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95926

[ 张宝石 文选 ]   

搜奇抉

◇ 张宝石


  一幅好的中国画,往往是由诗、书、画、印四者巧妙结合而成的。 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常常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诗。诗的内容一般是:述画,赞扬画家的艺术技巧,咏叹画的意境,表达作者的艺术见地,抒发作者的情感,写出作者的怀抱寄托等等。清方薰云:“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这种题在画上的诗叫题画诗。宋代以前许多由绘画引发的诗歌,并不直接题在画上,从广义上讲也是题画诗。
  杜甫以前有一些诗人写过题画诗,但在数量、质量、影响上都远不及杜甫,终唐之世亦未有出其右者。清王士祯说:“六朝以来,题画诗绝罕见。盛唐如李白辈,间一为之。……杜子美始创为画松、画马、画鹰、画山水诸大篇,搜奇抉奥,笔补造化……子美创始之功伟矣。”
  杜甫的题画诗很多,《画鹰》是非常出色的一首。这首五言律诗大约作于开元末年,是诗人的早期作品。诗中写道:“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双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画鹰》赞美了画家的技法高超,描写了苍鹰的威武猛鸷、气势不凡,表现了诗人傲岸豪放的性格、自负不凡的气概和亟欲建功立业的思想。字里行间充满了他对战斗生活的憧憬和疾恶如仇的精神。画鹰的形象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开头,画鹰便已显出真鹰的气势。“素练”,画鹰所用的白绢。“风霜”,形容有肃杀的气势。风霜至,草木凋零,这里形容画鹰威猛,有挟风带霜的威势。“风霜”不是形容素练的光洁。金圣叹说:“起句之末是画已先是鹰,此真庄生所云鬼工矣。”浦起龙说:“言此素练也,而风霜忽起,何哉?由来苍鹰画作,殊绝动人也。”“殊”,殊异、超众,是说画得非常出色。“苍鹰画作殊”说明上句,同时起下四句。二句是说,白绢上突然出现一片风霜肃杀之气,原来是画鹰的特殊技巧产生的效果。
  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三、四句点出画鹰跃跃欲试、卓然不凡。以真鹰比拟画鹰,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神态、心理状态,传神之笔,把画鹰一下写活了。极力赞扬画家的高明技巧。“双身”,就是竦身,把身体挺起。“思”是“着意在……”的意思,不是说它在沉思什么。“侧目”,见《汉书·李广传》:“侧目而视,号曰苍鹰。”“愁胡”,孙楚《鹰赋》:“深目蛾眉,状如愁胡。”因为鹰眼和胡人眼相近,所以这样比喻。一说“胡”指猢狲,傅玄《猿猴赋》有“扬眉蹙额,若愁若嗔”句,也通。二句是说,鹰的挺身姿势表现出是意在追捕狡兔;那侧视的双目,恰似胡人(或猿猴)的眼睛。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五、六句换了一个角度,通过描写画鹰的陪衬事物表现出画鹰具有真鹰之神。绦是丝绳,镟是转轴,用绦缚鹰足系在镟上。轩楹,堂前的柱子,是画鹰所在的地点,代画鹰。势可呼,是说可以呼唤出来,极言画鹰之逼真神似。二句是说,画上那系鹰的丝绳和转轴光亮照人,逼真得很,好像可以摘下来,让苍鹰展翅飞走。画中殿堂柱子上的鹰,神采飞动,只要喊它一声,简直就要直扑出来了。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七、八句承“势可呼”来,含义甚多,艺术手法甚高,其中寄寓着杜甫自己的情志。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感触到他那种奋发有为的热情和疾恶如仇的性格。“何当”,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何当,犹云合当也。此何当字紧承上二句之堪字可字,一气相生,言合当击凡鸟也。”“凡鸟”,平庸之鸟,这里是以鸟喻人。有人产生疑问,“凡鸟”无非指凡人,难道凡人就应当受到痛击吗?笔者认为,“凡鸟”是指那些庸懦无所作为的官吏,这些人看似平庸而实在恶劣,是杜甫所厌恶的。张上若说:“天下事皆庸人误之。”金圣叹说:“‘击凡鸟’妙。不击恶鸟而击凡鸟,甚矣!凡鸟之为祸,有百倍于恶鸟也,有家国者可不日诵斯言乎!‘毛血’五字,击得恁快畅。盖亲睹凡鸟坏事,理合如此。”另外一层意思是:苍鹰击凡鸟,苍鹰当然是不凡之鸟。杜甫自拟苍鹰,有超尘拔俗的精神境界,立志做不凡之人,联系杜甫其他早期诗篇,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曹胡马》)、“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二句是说,应当让它去搏击凡鸟,把毛血洒落在原野上。
  下面我们谈一谈《画鹰》的特点:
  1.《画鹰》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画鹰》是杜甫前期的作品。写这首诗时,正值开元盛世。唐王朝到处是繁荣景象。诗人青春年少,富于理想,有积极进取之心。诗由画鹰联系到真鹰,表达了作者的理想。作者希望自己能像真鹰一样去战斗,除掉那些误国庸人。在诗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激情,他的凌云壮志。这首诗体现出一派盛唐气象。我们把《画鹰》和杜甫的其他题画诗放在一起读,能更清楚地看到它的时代特点。《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是诗人的中期作品。时当天宝之末,唐王朝已经从繁荣走向衰败。社会黑暗,危机四伏。诗人困守长安,穷愁潦倒。由于政治上的失意和生活上的困苦,使他产生了脱离污浊社会、寄身世外的想法。《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是他的后期作品。时值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一蹶不振,国家衰微,社会凋敝。诗人饱经忧患,漂泊西南,借咏曹霸画马,抒发了今昔之叹。总之,我们在杜甫的题画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的身世与整个社会的变化,他给我们留下了以诗的形象组成的历史画卷。
  2.《画鹰》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这句话指出了李白、杜甫诗歌风格总体上的不同。我们知道杜甫的创作手法主要是现实主义的,其诗歌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但在这种风格的基调上又呈现了多样的风采。杜诗中既有雄浑、悲壮、稳健、深沉、凝重的作品;也有奔放、纵恣、瑰丽、飘逸、神奇的作品。属于前者的作品很多,“三吏”、“三别”、《登高》、《春望》等即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杜甫的不少题画诗却属于后者。《画鹰》有大胆的夸张,丰富的联想,形象的比喻。《画鹰》有豪迈而高昂的情调,明朗而开阔的境界,炽热而奔放的语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创作的《画鹰》却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3.画中见真,真中见画
  陆时雍曾说:“咏画者多咏真,咏真易而咏画难,画中见真,真中见画,尤难。”在题画诗中,诗人吟咏的是画中的事物,但往往把画的当成真的写,以见画工精妙。与此同时,诗人还要注意这毕竟是在咏画,同咏实物有别。杜甫题画诗将二者关系处理得极好,能画中见真、真中见画。《画鹰》写道:“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诗人把画鹰写得同真鹰一样。是真鹰还是画鹰,几难分辨。诗人用“堪”与“可”两个字,向读者说明这仍然是画鹰,是画家的精湛技艺使画鹰栩栩如生。这样就把画鹰似活鹰,活鹰原是画鹰这两层意思都照顾到了。又如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中的描写使你感到他句句是在描写真山真水,又句句是在述画。表现了他遣词用字的精细与准确。
  4.题画不限于画,咏物不粘于物
  沈德潜云:“唐以前未见题画诗,开此体者,老杜也。其法全不在粘画上发论。如题画马、画鹰,必说到真马、真鹰,复从真马、真鹰开出议论,后人可以为式。”一般地说,咏物诗最忌的是“赋诗必此诗”(苏轼语)。就是说仅限于咏物、别无寓意的诗,常被视为下乘之作。杜甫的题画诗,题画不限于画,咏物不粘于物。正如金圣叹所说“句句是鹰,句句是画”。他由画鹰联系到真鹰,写真鹰去击凡鸟。并以鹰自况,通过写对画鹰的称赞和对真鹰的期望,赞美了画家的高超技法,表达了自己报国的心愿。
   [##]
  5.深刻地理解绘画,巧妙地表达绘画
  杜甫酷爱绘事,深谙画理。他是一位了不起的文艺鉴赏家、评论家。他独具慧眼,面对一幅绘画杰作,他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能理解别人理解不了的妙处,他还能用最恰当、最精彩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杜甫的题画诗以画法为诗法,有绘画艺术之美,可谓有声画。南齐谢赫《古画品录》提出绘画有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王嗣?]在评论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时说:“画有六法,气韵生动第一,骨法用笔次之。杜以画法为诗法,诗中有画,信然。”我们试以“六法”来分析杜甫的《画鹰》。
  (1)气韵生动。所谓“气韵",五代荆浩《笔法记》解释说:“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明顾凝远《论气韵》说:“六法中第一气韵生动,有气韵则有生动矣。”以绘画而论,气韵生动是指所画的物体栩栩如生,意趣盎然,具有体味不尽的艺术美。杜甫的题画诗就具有“气韵生动”的特点。他写鹰,有冲腾九天、搏击鸟兔之势;写马,有迥立长风、漠漠风沙之意;写山水,有元气淋漓、青溟远阔之趣;写人,有毛发欲动、英姿飒爽之神。以《画鹰》而言,全诗写鹰,非常生动,把鹰写活了。(2)骨法用笔。“骨”即“风骨”。“风骨”这个概念的运用始自六朝,至唐以后各家相沿袭用。“风骨”的含义究竟指什么,学术界长期没有一致的意见。当代学者张少康认为,文艺理论批评中的风骨论,虽然各人所讲的含义不完全相同,但是有共同的美学内容。这就是①风骨指的是艺术描写对象的一种神态特征。因此必须传神,才可能有风骨。②风骨之美必须是一种自然之美。③凡是有风骨的艺术作品都有鲜明突出的感情。④具有风骨的艺术品,在形象塑造上都精炼、有力。让我们看看杜甫的《画鹰》:“扌双 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这些描写都十分传神,塑造形象所用的词句是精炼有力的。读了《画鹰》诗句,人们能感受到杜甫的满腔激情。总之,杜甫的《画鹰》是有风骨的,是符合骨法用笔要求的。(3)应物象形。唐张彦远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杜甫的题画诗皆能穷形尽相。因为杜甫的题画诗描绘细且真,所以有人竟能凭借他的诗来鉴别古画的真伪。苏东坡说:“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 《画鹰》中 “扌双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句就极为形象,使读者感到苍鹰就在眼前。(4)随类赋彩。就是要根据物体及绘画的情况而施以色彩。“色彩的感觉在一般美感中是最大众化的形式。”(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随类赋彩”,就绘画而言,是通过直接设色,更好地表现对象,增加作品的艺术美。我国绘画向来重视色彩的效果。就诗文而言,是用语言间接表现色彩。读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能欣赏到语言所表达的色彩美。杜甫《画鹰》写的白绢、苍鹰、漂亮的丝绳、闪光的转轴、殷红的毛血、碧绿的原野就有很强的色彩感。(5)经营位置。从绘画来说“经营位置”就是为了表达主题而进行的画面结构的探求,就是通常所说的构图。历代画论很强调画面宾主、呼应、虚实、藏露、繁简等关系的处理。张彦远道:“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就诗文而言,“经营位置”就是讲究篇章结构。杜甫的题画诗,从章法上看,极尽惨淡经营之能事。《画鹰》先实后虚,收到了虚实相映的效果。我们细心研究这首诗的章法,感到确实结构完美,天衣无缝。诗人在首联描写画鹰不凡的气势,赞美画师的高超技艺;颔联描写画鹰的形状、神态;颈联极言画鹰神似;尾联寄寓情志。诗人按照“画鹰——真鹰——诗人自己”这样一个脉络,层层写来,一气呵成,最终达到咏物抒怀的目的。(6)传移模写。谢赫《第五品》评刘绍祖曰:“善于传写,不闲其思……号曰‘移画’,然述而不作,非画所先。”意思是说刘临仿名迹以成摹本,并非画家创作。张彦远也说:“至于传移模写,乃画家末事。”我们也就不讨论这个问题了。从以上分析来看,杜甫的《画鹰》等题画诗充分体现了以画法为诗法的特点。他的诗真是无形画。明代画家吴宽称赞道:“曹韩已远图有无?犹赖杜老诗如画。”
  杜甫的题画诗,在中国文学史、中国美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的题画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题画诗的准的。
  
  ①方薰《历代论画名著汇编》,《山静居画论》,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②王士祯《蚕尾集》。
  ③⑤金圣叹《金圣叹全集(四)》,《唱经堂杜诗解》,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④浦起龙《读杜心解》第二册 ,中华书局, 1961年版。
  ⑥沈德潜《清诗话》,《说诗??语》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⑦张少康《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⑧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
  (题图潘天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