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8年第4期 ID: 94636

[ 胡晓青 文选 ]   

散文教学中的审美培育

◇ 胡晓青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中学语文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散文教学,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灵动最丰富最美好的内容,在散文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引入美的殿堂,让他们感受美、热爱美、鉴赏美、追求美,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责。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审美活动的一种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理想途径之一。美育讲求获得一种美的感受,体现一种美的情怀,进入一种美的境界。
  然而,作为审美对象的散文,虽然具有巨大的生活容量,强大的表现力和鉴赏中想象的主动性的优点,却也存在着形象感受的间接性的局限。所以在散文教学中,必须根据艺术美的规律,美育的原理及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审美教育,使之能顺利获得健康的美感熏陶。
  
  一、用美的语言粘住学生
  
  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或是其他文学作品,语言美是衡量其作品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散文,尤其讲究语言美。中学现当代散文的语言,有时像甘冽清澈的山泉、曲径通幽的园林、烟波云海的扇画,透出大自然的灵性和秀丽。有时像余音袅袅的洞箫、明净元尘的水晶、色彩鲜明的玛瑙,那么悠远、透明和亮丽,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如此清丽的文字,怎不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呢?那荷塘,那荷叶,那荷花,在作者的笔下,是那么有情有意,那么色彩斑斓,那么引人遐思。在大师的笔下,那一幅动人的荷塘月夜图就在他优美无声的文字底下鲜明地勾画了出来。下面,笔者谈谈散文语言美育的两个有效实施策略:
  美在吟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诵读,才能进入作品的情境之中,品出其中的妙处,感受到它的抑扬的韵律与抒情之美。尽管这是一个古老传统的方法,但我们的散文教学需要它。没有了吟诵,散文一切的美感从何而来?而令人称奇的是,如今散文的课堂不再是书声琅琅,似乎教师精彩的讲授学生能主动配合就是教学的主旋律。我认为这种吟诵一方面是学生对文本的朗读与美读,学生通过对散文优美文字的语感体验,进一步感受和理解形象的内在意蕴,唤起学生对作品、对自身生命力的体验和确证,这是尤为重要的。语言文字的东西是需要反复吟诵的,尤其是现当代散文,一定要给学生吟诵文本的时间,因为散文生动的语言无需教师作过多的分析,过多的分析会破坏散文原有的意境,而通过朗读,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丰富情感自然而然地就表达了出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过:“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捷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学生的吟诵为课堂教学拉开了情感的序幕,也实现了文本对学生的美的传递。
  另一方面,我认为教师的美读文本也至关重要。教师应用充满激情的声调来朗读文中富有情感的语段,用美的语调来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进散文的美丽殿堂。韩军老师在教学《登高》时,先讲述杜甫飘泊孤独、穷困潦倒的艰难身世,接着在《二泉映月》的音乐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韩老师用鲜活的语言、动情的语调、感人的表情、恰切的动作,营造出一种凄楚悲凉、哀伤痛苦的意境,刻画了—个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怀念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的诗人形象。很快地,课堂气氛变得凝重起来,有好几个学生甚至“红着脸,噙着眼泪”。韩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受到了感染,不知不觉地进入到一种意境,走进了作品,走近了诗人。教师自身的朗读应比磁带、课件中的录音更具感染力,教师的优美朗读能造成一种声音在教室回荡的艺术效果。而当今的散文教学课堂竟恰恰缺失了这一环节,或是象征性地做了这一环节,这不能不说是课堂美感教育的一大流失。
  最美在补白。别林斯基说过:“在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因而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在审美对象(课文)和学生的审美能力之间巧妙地建立联系,给学生开辟一条道路,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补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形象、姿态、特性,让具体形象在脑中“活”起来。如温庭筠写的《望江南》,语言简练,意韵绵长。全词只一句“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描写闺中少妇的动作,至于她的愁、怨、期待则需要读者自己去想象。有的学生想象女主人公微蹙眉头,声声叹息。有的学生认为如果设置女主人公斜倚在水榭的颜料泛旧的木椅上,慵懒地托着下巴,眼神空洞更能体现出她的惆怅。似这般无拘无束地想象人物的情态,用自己的生活感悟来自由地填补作品中的“空白”状态,更有助于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同样的方法也适用于散文教学:学习《背影》,可以让学生体会作者几次留下眼泪时的内心所想;学习《散步》可让学生补写一家四口在小路上行进的姿态,体会亲情的自然流露;学习《阿长与山海经》,就让学生想象阿长的长相、坐姿、走路时的样子,看谁想象中的阿长最符合文中阿长的性格……我们甚至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不必要的补白,如学习《安塞腰鼓》,可以让学生,再造文末没有具体描述的寂静场面,在与前文的对比中加深学生对雄奇、巨大、刚健、豪放的阳刚美的感受,同时明白不是所有的补白都是必要的。“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的话一语道破了补白在诗歌、散文鉴赏中的重要地位。挥斥想象,促进创新,教会学生补白,不用模式化的思路束缚学生,能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散文作品中的含蓄美。
  俄罗斯有句民谚:“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我们语文老师,都应该发掘散文中美的语言粘住更多的学生,让我们的语文课闪亮生辉,成为校园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用美的形象熏陶学生
  
  在散文教学中,学生是可以接触到一个个丰满的形象,然而这种形象本身并不显示出用感觉器官直接感觉就可得出的美的特性来,这对于大脑尚处在发育阶段,生活经验尚不充足的中学生来说是较难直接产生美感的。只有当教师充分调动和深化学生各自已有的不同经验体会,并引导他们产生联想与想象,才有可能使他们在内心展现出美感(包括悲剧美)来。
  例如,学习《荷塘月色》,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将一幅幅美丽的荷塘画面再现给学生,也可鼓励具有绘画才能的学生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画出文中的景。我想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不仅带给学生视觉上美的享受,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内心对美的追求。又如《空中楼阁》虽然只是一种想象的居所,然而教师也可就其也是一种精神的居所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己心中的“楼阁”,这样在学生的心中不仅有了一个具体可感的形象,而且更能够与作者作品产生共鸣。另外,从听觉上也可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然后在头脑中创造出相应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只有动人、优美的语言描述才能激起学生的想象,才能创造出直观的美的形象。
  再如《斑羚飞渡》,凶残的狼可以为了孩子死于猎人手下,弱小的蚂蚁可以在火球面前滚抱成团,温顺的斑羚也可以保护物种从容走向死亡,而制造了千千万万劳动工具的人类呢,在动物面前就不感到惭愧吗?斑羚们没有意识,没有思维,没有像我们人类用以交流的发达语言,但它们同样有个目标,那就是为了后代的生存而去主动牺牲生命,“心甘情愿”的,“从容”的走向死亡。想想我们现在,不要说是,生死攸关的危难关头,就是日常生活,是否都愿意为了集体为了他人,而牺牲一点自己的利益?一次文本的“思品”挖掘胜过枯燥的感恩教育,胜过形式主义的社会实践。这一代年轻人缺的也正是这一点。大头娃娃的罪魁祸首竟然是那些利欲熏心、无视别人生命、主宰别人生死的牛奶制造商!面对溺水而亡的扔在岸边的孩童,大人孩子竟可以如此“从容”,“坦然”的就在死去孩子的周围水域边嬉戏!漠视生命的这份“超脱”让我们震撼于人性的沦落!一公交车上的大学生们面对怀抱婴儿、手牵幼儿被车子颠簸得摔倒的打工嫂,他们可以熟视无睹的侃着网友秘史,而他们头上的扶手杆上也摇晃着“友爱在车厢,真情伴你行”的公益广告语!诸如此类的卑鄙、沦落、丧失,人性的底线难道不该让我们去捍卫,物犹如此,人何以堪?说这是语文的教化作用也好,语文的功利性也好,哪怕说是牵强附会也好。我们应该要让学生在学了这课书以后,感受到一种心灵的震撼,有对过去的反思和对以后行动的深层次的思考,这就是《斑羚飞渡》这一课的悲剧美的熏陶感染作用。
   [##]
  所以,我们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而绝不是把“物”当作物来解读,散文的审美不等于科学的试验,干巴巴的进行文本的肢解。散文中人物形象的欣赏,使学生具有区别真伪、善恶、美丑的能力,从而提高艺术鉴赏力,形成健康的审美观点,培养了高尚的思想情操,达到了以美引善的目的。
  
  三、用美的情感浸染学生
  
  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是审美主体对自己的行为、举动、主张、活动的满意或不满意的评价。它广泛地渗入其它心理因素之中,使整个审美过程浸染着情感色彩;它又是能触发其它心理因素的诱因,能推动它们的发展,起着动力作用。
  散文贵在情感。散文家的情思常常是萦回在意境里。正是因为散文取材广泛、行文灵活,为作者表情达意提供了便利,才受到作家们的亲睐。而对于散文来说正是作家赋予了它情感,使它饱含浓郁的感情,才打动了读者,引起共鸣,同时也使自身充满生命的活力。如抒情性散文总是寓情于景,托物言志,作者借助于一定的审美意象,创造出一种审美意境,抒发自身的情感,同时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我与地坛》)在这里,作者通过祭坛的古老衰败与大自然的生命自在坦荡进行对比,得出人世间的尊荣与辉煌(贫贱、穷达、荣辱)转瞬即逝,从而引发对两种生存状态的思考。然而带给我们的不止是沉重的思考,同是也是对我们热爱生命、拥抱生活情感的激发。
  散文的情感美育必须在老师诱导下进行并十分注意审美主观性的作用。鲁迅曾经劝许广平说:“我以为感情正烈的时候,不宜做诗,否则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艺术创作这样,作品欣赏的完美也不例外。感情太强烈、或过于愤怒、或过于悲伤或过于喜悦,都会影响审美的正常进行。梁启超也说过“情感好起来好的可爱,坏起来坏的可怕”,可见,教师之引导,在审美情感上非常重要。
  如在导入课文时,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情景中,有位老师在教学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时,曾用这样的导语: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曾写过赞美母亲的名诗佳篇,唐代诗人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颂扬母亲的诗篇,情挚意浓,脍炙人口,历经传诵。同样,人门也经常把祖国、黄河比作“母亲”。母爱历来被公认为是世上最无私,最神圣的爱。下面我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马上请几位同学分别用一分钟时间叙述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次母爱。寥寥数语,启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无疑如投石击水,从感情上激发了学生感悟课文情感的兴趣和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注重挖掘出课本中极富感情的内容,经探析、理解、品味、鉴赏的思维过程,感染学生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深刻挖掘,不必面面俱到,但求深而有得。同时要让学生收集一些作家的个人经历,让学生了解他们的艰辛与勤奋,刻苦与睿智,从而激励自己前进,还应对作品的背景作适当的介绍,并结合现实进行点拨,尽量让文章中的人活起来,直接和学生对话,和学生的心灵对话。好的作品是作者用心血和人生经历浇灌出来的。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信念就不仅仅是掌握了一门工具,而是已超过了语文本身学科而成为一门极富感染力的综合教育。
  再如教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一方面让学生凭借语言文字进行丰富的想象:辽阔平旷的土地是那样的肥沃,资源是那样的充足,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来来往往生活着……一方面展示课件上的画面,听着配乐朗诵,欣赏桃源风景。这样,在图、声、乐的共同作用下,学生就会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作者写作意图的体味,使学生在观赏自然景物,品赏声、韵、美的同时,在享受意境美中触摸人物的理想,把握作者的情感,提升自己的精神。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审美鉴赏是一种艺术认识活动,它始终伴随着活生生的形象和内心的情感反应。
  ……
  总之,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感体验,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其方法多种多样。它可以使语文教学充满美的情感,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心灵,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
  胡晓青,教师,现居广州。
  

散文教学中的审美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