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世纪之交,年轻的女性——当然,尤其是豆蔻年华的花季少女或情窦初开的青春白领——已经成为时尚生活的风向标。时装是她们魅力的装饰,而一切流行的观念和行为,如职业选择、消费观念、休闲情趣,乃至她们所崇尚的卡通偶像,则掩藏着她们内心深处的向往与追求。她们持有标新立异因而也具有前卫色彩的价值观念,选择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甚至语言习惯,让生命的激情在自由自在的戏谑与调侃中释放。潘向黎在《我爱小丸子》里,以那种“内心独白”式的叙述方式,向读者敞开人物的心灵世界,为我们活灵活现地塑造出了这样一个新世纪独特的人物形象。应该说,《我爱小丸子》里的那个姜小姜,是当下严肃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个新型人物形象,也就是眼下人们常常说的“小资”形象。而这个短篇小说也就以其调侃的笔调,对现代流行的“小资”做了生动形象的诠释。
“小资”的生活情趣
从本世纪初开始,“小资”便已经成为一个十分时髦的名词,主要指的是城市生活中的白领阶层,他们的收人大多在中等水平以上,虽然距离成功人士还有一定差距,但却对生活具有充分的乐观和自信,有着自命为高雅的生活情趣。高效率的工作节奏和快速的生活方式,使他们的业余时间更多地要求轻松休闲。而且,缺少广泛的社会交往,又需要在相对封闭的自我世界里,寻找到足以消解情绪和寄托情感的对象。他们连语言都有着一股标新立异的味道,外语和电脑词汇并用,使人听他们说话都觉得有那么一种“另类”色彩。《我爱小丸子》里所塑造的姜小姜这个人物,就是以前的文学作品中较少出现的“小资”形象。这个自称为姜小姜的女孩子,绝对不是那种传统的美女,或者说是那种传统意义上所谓“待字闺中”的淑女,她只是个与别人并无两样的职业女性,即那种青春白领。她自诩为“属于二十一世纪的美眉”,“拒绝平庸拒绝通俗拒绝皆大欢喜功德圆满……”因此看起来就有点特立独行的性格特点。
先看她的名字。其实她原来并不叫姜小姜,原来的名字是从小学到高中,连老师都一律会读错的两个字,于是她在大学毕业的时候给自己起了这么一个可爱——用她的话来说是“够卡哇依(日语:可爱)”——的名字。在她看来,她的父母的“格式化头脑”是绝对不可能给她起出这么可爱的名字的。而这个名字的创意,又只不过是因为看到一个女性时尚杂志的编辑叫“麦小麦”,就如法炮制,给自己起了这个非常“卡哇依”的名字。她甚至因为喜欢那种Pikachu,还曾经动过拿它来做自己名字的念头。
再看她的装束。她在设计公司上班,因此特别喜欢时尚,“经常是圆头圆脑装束、满身卡通图案”,“要不就是民族风,大粉大绿大黑大紫,刺绣、亮珠片、荷叶片,连背的包也是许多颜色拼起来的,还缀满流苏”。这样的装束,在别人看来显然是要让人觉得不伦不类的,但她却自鸣得意,认为自己的这种装束足以“卡哇依得让所有人顿时苍老了好几岁”,连她妈妈也不能理解她的这种“另类”的打扮,说她“真像乞丐”,而她却不以为然,说是“乞丐要是有这样的眼光,他那乞丐也做不长了,他和我一样,可以进设计公司了”。
她还特别喜欢美食。她有幸参加了一次“只爱陌生人”的聚会,看到琳琅满目的西餐美味,闻着那奇异的扑鼻而来的香气,就顿时“幸福得眩晕”,甚至把这种对美味的享受看成是“和西餐的初恋”,“那些男生的魅力,怎么和美食相提并论”?当她知道那次聚会不用交费,只是要让杂志社的两个摄影师拍一些照片,在杂志上刊登出来,想到自己狼吞虎咽的吃相会登在报纸上,自己“就不要想嫁出去了”,可是想到这许多美食进了自己的肚子,又坦然地觉得“就算嫁不出去也算对得起自己了”。她连看报纸都喜欢看《南方周末》的“写食主义”专栏,让自己的味蕾和想像力随着文章一起绽放。以至于在临睡前看了,就无法顺利入睡,“最后恨恨地从冰箱里翻出一包速冻的汤包、烧麦之类的,哄一下暴动的胃,顺便寄托一下对美食遥远的思念”。
卡通形象正以其时髦与活跃,而成为年轻白领的精神偶像。她喜欢看日本动画片《樱桃小丸子》,尤其钟情于那个“永远三年级四班,个子小小,身体圆圆的,梳着锯齿状刘海,充满幻想,心血来潮,贪吃贪睡,有时不讲理,小心眼儿,虚荣,但天真无邪,本能地拒绝一切痛苦的小女生”。她把这个小女生当成了她的知己,她可以与小丸子没有任何隔阂地交流,一切行为都愿意摹仿她,一切心思都可以向她倾诉。她对小丸子的爱甚至已经到了狂热的程度,以至于绝不允许别人对她有半点非议。如果谁说了小丸子的好话,她就能喜欢上谁。她喜欢Pikachu,她爸爸说了一句:“你为什么喜欢这只猪?”便气得她差点没当场晕倒。连《樱桃小丸子》台湾配音版里,小丸子把“这样子”以台南口音连读成“酱子”,她也十分欣赏。这就是一个当代青年的生活世界和心理世界,和上一辈人比较起来,他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的消费时代,已经不需要为衣食住行操心,可以尽情地享受着生活的富足所带来的满足和欢快。从小备受娇宠,又使他们的物质需求可以得到及时而充分的满足。应该说他们真是富足而快乐的一代!
“小资”的“公关”与爱情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独生子女时代,使年轻一代从小就生活在父母亲和祖辈们的精心照料和呵护下,他们不希望长大成熟,但却也不会永远是孩子,成长的烦恼终究是要光顾他们的。他们在走人社会以后,势必会碰到许多人际关系的复杂问题,需要正确地面对和处理,更何况爱情就是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如何对待同事、同伴、恋人,又都能够检验着他们的价值观,考验着他们心理的成熟程度,也锻炼着他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看起来,姜小姜是个任性的女孩子,但是她的任性,并非无理取闹似的骄横跋扈,而是在稚气未脱的天真中包含着她的个性的张扬。她特别羡慕永远长不大的小丸子,因为长大了之后有许多的无奈,会遇到许多令人烦心的事。她带着未脱的稚气感叹着:“但是我们不幸已经长大了,童年多好啊。”但是,她也看不惯那些六十年代出生的老哥老姐,什么事都左思右想,他们“太惯自己的心了,心被宠坏了”。她不想迁就自己的心,她自己整天很开心,她也要让周围的人开心。她把人前欢笑看成是她这个白领阶层的职业道德,并且用极度调侃的语气自称:“我正年轻,我笑起来毫不费力,我一笑对面的人总是马上跟着笑了,于是我知道,我笑起来能打动一般人,这是我惟一丰富的资源。我为什么不笑?”
小说还真实地描写出了一个女孩子在恋爱中的微妙心理。姜小姜把“喜欢聪明的男人”看作是自己“惟一的弱点”,并且奉行一条生活哲理:“有一样东西你想要而无法得到,这是幸福生活的一大要素。”不幸的是,这样的“幸福生活”终于让她给碰上了。姜小姜喜欢上了她的同事“奔4”。她喜欢奔4,不是因为他是“美男”,而是因为“他想问题的速度特别快,而且精密不出错”,遗憾的是奔4并没有喜欢上她。姜小姜暗恋着奔4,已经到了“只要他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我就可以为他做所有的事”的程度,可奔4对她却是无动于衷,视而不见。这虽然是一件令人伤心的事,姜小姜却能够坦然面对,“他不喜欢我,人家有不喜欢我的自由,我尊重这种自由,我不会去缠他,我一点不幽怨,该吃时吃该睡时睡该干吗干吗”,在没有机会的时候就不去为此而浪费时间。她暗暗地关心着奔4的一切,连奔4去南方的一个灯红酒绿的城市出差,她也为他担心:“如果我是他的女朋友,我就禁止他去。因为像他那么无辜的羔羊,所有的坏女人都会打他坏主意的。”遗憾的是她不是奔4的女朋友,奔4出差不需要告诉她,这就让她心里更加伤感。 [##]
在奔4出差以后,她面对着没有奔4的办公室,“就像没有太阳的天空”。她像哲人一样感叹着宇宙的变化和人类的灭绝,其实不过是源于无法得到奔4的爱情所产生的痛苦。可是,当出差在外地的奔4打来电话,请她帮忙找一个资料的时候,她立刻喜出望外,头脑里顿时是一片因激动而发生的乱码。其爱之深,自然是可以想见的。以至于当奔4告诉她,自己的女朋友从德国留学回来了,马上要结婚了的时候,她像“从云端跌落”下来一样,精神顿时崩溃了。连奔4向她承诺:“工作上有问题,随时可以问我”,她也痛心地表示: “我不要问你”,因为那样一来,自己的痛苦便更加无法平复了。可是,我们在姜小姜的痛苦里看到的是,她尊重奔4的选择,完全没有那种自己得不到的时候,便丧失理智地迁怒于人,而是仍然在心里为奔4的风度击节赞赏。在她的身上,表现出的是现代青年的大度和胸怀。
在爱情和友情产生矛盾的时候,姜小姜也一样冷静面对,尊重和维护女友的感情。她陪着女友叶贝贝参加一个由《单身俱乐部》杂志举办的“只爱陌生人”的聚会,遇到了一个被她称为“迷迭香”的男生。这是一个“会打扮自己的男生,硬件也够好”,可是按照姜小姜选择男友的标准,却认为“这样的男生往往是最不可靠的,因为他太爱自己,而且他绝对喜新厌旧”,姜小姜甚至立刻把这个“迷迭香”和自己心仪的奔4做了比较,一下子就找到了奔4身上无数的优点:奔4穿的是那种“永远是不动脑子的高级灰”,性格是“永远那么沉着、那么低调,永远那么心不在焉”。可是,这个给了叶贝贝好感的“迷迭香”,心里却另有所爱,居然阴差阳错地爱上了与叶贝贝一起去的姜小姜。这时候姜小姜便显示出了她的“义愤填膺”,她痛斥“迷迭香”的阴谋诡计,绝不允许“迷迭香”伤害那个天真无邪、善良纯洁的叶贝贝。
从姜小姜的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一代年轻人的性格里,有着本真的可爱,他们拒绝矫情,不愿以伪装来遮掩自己真实的情感。从他们对待爱情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他们好像是永远的无忧无虑,永远的洁白无辜,纯净得如同一张白纸。可是,因为他们大多有着高等教育背景,接受过良好的文化知识熏陶,他们同样有着成熟的理智和应变的机敏。因此,他们自主、自信、自由自在,但却并不放纵、自私。他们的价值取向虽然前卫,但并不低俗。因此,在他们的纯洁和天真中,一样表现出其可爱的一面。
从精神层面去表现、
所谓“新人类”的内心世界
对待现代青年,人们或许存在着一些偏见或误解,在多数情况下,人们可能看到负面的东西多一些,而对他们性格和行为中的积极的一面看得少一些。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对年轻人的评价当然也应该有所发展。《我爱小丸子》可以说为我们全面认识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性格特征,提供了一个值得注意的视角。
“小丸子”可以说是这篇小说所取的一个特殊的叙事角度,姜小姜的一切心思、行动,都是以这个“小丸子”作为参照系来展开的。姜小姜就是中国版的“小丸子”。她借小丸子来表达她对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理解,也像小丸子那样表达着对成人世界里许多现象的疑惑不解。
小丸子的眼光和心理状态,当然是完全儿童化了的,这种“低幼化”的心理状态,看起来好像有其可笑的一面。姜小姜把小丸子当成自己的知己,乃至成为精神的偶像和情感的寄托,自然也有其稚气未脱的一面,可是,如果从另外一面看,在小丸子的心灵里,还有着未经世俗生活的陶冶,没有那种应变自如的圆滑与世故,又有其纯真可爱之处,而这正是当代生活中所缺少的可贵的性格。
姜小姜有一段心理独白,可以看作是她对那种对青年人的生活横加指责的不满:
谁说看小丸子不好?谁给他权利决定好不好?他看了吗?他那么一颗苍老干枯的心灵,他配看吗?你以为你是谁?你不搞笑,你根本不笑,你笑神经萎缩,你一肚皮官司满心的算计,一身的正气满脸的国家栋梁,像谁都欠你多还你少,这就叫有思想?你可以写那些没人看的文章出那些浪费纸张的书还骂市场无情读者没眼光,你可以?着松弛臃肿的老脸参加许多节目当嘉宾什么都懂废话连篇不知所云完了照样拿红包,我们不是都没说什么吗?躲在家里看小丸子,这么无辜、这么绿色无公害的行为,你们就要来说三道四了,这公平吗?变态啊!再这样下去,他们应该成立一个什么委员会,指导我们青少年看什么、看了怎么想,看的时候笑不笑,到哪里笑,到哪里不笑要思考……
这一段心理独白,气势磅礴,滔滔不绝,有的句子连标点符号都没有,以快速的叙述节奏,把人物的内心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虽然不无偏激之处,却也确实能生动地概括出一些社会现象的特点,描绘出了现代青年对这些现象的逆反心理。如果说这一代人与上一辈乃至更上一辈人之间确实存在着所谓“代沟”的话,看了这样一段剑拔弩张般的“申讨”,也是足以令人汗颜的。就此而论,也可以给我们的思想工作留下一些启发与思考。
小说的结尾是意味深长的。姜小姜深爱着的奔4要离开公司了,他要自己去开一家设计公司,而且马上就要结婚了,姜小姜禁不住眼泪汹涌而出,因为她“不仅得不到他,而且连见都见不到了”。作为“临别赠言”,奔4对她说了一段真挚而恳切的话:“好好努力,你有天赋,应该再去充充电。”是啊,即使已经有了很优越的生活条件,也还需要继续努力。姜小姜虽然依旧喜欢小丸子,依旧要和小丸子一起笑呀笑,可她毕竟理解了“长大了之后许多的无奈”,她开始成熟了,她也一定会成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