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曾经躲进文学的象牙之塔,以清高自许,但热爱祖国、正直善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位有胆量“动手打破”他所处的那个“活不下去的”①时代的社会现状,“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有骨气”②的民主斗士的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他先以诗人闻名,后以散文家著称。他的作品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愤恨和抗议,也表现了对光明美好未来的期待和热爱。爱国主义、人道主义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他这些作品的精髓。
朱自清是五四以来我国最有影响的写白话散文的能手之一。他的散文文笔秀丽,语言洗练,文风朴实、清新、委婉、细腻,往往于平淡中显出他匠心独运的功力,越加咀嚼,就越能悟得其中的意味。特别是他的情思浓烈的小品散文,形成了词不迫切,意无不达,严谨而不拘挚,华美而又朴实,极其平易又极其自然的独特风格,更令人赞不绝口,所以,现代散文家郁达夫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③这里说的“文字之美”,主要是指他的抒情散文——我国现代散文艺术中的一颗明珠——的娴熟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风格。
大概写于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七年之间的小品散文《春》,虽在朱自清生前没在报刊上发表过,但从三十年代至今,一直断断续续地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因此,它也算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著了。④
散文《春》正是一篇“满贮着”“诗意”的优美的散文,非但如此,《春》还表现了作者在散文领域里卓越风景画家的绝技。他写情状物,自出新意;描人绘景,别有创造。
《春》是通过盼春、绘春和颂春三个片断来写春天的。
先说“盼春”。
春光明媚,万物苏醒;绿水青山,生机四溢。春天是美好的,春光里又充满着朝气蓬勃的气息,这怎不使人感慨万千呢?所以,人们总习惯于从激越奔放的感叹,从如醉如痴的恋情的抒发,开始描绘春天:“啊,度过那漫漫的阴冷的严冬,春姑娘,你终于轻歌曼舞地来到了我的身旁!”朱自清并未蹈人之覆辙,而是另辟蹊径,从心灵深处隐含着的殷殷情丝出发,借助于真挚、明丽又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他对春天的殷切思盼: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盼而又盼,望而又望,表达了作者急切希望春天赶快到来的心情。词语的叠用,不正表现了作者这种盼之切、望之切的情怀吗?既“盼”又“望”,自然春天还没有来,但“东风来了”,这不就是“春天的脚步近了”的形象化和具体化吗?这样,春在祖国大地上,在作者心目中已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具体的实际存在了。一个“近”字仿佛春的脚步声,甚至它的体温和脉搏我们都感觉到了,因为“东风”已经“来了”。看,作者仅用了一句话,就十分贴切、准确又朴实地表达了自己“盼春”的喜悦,情丝万千,又简洁、真切,毫无雕饰!这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于平白中见功力了!难怪文言文根基很深的朱先生,早在三十年代就被人称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⑤了,这正体现着朱先生在文化建设上的一种革命精神。
次说“绘春”。
朱自清是一位用语言的丹青点染风景的巨匠。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他是怎样给我们点染了这一幅春的风景画的吧。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绘春”,作者先写春天总的印象。这是一个活跃跃的崭新的世界,作者深感兴味盎然。大地上的一切都“刚睡醒”。在作者眼中,春天简直像一个体态妩媚的孩子,似乎正在用手抚拭眼睛和伸展腰肢,风采万千。“欣欣然”是写春天“张开”的眼睛,高高兴兴、欢欢喜喜,春也就既有感知,更有神韵,真是生动极了!为了进一步写出春天“睡醒”的样子,作者又选取了三个富有象征性的典型事物,进行了着意的渲染:山“睡醒”了,样子是“朗润起来了”,这是典型的春山,明朗,润泽,充满了生机;水“睡醒”了,样子是“涨起来了”,这是真正的春水,“满川风雨看潮生”,这与冬天结了冰的枯水,大异其趣,绝无雷同;太阳也“睡醒”了,样子是“脸红起来了”,这是最美的冲霞而出的春天的太阳,这样的太阳才能给人温暖,阳光明媚,才是春天。“红”字非常准确、形象地绘出了温暖、明亮又喜人的春阳。“朗润”、“涨”、“脸红”这三个词语很有特色地描画出了春天自然景物的色彩和动态,情神毕肖,活灵活现,真是体察入微,感觉真切,独具慧眼!春天之景色,概收眼底;作者之胸臆,自在其中。这是用出神入化的大笔勾勒的初春景色,是远眺。
紧接着,作者就用鲜艳夺目、栩栩如生的彩笔从春草、春花、春风和春雨等多个方面描绘了初春的美态和丽姿,这是近观。他像国画家一样,一次着墨,分层皴染,使整幅春之风景画主题明确,构图严谨,五彩纷呈,脉络有致。
草自然是春天的使者,请看作者是怎样首先写春草的: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春风吹又生”写的就是春草。作者笔下的草是悄悄地、甚至是调皮地在你不知不觉之中,就大片大片地“钻”出来,显示了它旺盛的生命力。“嫩”和“绿”,是草的质地和色泽,“满”是草生长的范围,在你一眨眼之中它就绿满天下了。“坐”“躺”“滚”“踢”“跑”“藏”等,写出了爱草、爱绿、爱春、爱新生活的人们,在碧绿的春的大地上尽情嬉戏的欢乐情态,活跃跃地立于纸面,似乎就在我们眼前。
其次是写春花。
春要嫩草装扮,更要春花装扮,所以,作者紧接着就写春花了。谚语曰:“桃花红,梨花白”,“正二三月桃杏红”。作者正是选取这最典型的春花来描绘春天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正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你看,草有情,花更有情。“赶趟儿”,是写众花争先恐后地要赶上这大好春光,媲美开放,发花育实,报效人间;它们互不相让,追踪而至,力争要在春天里有所作为!你看:桃花红得火热,杏花粉得瑰丽,梨花开得静雅,它们各用自己的丽姿把春天装扮得色彩斑斓。继而,作者又联想到未来的累累硕果,更使人闭目神往,使人陶醉。是的,今天繁花似锦,枝叶纷披;明天果香扑鼻,坠满枝头。这里有自然界的美,也有作者心灵的美,展示了作者崇高的情操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写景仍然可以引人向上,促人奋发:这是春天的静态的美。蜜蜂闹,蝴蝶舞,蜂蝶戏花,相映成趣,热闹非常,使春光更平添了无限生机,人生也就充满了无穷的乐趣:这是春天动态的美。
作者写春花很有层次感:他先写仰视的花,再写俯视的花;写了树上的花,再写地上的花;写了名花,再写野花,作者真是要把春色尽收笔底了。他写的野花,既美且俏,它“散”在大地的草丛中,合着春风,摇头摆尾地眨眼睛,忽高忽低,时隐时现,又好像在挑逗我们哩。写春花写得如此具体、可感、神似、活灵活现。状难言之景如在目前,朱自清的文字之美实在名不虚传!
其三是写春风。
写完春花,又写春风。“春风又绿江南岸”,这是王安石的名句。诗句妙在把“春”写成一个点石成金的术士,它法术无边,张口一吹,大地就换上绿衫了。所以,描绘春天不能不写春风。南宋的志南和尚有一首七绝:“古木荫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不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杏花时节的雨就是春雨,杨柳抽绿时节的风就是春风。轻柔的春风吹到脸上,是一点也不觉得寒冷了。朱自清就是以这诗的末句话来开始描绘春风的。请读:
[##]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作者是借助于多方面的状物来描绘春风的。“抚摸”一句,是通过人的感触来写春风的温暖、轻柔、可亲的性格和神态。这是春风最突出的特点。酝酿,原指造酒材料的发酵过程,这里借用来描绘“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和“各种花的香”在春光里越汇越浓越酣醇,发酵似的足使人陶醉的情趣。这是从嗅觉方面写的。鸟鸣、牧笛与轻风流水应和着,鸟鸣关关、笛声悠悠,轻风徐徐,流水潺潺,这就把春天写得更加有声有色了,这声色俱佳的春天,也就更加使人留恋,使人神往。这是从听觉方面写的。
在自然界,最轻脆甜嫩的声音莫过于鸟音了。它们“呼朋引伴”,是为了大伙都能兴高采烈地共享春光的欢乐;“卖弄”歌喉,是为了表现自己悠然自得、其乐无穷的豪兴。它们唱的“曲子”是“宛转”、舒朗、圆润、高亢的,犹如多彩的花腔,传达着万种情韵。自然界的一切朝气勃勃的欢乐的音响,都加入了这生命力昂扬的大合唱,这是响彻寰宇的春之交响乐。这百鸟闹春写尽了春天的喧闹和繁华。节末一句作者写牧童“短笛”,“嘹亮”横吹,日久不息,是告诉我们人是自然的主宰,劳动者是春天的知音,所以“短笛”构成了春之交响乐的主旋律,有了它,这充满生命活力的乐章才得以最终完成。当然,从文中我们还能体味到,作者还告诉我们春天才是奋发有为的大好时光!
其四是写“春雨”。
作者情思未尽,紧接着又写“春雨”。春雨一景也写得极富特色。“天街小雨润如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些诗句写的都是春雨,朱自清笔下的春雨自有它别一番情致和独到的风采: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雨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春雨是“贵似油”的,现在竟然寻常地下了“三两天”,还连绵不断,尽向人间挥洒,有了这样的喜雨,就不愁万物的湿透繁英,勃发滋长了。“可别恼”,是语言上的转折,这里,幽默逗人的意味,提醒责备的心情,兼而有之。这就突出了春雨给人们带来的愉快和豪情,而绝无兴败神乱的“欲断魂”的哀叹。作者是同劳动者一起来观赏春雨的,所以他能把春雨写得意境全新。“像牛毛”,是写它密密麻麻,布满天空;“像花针,像细丝”,是写它细而晶亮,断断续续;“一层薄烟”,是写它轻如薄纱,淡如云烟。有了这样的“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的滋润、哺育,树叶才被轻洒细刷得一尘不染,色泽碧绿,光彩异常,小草也才被慢涤轻洗得墨绿丰润,妖艳挺拔,光波晶莹,“逼”人眼目。“逼”字用得最妙,是写雨后的春草,绿得健美,又闪射着光泽,直射你的眼帘,让你虽爱它也不敢直视它。在这么美的春雨里,农家的一座座屋顶都笼罩在蒙蒙的雨雾中。傍晚时分,微弱的灯光从每一户农家照出来,使春雨之夜更显安谧而宁静,似一幅诗味浓郁的农村风景画;白天,在雨中人们没有高歌,没有狂舞,也没有嬉笑言谈,而是不怕困难,不事声张地行走着,劳动者,为更美好的春天贡献着自己的一切。这又似一幅生气勃勃的雨中春忙图,写春草、春花、春风和春雨与写远景的春天不同,因为这是写近景,更显得文笔细腻,多姿多彩。而且又动静结合,增强了文章的波澜和节奏感,篇章也就更为别致而动人。
也许读者已经留意,作者写春始终没有忘记劳动着的人,文章的意境就更为深远。“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他们“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勤奋劳作,永不懈怠,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因为人人都有自己的期望和追求啊!这当然也是写近观。
三说“颂春”。
这是散文的末一部分: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三句话,第一句用新的生命比喻伯春,它是新的,在生长着,这是歌颂春天有无限的生命力,能给人无限的希望和前途;第二句用含笑四顾,风采艳丽的小姑娘比喻仲春,它笑着,走着,天真烂漫,稚气可爱,这是歌颂春天的千姿百态,如花似绣,似有万种风情和神采;第三句用血气方刚、肩宽腰粗的小伙子比喻季春,它健壮刚强,铁铸山立一般,这是歌颂春天的健美有力,青春永驻,它能鼓舞我们去创造惊天动地的伟绩!这三句话,既有侧重又有联系;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既是三个不同的阶段又一脉相承。其象征与比喻的意义也越来越发人深思。诞生、成长、发展;先像娃娃,再像小姑娘,现在已经是一个仪态端庄,气宇轩昂的青年了,他能“领着我们上前去”,看见高山可以攀登的,看见大河可以跨越的,看见困难可以降服的,看见美好的未来可以勇往直前去追求的,面对亲爱的祖国这浓浓的、活生生的、娇艳香甜的春色的大地,可以以平生之志发扬蹈厉,纵横驰骋,去建设,去战斗,去发明,去创造,去美化!
这是一篇六百三十一个字的风景小品散文。作者以朴实、秀丽、真挚和细腻的诗一般的语言,用浓墨重彩给我们渲染了一幅五彩缤纷、独具一格的春景图,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思盼,对春景的赞颂,对未来的向往,以及对光明渴望的炽热的情怀。
作品结构严密,层次清晰。先总写,后分写;先粗抹,后细描;先描绘远景如山、水、太阳,再摹近景如草、花、蜂、蝶;先状物,后写人;先描绘春之美景,再突出劳动、奋斗着的人;先写自然界的繁荣景象,再写人的心灵美……写得有条有理,但又都紧紧围绕着一个“春”字着墨,使整篇文章,浑然成一体。
文章的语言是经过作家着力锤炼过的,这六百多字,表达了多么丰富的内容和多么浓烈的感情啊!这语言也犹如春天散发着芳香的泥土一样朴实秀美,激人心魄。
这篇散文没有一点雕凿的痕迹,如早春的晨曦,山上的野花,湖心的荷叶,初发的芙蓉一样朴实,自然。全文几乎没有生词拗句,小学生都能朗朗上口。作者主张作品的语言“新而不失自然”,“要回到朴素,回到自然”⑥,他身体力行了自己的话。
朱自清是一个笔端有情的作家,他“善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出来……读来有一种娓娓动人的风采”⑦。他的感情是强烈的,但不奔放;是真挚、深厚的,却每每隐藏于字里行间。或者说,是恬淡、宁静之中奔放着激情。在《春》这篇抒情散文中,他写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流露着这种朱自清式的感情。他说“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他说“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他说“蜜蜂嗡嗡地闹着”,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鸟儿在“卖弄清脆的喉咙”,“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他说“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等等,哪一句话不浸透了作者感情的潮水呢?用多情的彩笔写景,景中自然饱含着感情;情景交融,才有诗情画意的文章。朱自清认为,情感是散文艺术的生命。代表他的散文艺术最高成就的抒情散文,就具有这种情浓似酒的特色,《春》正是一篇这样的佳作。
读朱自清的作品,我们总是为他观察事物的细致入微所叹服。《春》所以写得如此成功,原因之一是他对所写的景物,进行过认真的、反复的、多方面的观察。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对所观察的事物能“拆开来看,拆穿来看”,对“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轻放过”,对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⑧,在朱自清笔下,很难找到雷同的形象,重复的描写。所以,经千百次又独具慧眼的观察,《春》这篇散文中的景物才写得这样栩栩如生,活灵活现,逼真神似,一草一花一水一木都打上了朱自清艺术标记的烙印,这样的作品才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朱自清是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他的这篇《春》没有颓废消极之语,亦未有矫揉造作之词,而作者对生活之热爱,对光明之追求,对人生之乐观,对未来之憧憬,却洋溢于字里行间。此文写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可谓在“冬天”里写“春天”,就更加难能可贵了,这正是作者出污泥而不染,高人一着的地方。
①引文见朱自清杂文:《论不满现状》。
②引文见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③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④现在选进初中语文课本的《春》,就是从中华书局1937年出版的《新编初中国文》第四册选来的。
⑤浦江清:《朱自清先生传略》。
⑥朱自清:《语文续拾·今天的诗》。
⑦唐?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学研究会诸作家的创作》。
⑧朱自清:《山野缀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