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8年第4期 ID: 94639

[ 张玉能 文选 ]   

中文系学生研究型课外学习指导

◇ 张玉能


  一、研究型课外学习指导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为了提高中文系学生的学习质量,不仅仅在课堂教学的环节中需要进行改革,而且在学生的课外学习方面也必须进行改革。实践证明,如果没有学生们的课外学习的准备,研究型课堂教学的实施也必然将是一句空话。这也是当前中文系教学改革的一个瓶颈问题,学生们的课外学习如果跟不上研究型课堂教学改革,那么,课堂教学除了“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想。因为学生们在课外如果不针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相关的自主学习,不按照老师规定的阅读书目进行有计划的学习,不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性学习,那么,无论是讨论式教学,还是对话式教学,抑或是启发式教学,都将无法顺利进行。学生们没有课外学习的预习和复习的相关知识储备,他们就不可能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没有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就不可能成为研究型教学,更不可能成为创新型教学。
  根据笔者从事多年中学教学和大学教学的经验教训来看,对于中学语文教学和大学中文系课程教学而言,学生们的课外学习状况对于它们的课堂教学具有关键性意义。但是,就目前状况而言,中学生的课外学习是全力以赴应付各种各类的大大小小考试,尤其是集中精力应付升学考试,各种课外辅导材料几乎占据了学生们的所有课余时间,也养成了一种应试式的课外学习习惯:只注意要考试的内容的学习目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分数到手大功告成的学习效果。正是带着这样的应试式的课外学习习惯进入了大学校门,大学生们,尤其是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们,在旧有的大课堂、满堂灌、填鸭式的中文系课堂教学之中,往往可以应对自如,于是,老师想进行研究型教学、创新型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对话式教学,都困难重重,收效甚微,于是往往是老师的课堂教学改革半途而废,事倍功半,所以进展不大,而学生们的应试式学习习惯由于还有用处也得以继续保留。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大学中文系的教学改革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多少年来大学中文系的教学现状也没有得到根本性变革。
  现实状况确实已经到了非改变不可的地步了,否则,研究型教学、创新型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对话式教学,都难以实施,老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都不可能得到提高。从现实情况来看,我们每年在硕士研究生的面试之中都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请你列出10本中外文艺理论著作及其作者。就是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竟然就难倒了报考文艺学专业的考生。他们大部分人,要么列不出10本中外文艺理论著作及其作者的名称,要么就连一本中外文艺理论著作都列不出来,要么列出了书名却不知道作者的名字,要么把书名与作者张冠李戴,而绝大多数考生,尤其是那些直接从本科毕业而参加考试的考生,就只知道一些教材,诸如《文学理论》、《文学概论》、《文学原理》、《西方文论》、《西方当代文艺理论》的名字和作者。这就说明,当今大学中文系的学生,除了上课听老师讲教材,课外读教材以外,就基本上不读中外文艺理论著作原著,连它们的书名和作者名都不知道,而研究生备考的过程仍然是以背教材为主,同时从来就不注意中外文艺理论著作的具体内容和作者情况,仅仅是死记硬背一些名词概念、知识点、重要问题,目的仅仅在于考得高分,以至于面试之中出现这样让我们都感到十分尴尬的局面。
  
  二、研究型课外学习指导的内容和目的
  
  大学中文系学生课外学习的内涵是指中文系学生课堂学习以外的一切形式的学习,即所谓学生的自习,包括学生自己的课外阅读,听讲座,业余社团活动,对于中文系学生而言,甚至包括看电影、看电视、网上多媒体浏览。中文系学生课外研究性学习指导,就是要逐步克服学生在长期中小学应试教育过程中所养成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中文系学生的自主学习、有计划学习、反思性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三大精神:元典精神、质疑精神、创新精神。
  这里所谓自主学习就是指,大学中文系学生在课外时间必须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途径。大学中文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包括寒暑假),除了学校安排的各种各样的学分课程的学习以外,大体上还有大量的自己学习的时间。正常学习期间,平均每天大约有3小时左右,到了双休日、节假日就可能更加多一些,而且年级越高自己学习的时间就相应地越多。现在的情况是,大学中文系学生,在一年级课程相对多一些,但是每天2小时的自学时间还是有的,然而,因为他们在高中时代太辛苦了,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种大放松的精神状态,而且他们还不大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和状态,要么就按部就班地上课和无忧无虑地玩乐,要么就一切照旧地上课听课和下课看教材,留下不少时间就不知道如何打发,就漫无目的地放任自流了。这时候,刚刚进入大学的中文系学生就需要得到及时的指导,让他们尽快地走出中学时代学习模式的习惯,以适应新的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状态,转变观念,改变方法,自主学习,使他们成为自己课外时间的主人,自己课外学习的主人,自己专业方向的主人,进行研究型和创新型的课外学习。
  这里所谓有计划学习就是指,大学中文系学生在课外时间应该按照学校安排的教学计划来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途径等等方面,同时也应该逐步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禀赋条件和学校的师资状况、图书资料来有明确目的和周详计划地进行课外学习。这个要求也是大学中文系学生的课外学习不同于中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学生的学习(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课外学习)一般都是由学校和老师安排好了的,就是要制定学习计划也是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的,甚至包括早自习、晚自习、家庭作业都已经安排得满满当当。但是,进入大学的中文系学生就大不一样了,除了必须上的各门课程以外,并没有任何强制性和规定性的课外学习的具体安排。这时候,如果学生自己不能很快进入有计划的学习,很可能会在一个非常长的时期之内,这个学生就会出现课外学习的真空状态或者混乱状态。因此,这时候我们的老师、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就应该帮助每一个学生制定好适合于每一个人自己的情况的课外学习计划,使得他们能够目的明确、计划周详地进行有序的课外学习。
  这里所谓反思性学习就是指,对于课堂教学之中所学到的知识在课外时间都应该进行重新思考、审慎辨析、深广追问、批判吸收,不能不假思索、一味盲从、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这是大学中文系学生的课外学习与中学生课外学习的根本性区别。我们目前的中学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由于中国的国情恐怕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之内应试教育也不可能得到根本性改变。因此,当一个中学生通过高考进入大学中文系以后,革除应试教育的不假思索、死记硬背、一味盲从、应付考试的学习习惯,提倡反思性学习就是一项非常重要、非常及时、非常艰难的任务。如果大学教师不去改变初入大学的学生的课外学习习惯,那么中小学所养成的应试教育的学习习惯会以极大的惯性力量把这些中文系大学生保留在旧有的应试教育课外学习的轨道上,对学过的知识只是死记硬背,每天的课堂内外的学习都围绕着教材和辅导材料来进行,自己不思考、不追问、不质疑、不辨析,那么,研究型、创新型的人才是不可能在这种学习习惯之中产生的。
  总而言之,我们在这里提倡对大学中文系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计划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的课外学习指导就是要培养研究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而这种人才应该具有三大精神:元典精神、质疑精神、创新精神。
   [##]
  在“研究型课外学习指导”之中,所谓“元典精神”就是要引导学生在课外学习之中到历代中外大文艺理论家的经典原著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批判吸收经典原著的合理的思想、观点、理论、学说,以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理论、学说。我们认为,这是思考问题、著书立说、解决问题的根本和基础。因为我们今天要解决文艺学问题,就必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这样既可以避免无谓的重复劳动,又可以找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和钥匙。我们不能毫无依据地胡思乱想,也不能一厢情愿地天马行空,而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探讨和借鉴,这就必须借助于元典精神。
  在“研究型课外学习指导”之中,所谓“质疑精神”就是对于每一个重要的文艺学问题、每一种历代中外大文艺理论家的思想、观点、理论、学说都不盲从迷信,都要质疑,对它们问一个“为什么”。只有经过了这样的反思过程所理解、把握的文艺学问题才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硬塞给学生的,那才可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地理空间之中的具体的思想、观点、理论、学说,而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洞抽象的虚无。
  在“研究型课外学习指导”之中,所谓“创新精神”就是在元典精神和质疑精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于每一个重要的文艺学问题的思想、观点、理论、学说,在前人的基础上有前进,有发现,有创建,哪怕是一点点的前进、发现、创建,总比死记硬背、墨守成规、止步不前、重复前人、无所作为的学习要强得多。而且,具有了这种创新精神,“研究型课外学习指导”就可以真正地落到了实处,可以使得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不仅在文艺学学科的课外学习中,而且在其他的许多学科的所有学习中都具有这种创新的精神和意识。
  
  三、研究型课外学习指导的具体实施
  
  1.研究型课外学习指导的“三个阶段”:
  根据我们最近几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思考,我们认为,中文系学生课外研究性学习在学生入学以后军训结束之时到大学三年级期间进行。分为三个阶段:一年级阶段以“破旧立新”为主,即破除旧的应试学习习惯,树立新的研究性学习习惯;二年级阶段以“胸有成竹”为主,即逐步树立主要研究方向,以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心组织课外学习;三年级阶段以“立竿见影”为主,即在主要研究方向方面写出有独立见解的论文。
  在一年级的“破旧立新”阶段,最关键的就是要转变观念:从应试式学习观念转变为研究型学习观念。具体地说,我们要引导学生打破以教材为中心和以考试为目的的课外学习观念,树立起以研究相关问题和以解决相关问题为目的的课外学习观念。这样,就必须把文艺学某一门课程的每一章的中心问题和主要问题交给每一个学生,然后,针对这些中心问题和主要问题开列出一些主要文艺理论家的主要著作,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外有针对性地、有目的地进行原著的学习。比如,在学习《文学理论》的关于文学的本质这一章的时候,就应该明白“文学的本质”这个问题的含义:文学是什么?要给学生指定一些经典作家的原著,比如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上卷、黑格尔的《美学讲演录》、克罗齐的《美学纲要》、海德格尔的《艺术作品的本源》等等,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思考、辨析,自己去回答“文学是什么”问题。这样即使得不到统一的结论,也使学生进行了课外研究型学习,收获肯定比被动接受老师的课堂灌输要大一些。为了方便起见,我们也可以给学生推荐诸如《文学理论学习参考资料》(上、下,北京师范大学文艺理论教研室编,春风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文学理论学习资料》(上、下,北京大学文艺理论教研室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等原著摘编的资料,就相关的问题,让学生研读原著,独立思考,批判吸收,得出自己的结论。
  在二年级的“胸有成竹”阶段,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学生逐步明确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这当然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把研究方向确定在文艺学范围之内,那还应该具体化为文学理论原理、西方文论、古代文论、马克思主义文论、美学原理、西方美学、中国古代美学……。另一种则是把研究方向确定在其他的二级学科,像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写作……,那就应该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应的文艺学课程,比如,现当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批评,外国文学——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论,写作——文学理论原理……选修相应的文艺学选修课,阅读相应的文艺学的原著或资料汇编集。这样就可以形成学生自己的明确方向,课外学习就可以逐步避免盲目性,做到自主性学习,有计划学习,反思性学习,走向真正的研究型课外学习。
  在三年级的“立竿见影”阶段,就是要引导和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独立学习的心得体会撰写成论文,为四年级的毕业论文做好准备。如果说研究型课外学习指导的第一、第二阶段,还主要是与课堂教学和教材的课外阅读学习密切相关,那么,到了第三阶段就主要是引导学生把课外阅读学习的心得体会表达出来,形成为论文形式。但是,这种“立竿见影”的论文形式,与一般的论文写作还应该有所区别。那就是,这种“立竿见影”的论文形式的表达,还是应该紧紧围绕着某一个文艺理论家或者某一个具体文艺理论观点来撰写,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为将来写作更加大型的毕业论文做好准备。因此,指导者必须要求学生:论题具体入微,小题大做,充分挖掘元典内容,大胆发挥质疑意念,时刻拥有创新意向,做到一事一议,一题一文,短小精悍,千字为文,主要训练学生的读元典、找问题、理思路的能力。
  2.学生课外研究型学习的方法:
  中文系学生课外研究型学习的方法应该是,以“元典精神、质疑精神、创新精神”为指导,形成新的学习习惯和模式:以课程为单位,以教材为索引,结合课堂教学阅读元典原著,回答老师所讲的问题,提出自己对该问题的独立见解。也就是要与“反思-实践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改革相配套。
  我们以美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和课外学习指导为例。所谓“反思—实践式教学模式”就是,对美学的主要理论问题都进行具体、感人、独特的,结合审美对象,尤其是艺术作品的实践的,内在体验和深入思考相统一的反思,从而在“问题——反思——运用——解决问题——理解原理”的反反复复的“反思—实践”的过程之中,真正学到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知识,实实在在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反思—实践式教学模式”的程序和环节主要是:问题——反思——运用——解决问题——理解原理。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上,我们的研究型课外学习指导同样应该是以“问题”为中心,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有计划地学习相应的美学原著,思考相应的问题,对原著的观点进行反思、审视,并且运用来解决相应的问题,回过头来再理解相应的原理。因此,实际上“反思-实践教学模式”与“研究型课外学习指导”是相契合的,不过,一个是在课堂教学之中得以实现,一个是在课外学习指导之中得以实现。比如,我们讲授《美学教程》的第五章“美的本质”,我们首先提出问题:美的本质的含义:探讨把美的事物与非美事物区别开来的内在规定性,回答“美在哪里”和“美是什么”的问题,然后,介绍五种探讨美的本质的途径,接着就应该要求学生课外阅读一些相关的美学原著(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博克;柏拉图、普罗丁、黑格尔;休谟、克罗齐、立普斯、布洛;狄德罗、车尔尼雪夫斯基;维特根斯坦),然后进行课堂讨论,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最后,老师予以小结。这样的学习,特别是研究型课外学习指导如果真正落实了,那么,学生的收获就是非常明显的。
   [##]
  3.学生课外研究型学习的途径:学生自习——导师指导——小组交流——成果展示。
  我们指导中文系学生课外研究型学习的具体途径应该抓住“学生自学”这个中心环节,必须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但是,中文系学生,尤其是大学一年级新生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学习科目、学习方向往往是比较盲目的,甚至有人会晕头转向,所以,必须加强“导师指导”的环节。导师指导的环节,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和多种方式:有条件的系科、专业,可以采取教师导师制或研究生、高年级学生导师制,给每一个学学生配备一个导师,或者一个课外学习小组配备一个导师;在条件比较欠缺的系科,可以采取集体辅导的方式,或者以年级为单位,或者以专业为单位进行导师指导。这个导师指导必须明确规定课外学习的方向、篇目、方法、时间等等具体细节。在导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还可以适当组织小组交流。这种小组交流可以比较固定,成立学习小组,也可以临时组合起来,进行不固定的小组交流。最后,在小组交流的时候布置每个人写作文章,有可能就集结成册,以展示成果,做到巩固学生的课外学习兴趣和成果。
  4.学生课外研究型学习的具体环节:导师示范——学生实践(学习笔记)——小组交流(学术讨论)——论文写作(学年论文——毕业论文)。
  与中文系学生课外研究型学习指导的途径基本上相交叉的就是学生课外研究型学习的具体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导师示范。导师示范的做法也可以灵活多样,有固定的指导导师的可以在下面分散进行,没有具体指导导师的可以集体集中进行。导师示范就是要把课外研究型学习的目的、书目、方法、方向、时间等等以导师自己的体会的方式教给学生,尤其是学习笔记的写作,可以有导师自己的具体读书笔记的展示。第二个环节就是学生实践,简单地说就是阅读必读书目或者老师指定的书目并写作读书笔记。第三个环节就是小组交流,实际上就是小型学术讨论会,要慢慢养成学生的学术讨论的习惯。第四个环节就是论文写作,也就是让学生写作学年论文,为最后写作毕业论文做好准备。
  5.学生课外研究型学习的时间安排:每周一次集中学习,一次1学时;学生自己制定学习计划,保证每周至少4小时研究性学习时间,具体时间由学生与导师商定。时间既可以集中安排,也可以分散灵活安排。
  6.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以上是我们根据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所做的一些初步设想,因此,为了慎重行事,稳打稳扎,我们想应该先搞一个试点,积累经验,然后再逐步推广。比如,先搞西方文论或美学方面的试点,然后再扩大到整个文艺学的所有方向,形成文艺学课外研究型学习指导系列。
  张玉能,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文系学生研究型课外学习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