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5年第9期 ID: 78271

[ 张宝石 文选 ]   

孟子“偷换概念”了吗?

◇ 张宝石


  人教社中语室编著的高中《语文》第五册教科书有《庄暴见孟子》一课。《庄暴见孟子》被选入高中教科书后,引起了广大教师学生的阅读兴趣,他们就有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笔者想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这或许有助于读者对文章的正确理解。课文开始是这样的: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2001年12月版,第201页)中对“他日……今之乐犹古之乐也”进行了分析。书中写道:
  孟子与齐王的谈话,也从齐王好乐开始。但话不投机,齐王变了脸色,并称自己喜好的不是先王之乐,只是世俗之乐。齐王变了脸色,固然是“惭其好之不正”(朱熹《孟子集注》),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但他也知道孟子是主张先王之乐反对世俗之乐的,他正面承认自己爱好世俗之乐,也就把自己和孟子的立场对立起来了。……孟子转换谈话内容,再提前文与庄暴谈话时已提到的论题:“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不仅迎合了齐王,引起了齐王的兴趣,改变了谈话的气氛,而且巧妙地把谈话由音乐引入政治领域。然后再补充一句“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既是承接齐王“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之言而来,又改变了原来的概念,进一步转换话题。先王之乐、世俗之乐和“古之乐”“今之乐”既相同又不同,前者雅俗的区分明显,后者无论今乐古乐,都有雅有俗。在偷换概念中,孟子巧妙地转换了话题。“其实,今乐古乐何可同也?但与民同乐之意,则无古今之异耳。”(朱熹《孟子集注》)避开容易引起齐王反感的音乐的雅俗问题,借题发挥,巧妙地把音乐话题转为政治话题,既不丧失自己对音乐的一贯立场,又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
  《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这段话,值得注意的是这样一些说法:孟子“改变了原来的概念,进一步转换话题”。“先王之乐”“世俗之乐”,“雅俗的区分明显”;而“古之乐”“今之乐”,“都有雅有俗”。二者“既相同又不同”。“在偷换概念中,孟子巧妙地转换了话题”。这段话又援引了朱熹说法“今乐古乐何可同也?”最后写到孟子“既不丧失自己对音乐的一贯立场,又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读完《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这段话,使人产生了许多问题:①“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与“古之乐”“今之乐”究竟是什么概念?二者究竟是什么关系?②孟子“偷换概念”了没有?③孟子“对音乐的一贯立场”是什么?笔者想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们知道,孟子是战国中期邹人,曾出游邹、鲁、齐、宋、薛、滕、魏等国,向诸侯宣讲“仁义”,讲治国的政策,讲统一天下的方法。他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成为体系完整的政治理论——仁政。孟子提出的仁政设想,是他继承孔子的“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等观点,并根据战国中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列国诸侯相互征伐兼并的形势,试图给封建国家绘制的一幅政治修明、经济富裕、社会和谐、国泰民安的蓝图。应该说,孟子是为封建统治者出谋划策的。他游说过齐威王、宋王偃、邹穆公、滕文公、梁惠王、梁襄王。在公元前320年,齐威王去世,齐宣王即位。孟子又来到齐国,抓住一切机会与齐宣王谈话辩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认为一个君王要把国家治理好,不能不考虑人民的要求愿望,绝不可置人民于水火之中而不顾。孟子意识到一个国家的兴衰与民心的向背密切相关,所以每次谈话辩论都把齐宣王引导到关于仁政王道的讨论上。他从不阿谀齐宣王,敢于当面要求齐宣王与民同乐。孟子最初的几次谈话齐宣王还能听得进去,当孟子讲王天下之道时,他还有些兴趣,而讲到仁政的具体措施和反对兼并战争等内容时,一心想做霸主的齐宣王就没有兴趣了。孟子提出“与民同乐”,实际上齐宣王根本做不到。孟子与齐宣王政见不和,七十多岁时离开了齐国,回到了家乡,从事著述活动。应该说,孟子“与民同乐”的要求,已经超出了封建统治者所能接受的范围。在封建时代,要求统治者“与民同乐”,只能是一种幻想。在当时他被人们看作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但他毫不动摇。应该说,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孟子,能明确提出君王要“与民同乐”这样具有人民性因素的政治道德方面的要求(提出这一要求的同时还包含着对“贼民”“虐民”君主的斥责),是很了不起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符合人民愿望的。它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整个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两千多年来,许多有远见的思想家总是以不同的方式重复这一要求,热诚地向往和追求这一理想。
  那么,《庄暴见孟子》中提到的“先王之乐”“世俗之乐”“古之乐”“今之乐”到底是一些什么概念?它们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雅乐,也称古乐、先王之乐、旧乐、正声、德音;俗乐,也称今乐、世俗之乐、新乐、奸声、邪音。
  先谈谈雅乐。雅乐也就是所谓古乐、先王之乐、旧乐等。随着国家制度的建立,从属于宗教、巫术的歌舞演变为乐。乐与礼紧密结合,保持着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形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礼记·乐记》中明确说:“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在不同的礼仪场合,都有对乐的应用。例如《礼记·名堂位》载,在举行祭祀周公的?礼时,“升歌《清庙》,下管《象》”。通过音乐舞蹈的感染力,唤起人们对上帝和祖先的崇敬感,增强宗族成员间的亲和力。乐舞活动集体参与,在活动中,上至天子,下至普通贵族成员,都要按一定程式随着音乐进行舞蹈歌唱。由于乐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对乐的掌握就成了贵族子弟不可或缺的修养。周代统治者非常重视以诗书礼乐造士,《礼记·王制》即有“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的记载。在诗、乐的传习中,人们带着乐舞表演所激起的宗教式的情感进入对其文字意义的理解,领悟其中所蕴含的道德内涵,进而受到历史文化传统的熏陶,塑造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格。
  再谈谈俗乐。俗乐也就是所谓今乐、世俗之乐、新乐等。它是春秋以后在郑国一带兴起的新乐歌。新乐自春秋末期渗入宫廷,被一些国君喜爱。到了战国中期,俗乐得到了很大发展,有些国君说,听雅乐不感兴趣,只有听新乐才带劲。春秋时齐国向鲁国献女乐,当政者季文子“受之,三日不朝”。战国魏文侯沉湎于郑声,说:“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赵烈侯因喜爱郑声,竟要赐予郑歌者枪和石每人万亩之田。俗乐之所以受到喜爱,是由于它以声情动人,以表现普通人的世俗情感,特别是男女之情为主,曲调靡曼骀宕。新乐完全失去了古乐的庄严肃穆和仪节有序,不包含政治教化方面的含义。人们喜爱俗乐,主要是追求音乐歌舞的感官刺激作用。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晚期,他提倡雅乐,反对俗乐,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孔子很重视乐教,他本人也很爱好音乐。他曾在齐国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论及士的成长时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他又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可见他极为重视诗乐对人的熏陶作用。他曾经整理过古代音乐,使“雅颂各得其所”。孔子把雅与俗看得水火不容。《论语·卫灵公》记载孔子说:“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孔子认为俗乐过分追求感官刺激,违背了有节制的原则,因此说“郑声淫”。《论语·阳货》记载孔子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
  孟子所处是战国中期。时移世异,自应有所不同。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孟子在文艺思想上基本上是和孔子一致的,也强调文艺与政治教化之间的关系。他又发展了儒家文艺思想,提出了“与民同乐”的主张。孟子的“与民同乐”思想是以他的人性论为哲学基础的。他认为人性是有共同方面的,不仅在仁义礼智方面,而且在爱好、在审美感知方面人们也有共同之处。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又是在“仁政”与“民本”的思想前提下发展起来的,这是他提出“与民同乐”的理论根据。在“与民同乐”的过程中,通过听觉的审美能力的普遍性,使君与民(对古今雅俗之乐)皆快于耳,获得共同的审美感受。一个君主,如果能够主动自觉地把音乐拿来和百姓一块听,就说明他已经意识到只有把个人生活中的快乐扩展和深入到百姓生活中去,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他能够以民之乐为己之乐,这无疑是具有仁爱之心的表现。从民这一方面来讲,民与君同乐,自然已经实现了父子、兄弟、妻子团圆,不饥不寒。民在与君同乐的过程中,不只是享受到音声之乐,而且会对君王产生感激爱戴之心,一切不仁义的邪恶之心自会消失,这同样是仁义的表现。经过君民同乐,君与民在共同人性的基础上,达到政治上高度地和谐。通过“与民同乐”的审美活动方式,使不同社会成员从雅俗乐中得到共同的耳目之乐,并进一步上升为道德上的共同提高,在音乐欣赏中结合成一体。这样,君得到了民心,得到了民的全力支持,就可以王天下了。这就是孟子“与民同乐”的目的。《孟子·梁惠王下》说:“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所说的“与民同乐”的“乐”,是指快乐的乐,指对一切美好事物的享受,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自然也包括音乐在内。
  从“与民同乐”的角度出发,孟子在对待古乐今乐的态度上与孔子有很大不同。孟子说:“今之乐犹古之乐”,意思是只要与民同乐,古、今、雅、俗都同样能引起共同的美感,起到团结提高人的作用。换句话说,孟子认为古乐之所以要尊敬,是因为古代圣贤之君能“与民同乐”,只要能“与民同乐”,今乐亦何妨?孟子评价的标准是看能否“与民同乐”,如果能做到“与民同乐”,现今流行的世俗乐曲就与古代先王乐曲一样。“今之乐犹古之乐也”一句,本来表达得十分清楚确切,说的是今乐和古乐起一样的作用。由于它的含义与孔子音乐思想不同,加之孟子好辩,有的读者以为它不过是一种应付机变的话,而非孟子的真实思想。有的读者以为孟子“改变了原来的概念”“偷换概念”。这些看法未必正确。笔者认为孟子说的“古之乐”即是齐宣王说的“先王之乐”,孟子说的“今之乐”即是齐宣王说的“世俗之乐”。孟子在这里并没有改变原来的概念,没有“偷换概念”。孟子发展革新了孔子的音乐思想。“今之乐犹古之乐”的提出,突破了传统的音乐思想,是一种新的音乐思想的问世。
  童庆炳先生在分析《庄暴见孟子》一文时说:“这里,孟子说了三层意思:第一层,乐无古今,古乐好,今乐也不错。喜欢音乐乃人之常情。这一点,他对于孔子的那种一味厌恶今乐‘郑声”有很大不同,在音乐思想上,孟子的思想比孔子更解放。第二层,不论古乐还是今乐,做王的人只要治理好国家,使父子能相见,兄弟妻子能团圆(很低的要求),那么百姓就会赞成当王的人任意作乐。鼓乐也好,田猎也好,百姓都会欣欣然有喜色,对自己的王充满好意。第三层,王者最好是要与民同乐,如果能做到与民同乐,那么王者的统治就可以巩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第86、87页)我认为这段话是很有见地的。
  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 100011
  

孟子“偷换概念”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