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8年第4期 ID: 94637

[ 项美玉 文选 ]   

语文课要让学生说起来

◇ 项美玉


  新课改强调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新课标也强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其中包括“口语交际能力”,要求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正如浙师大王尚文教授所说:“语言不仅是人际交往的工具,而且是人的生命中最美丽的花朵,培养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就是培养人本身。”
  特级教师魏书生曾说过这样的话:“教师不能说学生能说的话,学生能说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这话正点出了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说起来的本意所在。那么,课堂上怎样才能让学生说起来呢?新课改实施了几年,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锐意进取、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本人借鉴他们的经验加上自己的实践,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一、敢说是说的开始
  
  敢说是说的开端。我曾作过调查,课堂上学生不敢说的原因有两怕:一怕老师,二怕丢丑。被学生怕的老师大多采用高压的方法,表情严厉,爱做课堂主人,不尊重学生的“说”,如果学生发言的声音小或结结巴巴就老大不满,甚至怒斥一番,让学生产生畏惧、害怕,不敢说。怕丢丑的学生往往能力弱,没自信,怕说不好被人笑,其实也是怕老师和同学。
  《课程标准》明确地说:在课程理念上,体现以学生为本,即在价值观上一切为了学生,在伦理观上高度尊重学生,在行为观上充分依靠学生;在教学方法上,不再是“居高临下”地训斥学生,而是“蹲”下身子去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学生心理沟通;在学习评价上,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一次在襄樊上公开课,请“会说”、“不会说”、“会说一半”的学生各自举手,竟无一人举手。钱老师就说:“不要怕说错了,说错了有功。”在他的激励下,学生敢说了。这说明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要使学生敢说,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要创立民主、平等的氛围。教师只有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学生看成与自己的人格平等的人,认识到师生双方都是“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自己只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合作学习的参与者,学生才肯打开心扉;只有创设民主自由的空间,学生才能心无旁忌、敢说,师生之间才能爆发思想交流与碰撞的火花。
  一次,我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我并不后悔》,让全班同学构思5分钟,然后自由发言(每个同学必须参加)。开始没有一个人敢说,看到这种情况,我就说:“要不要我来参与?”“要!”一个发自内心的“要”和一阵热烈的掌声,使我参加了。我讲述自己在这个学校任教16年并不后悔,因为这里有我的长辈、同学、朋友,更重要的是有我活泼可爱、聪明伶俐的学生,我爱他们,他们通过努力,考上了台中、回浦等高一级学校,进一步上了大学,我选择这里,现在、将来都不后悔。我一讲完,马上有人站起来讲,就这样接二连三、滔滔不绝,课堂气氛活跃,内容丰富多彩,完成了教学任务。
  其次,教师要爱护、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素。新课改的评价中提出“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作为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所说内容上的闪光点,多一点表扬、少一些批评,允许学生迟疑,允许学生犹豫,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允许学生有一个消化的过程,“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有了教师的尊重与热爱,有了教师的鼓励和喝彩,学生怎会不敢说呢?在一次课堂提问时,我叫到一位胆子很小的女学生,开始语无伦次且声音极低 ,这样我就鼓励她,要把班级当作自己的家,我就是你的家长,同学就是你的兄弟姐妹,生活在这个大家庭多好啊!我们相信你定能说好。这时,她说得较好了。在以后的回答中,她变样了,甚至参加校演讲比赛得了二等奖。
  
  二、想说才会说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18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激发兴趣,教师可采用如下多种方法。
  精心设计“开场白”。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说:“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上课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如上《童趣》一文时,我采用问题激趣的方式,引起联想,“同学们的童年生活幸福快乐吗?请大家谈谈快乐而富有情趣的童年生活”,再引入课文,“文中作者的童年有哪些有趣的经历”。这样学生回忆童年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嘴巴自然也会跟着动起来,他们争先恐后,述说自己的童年生活。
  过程中设计兴趣点,激起学生说的欲望。设问质疑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开启他们的心智,培养多种思维。因此设计的疑问要有梯度,让学生有一种如鲠在喉、不说不快之感;或设计有趣的活动,比如,我在上《桃花源记》一文时,请学生小组探究如何用路线图来描绘去桃源时的行踪、用语言来表述过程以及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人们怡然自乐的幸福生活情景,并叙述整个故事。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很感兴趣,个个动脑筋急于展现自己的才能。激发“说”的兴趣办法还有很多,成语接龙、生动的故事、幽默的比喻、接力朗读、辩论赛等都有很好的激趣效果,不一一列举。
  
  三、拉近距离才会有话可说
  
  在日常教学中,会碰到这样的现象: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一语不发或三言两语就说完了,课堂气氛沉闷。其根本原因在于设计者设计的问题仅从教材或从教师的假设问题出发,距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太远,因此学生没有感触,无话可说。
  新课标强调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规律”。因此,教师应该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认知活动情感体验上,把教学设计的立足点放在学生的真实情况——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生活经验上。想学生之想,急学生之急,选择那些为学生所熟悉或亲身感受过的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有话要说、有很多话急着说。为此,教师应该在日常备课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亲近学生。
  卢梭指出:“少年不是成人。”马斯洛的心理学认为,人类有成长、发展、利用潜力的心理需要,“一种想要变得越来越像人的未来样子,实现人的全部潜力的欲望”即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舒展自由精神的过程。学生自有学生的感动,学生自有学生的诠释,学生自有学生的情怀,学生自有学生的梦想。语文的主人是学生,学生的语文世界必须得到尊重。
  记得在综合性学习——感受母爱时,为了让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与父母沟通,我播放了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这首歌,并且给他们讲解了他作这首歌的原因,这样为学生创设语言交际情景。然后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妈妈,有个学生就非常动情地说了一段话;记得在家每逢酷暑,高温和凶蚊横行于天下。我不喜欢挂蚊帐,父母便为我准备好花露水和蚊香,即便到不得不用蚊帐时,我却常常因为东蹬西踹而让蚊帐形同虚设使蚊子长驱直入。夜如水般的静。睡梦中,朦胧见一丝光亮隐隐约约,还隐约听到父亲拍蚊子的啪啪声。而同时还总是听到母亲压低了的声音:“轻点,别吵醒了他,睡觉这么不老实把毛巾被踢飞了,万一扇感冒了怎么办……”而我,总是不满父母并无多大的声响和“刺眼”的光说:“你们别管了,不就是多几个包嘛。”其实,那光亮仅仅是远处的一盏台灯而已。
  
  四、多说才能学会说
  
  美国著名教学评价专家格朗特曾指出“在全班同学面前能做口头发言”,如何做到发言时声音清楚响亮、用词准确、语速适中、条理清楚?中国有句俗语:“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说话也是如此,只有让学生多说才能真正达到“会说”这一目的。课堂上教师应利用各种机会,采取各种形式,为学生创造说的机会,增加说的信心,满足说的欲望,从而逐步提高说的能力。
   [##]
  在每节课课前组织“人生驿站”,是不错的办法,即由1-2名学生(按学号轮流)上台以朋友的身份介绍自己人生的轨迹、生命的感悟,即所见所闻所感,下面的学生在他们讲完后进行点评。点评的内容很广,可以对演讲者的内容进行评论,也可以对演讲者在台上的仪表、言行、举止等发表看法。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说”的胆量、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观察、收集、积累材料的良好习惯。
  新课改提倡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方式也是一个很好的“说”的训练方法,给了学生锻炼“说”的时空。不会说的同学在小组中可以有学说的机会,从聆听他人说到学会自己说;能说的同学在小组中可以锻炼如何善说,听取、吸收他人的意见和建议,然后有针对性地多角度地阐明自己的观点,说服对方,达到更善于说。
  另外,课堂上想让学生达到能说还必须做好课前课后的准备。课前让学生处理信息材料符合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基本要求,也是能说的准备工作。课后布置口头作业也是一个办法,因为口头作业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讲话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规定每个学生在一星期内编写一则笑话或相声或小品等短小剧情,先在自己小组内演讲筛选并修改,然后推选出三位同学参加每周杂谈比赛,并由学生内部产生的评委评出一、二、三等奖。这样,既培养了他们会说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组织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语文水平。
  
  五、情动于衷才能发之于言
  
  被誉为“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的李镇西曾说过:“惟有从心底发出的才能打动心底。”一堂能从内心深处打动学生的课必定是真情交流的课。语文课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课程,除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更需要心与心的交流。
  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过程真情流露?老师首先要会煽情,去点燃学生的情,让学生投情其中。从某种意义上说,成功的语文老师是一名好的演员和善于煽情的演说家。但更重要的是老师要有真情,不仅情真意切地把知识表达出来、传给学生,同时要把真情本身传给学生。真情是会“传染”“扩散”“反射”的。学生会用真心、真话来回报老师。这是“真”的境界,“真”的美丽,“真”的火花。一次我上作文构思分析课,出了一个题目《等待》(要求每个学生都说一说),开始没人说,我就说:“我此时此刻等待的是你们的构思情况,平时等待的是能和你们说说真心话,整个学期等待的是你们的好成绩,这说明等待是一种希望,但永远的等待却是一种失望,难道你们要我永远等待下去吗?”这样一说,有了希望,大家争先恐后,畅所欲言,说出了内心深处的“等待”。
  语文教学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耳濡目染,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说的,她力图把语文课“教到学生心上”。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告戒说:“在中学各科,特别是人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中,直接打动人的心灵、意识和良心是教育艺术的核心。”“打动”是“介入”的结果。
  比如,在上了《我的信念》一课后,请一位学生说说他的信念,一个学生说道:“我的信念是当一个受人尊敬的老师,老师您是我最尊重的人,我现在是您的学生,下辈子还是您的学生。”学生能说出如此真情流露的话,身为老师还有何求?同时也说明课堂上学生真心被感动了。
  总之,教师应该把握学生心理,因材施教。对于胆怯、不爱说话的学生,应尽量激发他们说话的冲动,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多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敢说、想说、爱说;对于胆大、敢于表达的学生,则给予具体而有效的指导,使他们想说、爱说、会说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要多给学生一些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真实的感受,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勇于交往,展示自己的个性。课堂上只要学生的心灵之窗打开了,嘴巴说起来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便会沟通,思想就会碰撞,观念就会启迪,知识和经验就会分享,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语文教科书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学语文教学》2005.2
  3.《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王丽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4月
  4.《21世纪素质教育探索之路》 教育科学出版社
  5.《语文教育学导论》王尚文著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9
  项美玉,教师,现居浙江临海。
  

语文课要让学生说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