而这样存在的生活恰恰就在日常中。“我的头发里藏着头屑和北中国沙尘的一部分/我的字里藏着你和生活的另一部分”(长诗《花火之41》),让我们能触摸到他大多数诗歌的特点那就是小我与大我的比照,以及我与周围世界的对等关系,这样的视角是万物有灵思想的表现,也是诗人作品不俗之所在。
四
第四类感动诗歌属于用身体作为语言的要素,将对身体的理解通过诗歌大胆地传达,将诗歌是身体语言的延伸得到了最为具体而精彩的诠释。这样的诗歌主要以一些女诗人为主,以翟永明、唐亚平、路也、尹丽川、巫昂为主,男诗人主要以伊沙、沈浩波为主。尼采哲学中有一个思想那就是:我和你不同是因为我们的身体不同。柏拉图断定:我们要接近知识只有一个办法,我们除非万不得已,得尽量不和肉体交往,不沾染肉体的情欲,保持自身的纯洁⑩,也是说的这个意思。那就是我们的人类其实是在不断地通过知识去俘虏身体,而身体本身是自由的。对身体的正视和认识,对自身整体的意识都不能忽视了身体的存在。二十世纪增长的消费文化和时尚产业特别重视身体的表面。消费社会重视强健/美丽的身体,这个消费社会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价值发生了主要的历史性变化。西方价值先是因为一些苦行原因强调内心控制,现在则因为审美目的而强调对身体表面的操控。这种身 [##] 体的变化代表了西方价值的世俗化倾向。⑾这在一个消费文化的时代,如何让沦为鸡肋的诗歌吸引读者的眼球,诗人们也在做一些世俗化的尝试,那就是用“身体写作”的方式。其目的是用最直接的感官快感吸引读者对现代诗歌的阅读兴趣。他们以为这样既可以挽救诗歌又可以保持诗歌艺术的先锋性。伊沙说:人之初,性本善。我在诗中作“恶”多端。他说:没脾气的人,被认为是“纯粹的诗人”。“心平气和”成为一种风度。喜欢维持秩序的人,是既得利益者。他们怕“乱”⑿。在一个正统文化还占主流的社会里,用和传统诗歌观念完全不同甚至背叛的方式出现的诗歌表现必然引起权威的反对和舆论的哗然。这一类诗人的作品的确达到了这样的结果。他们的诗歌引起了一片叫好同时也有一片叫骂。其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对“身体的暴露”。在诗歌中袒露肉体或者传达性欲,几乎是让传统以为是“致命”的缺憾,但在他们手下运用得游刃有余。撇开消费文化的大背景,从整个艺术的探索来看,身体写作不失为一种对人类自身的反省和重视的方式,它们想表达出人作为整体的表现,这当然离不开最初的身体感受。而不论怎样表现,这样的诗歌最终表现的“性”或者“****”都是经过理性的筛选和经过社会化的情感,因此,从那些诗歌里我们能看到人心隐秘的痛苦和人类自古以来的矛盾挣扎。因此,在女诗人翟永明笔下的《女人》充满了身体的欲望和身体进发出的情感,完全从自身出发,客观呈现出身体的需要。“今晚所有的光只为你照亮/今晚你是一小块殖民地/久久停留,忧郁从你身体内/渗出,带着细腻的水滴//月亮像一团光洁芬芳的肉体/酣睡,发出诱人的气息/两个白昼夹着一个夜晚/在它们之间,你黑色眼圈/保持着欣喜”“我是软得像水的白色羽毛体/你把我捧在手上,我就容纳这个世界/穿着肉体凡胎,在阳光下/我是如此炫目,使你难以置信”。在更年轻一代的巫昂那里,性和身体更是直接而无遮拦地被放到诗歌里,但那种真实而真挚的身体语言暴露出的是人性的恐惧绝望和无奈。比如《母蟑螂》《婚后》《被窝》等。色情是性,但不仅仅是性,是被改造的性和被改造的“自然”,它包含着人类的喜悦和不安,恐惧和战栗。⒀这些特征在这一类诗人身上表露得非常突出。和以上两位相比,尹丽川的诗歌堪称另类中的另类,她对妓女心态和生活的认识和评价,她对都市妇女私生活的拆解,以及对女性性生活的单刀直入的表白都会令一个男权社会为之震惊。写满背叛和挑战的语言,甚至粗鲁地要和这个世界搞一搞的姿态,让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她的勇气,以及诗歌中对女性的自怜悲悯和愤怒。
十三岁时我问
活着为什么你。看你上大学
我上了大学,妈妈
你活着为什么。你的双眼还睁着
我们很久没说过话。一个女人
怎么会是另一个女人
的妈妈。带着相似的身体
我该做你没做的事么,妈妈
你曾那么美丽,直到生下了我
自从我认识你,你不再水性杨花
为了另一个女人
你这样做值得么
你成了个空虚的老太太
一把废弃的扇。什么能证明
是你生出了我,妈妈
当我在回家的路上瞥见
一个老年妇女提着菜篮的背影
妈妈,还有谁比你更陌生
——《妈妈》
人和动物不同之处在于他恐惧、讨厌和拒绝兽性,人性就是在疏远、排斥和否定自然兽性的过程中被奠定起来的。人,就是要独立于自然和对抗自然。⒁也正是在这样的对抗中,女人感受到了自己的可怜和渺小,也感受到了妥协的代价。顺从自己的身体还是不断地去对抗它修正它,尹丽川的诗歌有着令人动容的力量。这样风格的作品在女诗人路也的创作中也不断闪现。她的《身体版图》表现得极为明显:我的身体地形复杂,幽深、起起伏伏/是一块小而丰腴的版图/总是等着被占领、沦为殖民地/它的国界线是我的衣裳/首都是心脏/欲望终止于一条裂谷//我把它横陈、折叠、翻转、弯曲缠绕/它属于水质,可随物赋形。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对自身欲望的渴望使得身体写作天生地成为女性的同盟。
而男性诗人中将身体语言应用自如而且较早从事这样风格创作的莫过于伊沙。这位以对传统的反叛和对峙态度出现的诗人,一开始就不为主流诗歌所承认,他最初的诗歌的反文化反崇高的后现代意识有着强烈的“新生代”诗人特点,代表作品有《车过黄河》《饿死诗人》《结结巴巴》等。到了新世纪以后的伊沙没有把自己的锐气有丝毫懈怠,而是以更英勇的态度直面现实生活,在处理日常题材上,可以用老谋深算来评价。更多的反讽和冷静的展示让他的诗歌充满“性感”。看他的诗歌从那些看似直接的感官感受里接触到他对文化的反思力量。他先是撩拨人的阅读兴趣,然后让大家感受到那撩拨后的快感:词语的快感。在消费文化中身体不再是盛满罪恶的容器,而且,世俗化的身体在卧室内外都可以拥有越来越多的展示机会。⒂伊沙清楚地知道要想让诗歌为大众接受必须采用的手段,同时他能清楚地认识到:“二十一世纪,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确切无误的文化工业时代。当人们普遍为艺术的商业化而哀伤,我们也为生产的艺术化眼前一亮。既然文化生产已在囊括所有的艺术(和艺术创作者)——它的正面阅读则是艺术,也必然契入生产中;当精英与大众的界线模糊,人群呈现多元,文化形态显露无中心、边缘化、都市状态,创新与锐利的声音就自然地也在这一公众的新语境中驰骋回响。”⒃所以,他想用他的诗歌更多地吸引人的眼球,因此,他追求他的知名度和点击率,并深知,在一个文化可以成为“明星”的时代,诗歌的制作可以更好看一些,在好看的同时给人以精神文化的力量。其实在九十年代初他已经开始了他最初的身体写作,只是日后更加成熟完善。在《上乾陵》里,他用洞穿历史的眼光,用通俗的可触性极强的语言这样写:
“我就不上去了”
我对于坚说
也对西敏说
我的意思是
我不想身受其累
还可以帮老于
照看他娇娇的女儿于果
在夏日正午的烈日下
我望着两人走上去
一个中国诗人
和一个来自澳洲的学者
一胖一高拾级而上——
两山顶上的哨楼
是女皇的乳头
他们从两山之间穿过
是走在女皇的乳沟处
翻过去就是其平坦的腹部
最终抵达的墓穴自然是阴道的干活
话说伟大的乾陵
就是一个死去的老女人——
大女人!那么放荡地随地而躺
大地随之性感
江山如此多娇
跳蚤虱子蚂蚁般大小的男人们——
孙子们!想上就随便上吧
历史便是当下史,就是被后人随意更改和随意糟蹋的东西,如同一个女人。诗人的 [##] 理性并没有丝毫表露但却冷静客观的富有性感的表达,让人在痛快的阅读里享受汉语言的魅力。另外他的《橡皮写作》《养猪的女诗人》等都用反语幽默的方式表达着一个成熟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关注,而不是文字表面上的那样放松。这是伊沙的策略,也是他诗歌能让真正懂诗的人看着感动的原因。当然大量的批量生产似的诗歌创作让他的诗歌有些日常流水簿的感觉,无形中可能也会削弱他诗歌的锋芒。读沈浩波的那首《爱情生活》,你会感受到日常最庸俗的生活其实也充满了诗意,而这样的诗意在传统创作中几乎是不能显示的。但看似下半身,看似拉杂的生活却能反映出平凡的美好。“所谓爱情生活/就像刚刚从洗衣机里捞出来的裤衩/湿答答的/直往下滴水/我们已经洗了一缸又一缸的衣服/老婆负责摁动洗衣机的按钮/我负责放衣服、搅衣服、捞衣服、拧衣服、晾衣服/还有第二天的收衣服/床单、毛毯和枕头套已经全都洗了/老婆兴奋得两眼发光(买的时候都没见她这样)/我涨红了脸,像一头蹬着蹄子的牛/使劲想把毛毯拧干//老婆说,“你真没用/拧毛毯你蹬腿干什么呀!”//“我靠,全都是你要洗的,/你也不来帮一把手”/现在我们已经开始洗到内裤/老婆说,内裤和别的衣服不能混在一起洗//“我靠,为什么呀?”/终于只剩最后两件/我把老婆的内裤捞出来/湿答答的/直往下滴水/这玩意穿在她身上和攥在我手里就是不一样/我绷开松紧带/一把罩到脑袋上/“你变态呀/头发脏不脏!”//“没事,我是光头!”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探索让人触目惊心中感受到阅读的快感和阅读后的会心一笑。而生活不过如此的感慨也就随即产生。这样的诗歌注定了是要和大众的阅读连接在一起,因此有了感人的魅力。
①②⑧ 王家新:《没有英雄的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88页,第89页,第147页。
③④⑤⑥⑦⑿⒃ 梁晓明南野刘翔:《中国先锋诗歌档案》[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7月,第6页,第96页,第146页,第67页,第96页,第205页,第122页。
⑨ 世宾:《梦想及其通知的世界:完整性写作的诗
学原理》[M],广州:《诗歌与人》,2005年2月,第19页。
⑩⒀⒁ 汪民安 陈永国:《编者前言:身体转向》[A],汪民安陈永国编:《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第2页,第15页,第13页。
⑾ 布莱恩·特纳:《身体问题:社会理论的新近发展》[A],汪民安陈永国编:《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第19页。
⒂ 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中的身体》[A],汪民安 陈永国编:《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第3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