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8年第4期 ID: 94638

[ 雷慧颖 文选 ]   

自学讨论点拨法在教学中的积极效应

◇ 雷慧颖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没有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分数和升学仍然是广大师生沉重的桎梏,教师观念落后,不相信学生的潜力;方法陈旧,惯用填鸭式教学;知识传授为主,能力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得多,学生思维不开放;讲得多,学生自学能力差……诸多问题足以说明素质教育必须要进入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认为促进每个学生和谐完善的发展是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宗旨,这一点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体性教育的特征;素质教育认为学生的发展不但应当是智力的,而且应当是品德的、体质的、心理的即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发展,这一点体现了素质教育是全面性的教育;素质教育认为学生的发展不是划一的而是变化多样的,正是这种差异性构成了各自发展的个性特色,要求在内容和方法上综合使用多种内容和方法,这一点体现了素质教育有多样性特征;素质教育认为发展的动力是内在的,教育过程应当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发展,这一点体现了素质教育是主体性教育的特征;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创造特征;素质教育要适应每一个学生发展方向,不同学生有不同方法和教育对策,所以它更体现小组的教学,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个别化特征;素质教育应该能够让学生学会选择,教师要教会做人,教会求知,教会办事,教会健体,教会审美,教会创造。素质教育的要义就是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使他们的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通俗地说,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既合格又有特长。合格教育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而发展特长则需要在课外花更多的时间。由于合格教育主要在课堂中进行,而学生在校时间有六分之五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因此,课堂应成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素质教育必须进课堂。
  素质教育的真谛,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统一规格的“标准件”,而是造就充满活力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一代新人。二十一世纪对教师要求是有科研能力和创造精神,以提高研究型的师资素质,代替单一传授型师资技能。把学当作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学生学习知识,不只是学习已有的结论,更要学习结论形成的过程。死记硬背学习方法必须扬弃,代之以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现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具有组织和活用信息的能力,以充分发掘学生智慧的潜力,以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现在人代替死记硬背的书呆子。基于这些,教师必须从改革出发去研究方法。当前我们的教改要从十多十少入手,即教师讲的多,学生活动少;教师注入多,学生吸收少;讲课文是什么多,为什么少;死记硬背多,学生独立思考少;浅层次提问多,深层次问题思考少;课外辅导作业多,课内精讲精练少;逐层推进讲述多,巧妙设计少;直接课本分析多,整体综合思考少;动口多,动手少;记忆性的东西多,思维性的东西少。教师的改革只有从这十多十少入手才会高效。
  综观以上原因,教师们要在教学观念上做一个彻底的改变,以素质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从自身做起,研究一种有利于体现素质教育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发展学生们的创新思维。我通过多年的学习研究,我认为“自学讨论点拨法”值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推广。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发现学习和探究学习。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事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为大家知道,语文学习包括语文课堂学习和语文课外阅读两大部分,而学生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提高,大多依赖于大量的课外阅读,这需要有一个量的积累。这就必须在课堂学习中学会语文学习的方法。作为教师就必须研究在课堂上语文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要给学生学法指导,这样学生就会“得法于课内”,从而学会迁移运用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最终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在课堂上形成生生互动的课堂结构,学生之间兵教兵互相倾听、互相反馈、互相评价、讨论、激励,互为师生及合作与竞争,教师参与其中平等讨论适时点拨。其具体步骤为六个环节:预习——自学——讨论——点拨——练习——小结。为了形象地诠释“自学讨论点拨法”,我以史铁生《我与地坛》为例谈一谈这种方法的具体操作:预习,这一环节不可少,并向学生讲清把握一篇文章要整体感知,在诵读中领会大意、筛选信息,抓住重点段落、句子、词语从而突破难点,切忌把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上课了,教师要创设情境,以具有启发式的激趣语言引领学生走进课文,这个语言应该是诗化的隽永的语言:“同学们,当一个活生生的人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残废了双腿,终生要坐到轮椅上时,那种感觉会怎样?自杀?死是很容易的,只在一瞬间。但这是懦夫的选择。活下去,在精神上站立起来活下去,这是多么平凡而又伟大的壮举。你不想了解作者在他的精神家园地坛中艰难地跋涉最终参悟了生命的意义的心路历程吗?”学生自学并讨论问题,这种讨论题根据课文内容来定,要有助于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关键在于找到能“牵发动身”的“点”,总之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题:“作者为什么以大量笔墨写母亲?”我认为这个问题有助于体会史铁生的苦难,提高我们对生活的认识。通过讨论之后,教师作重点点拨直扣主题:“用大量笔墨写母亲,是因为母亲给了作者生存的启发,成为鼓励作者生存下去的信念,那便是母亲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以及对作者深沉、毫不张扬的爱。”教师的点拨应当是在学生充分讨论基础上在深度和广度上对教材的挖掘,以提高学生的鉴赏力,体现出教师的精讲。练习,是根据内容而设计的练习,可以安排一段感想文字,也可以是课文要点复述等等,总之,讲练结合动笔便有收获。最后环节是小结,由学生概述本节课要点、再由教师强化加深印象。
  这种方法体现了素质教育思想,放手给学生,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讨论解决问题。教师一定要相信学生,不能包办代替,要让学生畅所欲言不去限制他们的思维。因为文学作品作为一个留有空白召唤结构,必然是学生创造性阅读的对象,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理想愿望,情趣爱好在审美再创造中拥有自己的“哈姆雷特”,久而久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便得到发展了。同时,这种“自学讨论点拨法”可以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从而印证了叶圣陶先生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同时,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只不过是例子,多讲一篇少讲一篇关系不大,关键是教师要教会学生“学法”,从所教课文中总结规律、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形成能力。因此,语文教学中关键问题是教什么以及教师怎样教。
  教师教什么要有助于学生形成能力学会举一反三达到知识迁移,教材中有的课文各部分之间的写法或结构是相似的,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把其中有代表性的部分给学生讲深讲透,形成一个解读的范例,然后引导学生参照范例所提供的分析方法,去阅读、理解课文中相应的其他部分,这样学生就学会了知识迁移。比如,苏轼《赤壁赋》同欧阳修的《秋声赋》都是文赋,均以主客问答形式结构全文,因此,我们在讲授其中的一篇时,就要把相关知识讲清楚,再由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另一篇文赋,这就是知识迁移。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这种文体共同特点是体物写志,都是借助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自己人生抱负和感慨。要注意从作者人生经历出发把握文章思想。将一篇文章讲深讲透后,学生自己便会处理另一篇,形成了能力。
   [##]
  教师怎样教的问题就是在教什么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提高学生会学能力。我认为这是同步进行的:即教师在备课时除了必要的基础知识传授外,重点要教给学生的东西也应该是一种学法指导。比如古代诗词欣赏要从意境下手,因为诗词中深刻的意蕴给人以审美享受的正是这个意境,它是我们把握古代诗词的一把钥匙。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意境的内涵,它是融入了作家思想感情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艺术统一体。(一个个意象组合成一个大的意境。)然后再去具体解读诗词中的一个个意象,这样就可以把握整首诗词了。让学生明白,客观景物一旦进入文学作品,它便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景物了。“菊花”在陶渊明的笔下,传达的是一种隐逸生活的恬淡的象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高洁闲适的禅意生活的诗化表征……按我国传统的说法,这叫做“化景物为情思”,就是把情感渗透、融化于客观景物中,使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融为一体,达到情景交融。艺术构思主要是处理情景关系,谢榛《四溟诗话》中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这样看来,取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如何取景呢?“景”是个含义广泛的概念,人物、事件、物体、景物,一切相对于诗人的客观都可成景,诗人就是要借人、借事、借物、借景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取景要考虑它的典型性、特征性以及与情感性质的对应关系。例如,依依相恋的难舍之情,取“柳”而不取“松”,这不仅是因为“柳”与“留”音近,而且主要是因为柳丝飘拂轻柔,缠绕纠结,更符合人们依依难舍的绵绵无尽的心情。中国古代诗歌中已经约定俗成了很多这样的景物与情感的对应关系:“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梧桐”表示一种凄苦之音;“梅花”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水,与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
  针对这种景物与情感的对应关系,教师就要教给学生掌握,以便学生自己独立解读诗歌时掌握这种对应关系,有助于根据这种对应关系去揣摩理解把握作者的情感,更好地理解诗歌,这样的教法,可以形成能力,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学法指导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李白的两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分析,要抓住客观景物“帆”“碧空”“长江流水”的描写,又在这客观景物描写中融入了李白主观情感——惜别之情,要明确:流水的绵绵不尽正与作者依依不舍之情感相对应。这样,学生自然就会明白,帆都消失了,诗人还在江边站着,只见那长江流水向天边流去,此刻,也只有这绵绵不断的流水才能表明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了。教会了学生把握“意境”方法,也等于教会了学生鉴赏所有诗词的方法,学会了知识迁移。
  当然,我们说“自学讨论点拨法”适用于所有篇章教学是从宏观角度出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微观角度出发,还要具体文章具体对待,在整体感知课文基础上,根据内容需要采取“抓住文眼切入”、“抓住线索切入”、“抓住问题切入”、“比较阅读法”等等。阅读和写作同时抓,在品味美文同时也学会作者的谋篇布局,所以课堂上应该有练笔时间,哪怕三五分钟写上三五十字,这也体现了精讲多练的教学思想,上课前的三五分钟安排口头作文多管齐下,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定会提高的。其实,只要教师精心设计,每一堂课都会是生动的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
  尽管教育部已经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重新筛选文章,但文章毕竟是“死”的,教书的人却是“活”的,我们不怕教材不新,只怕教师因循守旧不研究教法不更新观念,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的生活”。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啊!语文学科最有条件达到这种境界——先秦散文、汉代大赋、建安风骨、唐宋诗词、明清小说中那些洋溢着人性光辉、人情之美的诗句,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诵读将这些内容挖掘出来,最好根据内容配上音乐,创设一种情境,从而激发起学生心底的豪情,唤起学生创造性想像力,变过多的基础知识的传授为人文性内容的享受,从而使学生乐学,以情激思,真正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涌动的活力。正如培根所说“人类理解力不是干燥的光,而是受到意志和各种情绪灌浸的。”我们顺应了语文学科的这种情感效应,不正可以很好地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吗?
  雷慧颖,辽宁大连瓦房店师范学校教师。
  

自学讨论点拨法在教学中的积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