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说过:“不妨回想一下,咱们小时候学习语文以及一般知识有几分之几是从课堂里学来的,有几分之几是从课外学来的。每个人都有大致相同的经验,课外学到的东西比课内多些。”这句话一语道破了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点,那就是课外活动。然而,由于升学的压力,我们的语文教学却抛弃了这一广阔的沃土,使我们的教学近几年来一直都在“少、慢、差、费”的路上徘徊,而新课标的推出,则为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
新课标虽然为我们指明了课外活动的目标、内容和形式,可是却语焉不详,对于如何实施等问题并没有涉及。但是,目标是明确的,那就是要使课外活动成为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然而,据笔者的经验,长期以来许多学校和语文教师对此并没有深刻的认识,而是依然停留在陈旧的思想观念上,勉强开展着呆板而乏味的活动。那些活动,看似丰富多彩,其实丰富而不充实,多彩而不多效。比如,很多朗诵会,时常冠之以德育的美名,打着活跃学习氛围的旗号,而针对的往往只是少数对象;为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结果往往只是给学生确定了一个名次,学生的实际能力究竟提高了多少,实施者和学生自己也并没有多少感觉。为此,笔者认为,在新的课程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来重新审视课外活动的实施问题,以便于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标,让课外活动不仅仅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更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更好的辅导和教育。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外活动的实施必须转变观念
转变观念就是要消除以往在课外活动的过程中,因为没有认识到其意义时的盲目性与随意性,提高思想认识,增强目标意识,完善运行机制,使之成为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并成为一个能促使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和能力水平的良好平台。
1.要改变课外活动成为德育工作附属品的面貌
要改变以往课外活动成为德育工作附属品的面貌,而体现其独立的精神价值;意识到课外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补充的大纲精神,从而体现语文教学的延伸性。为此,课外活动的开展绝不能带着“政治色彩”去实施,不能在主题先行的前提下,作为一个任务而走走过场。课外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它虽然承担着一定的德育任务,但是它又不能仅仅成为德育的工具或附属品,而更应担负智育和美育的职责。活动的开展必须紧密联系课堂,必须增强人文性,必须体现出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创造,有所收获,最终实现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精神人格的塑造等根本性的目的。像演讲类的活动,其主题内容应该更多地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以利于起到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2.要改变以往只注重精英选拔而忽视普通群体的误区
要改变以往只注重精英选拔而忽视普通群体的误区,坚持以实现营造良好学风的目标来组织活动,注重学生参与的广泛性。课外活动不应该只是一部分同学的成长摇篮,而更应该是全体同学分享活动权利、共享活动乐趣、受享活动教益的良好平台。学校教育的对象应该是全体同学,而不是少数精英,因此,课外活动也应该体现广泛参与的特点,别让大多数学生当旁观者,而是让更多的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的创造性。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深入人心,整个活动区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优良的学风。
3.要改变只注重精神塑造而忽视智力发展的情况
要改变以往只注重精神塑造而忽视智力发展的情况,让活动真正成为培养人才、提高素质的有效方式。课外活动应该坚守语文教学的本质和目标。语文的本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因而,课外活动的组织过程是一个教育指导学生的过程,组织者不能坐着期待学生一时发挥的舞台效果,而是要客观地应对学生的需求,注重对学生的指导和培训,哪怕是在活动的过程中也要及时鼓励指导。那些只关注参赛者而不顾及观众的课外活动不是新课程所追求的课外活动,那些活动一结束,颁发一个奖项就完事的比赛也不是我们所提倡的课外活动,只有那些能让所有参与实践和观摩的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受到教益并不断得到自我完善的课外活动,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外活动,才是我们当前所追求的理想的课外活动。在此基础上,我们的课外活动就可以以十分丰富的内容出现,既可以有辩论会、朗诵会等传统形式,也可以开展诗文背诵接力赛、编刊办报、街头汉字打假、登山作文等形式,以文字、口才、文采、文化等板块全面展开。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外活动的实施必须内容充实
所谓内容充实是指课外活动的设计应该遵循其作为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这一原则,充分考虑语文教学的内容、目标和任务,同时,也要意识到语文课外活动的对象期待等问题。因此,在课外活动的内容处理上,要注意的是以下几点:
1.活动的内容应有普遍性
明确语文的最终回归应该是生活,而不是个别人游戏的工具,也不是走过独木桥的铺板,所以,活动的内容必须强调普遍的应用性。语文教学的内容包括语言文字、文学常识、思维逻辑、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等,所有的目标都是为了培养正确地运用语文的能力。而能力运用的体现,只有在实际生活中才能体现,而且最好是在具体生动的生活实践中,而不是虚拟概括的单调设计中;能力运用的体现,也不能只顾及语言交际的表面形式,更应涉及语文思维和智力发展等问题。所以,活动的内容就不能仅以几个朗诵会、演讲比赛、图文展览等拼凑而来表示其丰富性,而应多继承一些传统的文字游戏,如谜语、智力接龙等,同时,也开创一些新颖而富有时代气息的思维性活动。
2.活动的内容应具有趣味性
语言生活是灵活多变的,具体的语境千变万化,包罗万象,所以,活动的内容更应该具有趣味性。虽说“语文课外活动很受青少年欢迎,其主要原因是通过它可以扩大学生语文科学知识的眼界,把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验证、巩固、加深课堂学习的知识与技能”。然而,课外活动要是缺少了趣味,不仅它本身的效果会严重受损,而且更失去了激发兴趣、吸引注意的作用,课外活动本身的意义也就完全消解了。故而,活动的开展应紧紧抓住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多开展一些能为广大学生所接受而又喜闻乐见的活动,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轻松地成长。这样,才能让课外活动焕发出朝气与活力,才能起到对语文课堂教学有力补充的作用。比如,广州市第七中学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就开出了一个名为《社会语言运用偏误案例研究》的研究性课题,要求学生们在报纸、杂志上找错别字,一个学期内找到25个错别字,或者只要学生找到一个错别字,并与报社取得联系,报社能给学生开一张书面证明,证明学生的确找到了这个错字,都可以获得3个学分。像这样的课外活动就非常生动而实用,实践中,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3.活动的内容应注重智力性
初中生的思维水平和语言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针对这样的情况,语文课外活动的内容就不能只停留在技术操作的层面,而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语文思维的发展,更加注重活动的智力性。以往,许多同学在参加完活动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一般性的活动由于技术程度过高,参与面比较窄,而且年年如此,缺少挑战性,对于思维的提高起不了多少作用。并且,从经验来看,很多同学到高中以后,却由于缺少一定的语文思维,而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发展。据于这两个原因,我们的课外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逐步开创了一些类似“智力冲浪”的活动,这类活动由于既富趣味性又具挑战性,而且将知识与生活很好地联系在一起,因而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活动效果也非常理想。由此,我们想,语文课外活动不能没有思维与智力的培养,否则语文教学的智育力度就会下降,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活动中得不到真正地提高。
[##]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外活动的实施必须形式多样
既然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丰富的语文内容也就决定了其课外活动形式的多样化与灵活性,而且也要求并促使我们在活动过程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他们成为活动的主人,让他们在活动中既收获知识、发展智力,又提高素养、锻炼能力。为此,要使课外活动达到这样理想的效果,我们必须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组织活动。
1.形式应具灵活性与多样性
语文内容丰富多彩,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异彩纷呈,课外活动的形式也就应该具有灵活性与多样性。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素材,因而我们的活动就可以从个人的生活到社会,乃至延伸到自然环境和人格精神来开展。小到一个简单的查字典比快的活动,大到社会调查、新闻采访,等等,都可以开创出一片学习园地来。语文课堂的知识延伸就更加丰富了,可以从一篇课文中的某一个字词的运用而进行探究,也可以就课文中的某一话题而作论辩,还可以是师生对话的文学沙龙等。从参加的方式来说,也可以体现灵活性与多样化。可以以个人、以组合、以团体等方式,哪怕是让自己所教的几个班级之间对擂,都可以尝试,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也得到情感教育。
2.创造性
课外活动毕竟是学生的舞台,是给学生搭建的一个展示、提高语文思维与运用能力的平台,没有创造性也就离开了语文教学的本质。为此,一方面可以由教师创造性地为学生搭建一个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并产生创造思维的平台,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组织策划有创意的活动。实践证明,这样的活动不仅学生的参与热情高,而且会有许多出乎意料的创造。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某一个活动,他们总是会发现很多问题,并及时运用自己的能力和现学现用的知识来加以解决,从而将活动的收获内化为自身的各种优势。如此以来,学生真正成为了活动的主人,也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这就为有效地开拓课外活动空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一次良好的机会,学生在活动中既达到了提高素质的目的,也提高了应用知识的能力,使得课外活动的意义显得更加深远。
记得刘正伟先生在《比较与审视:国际视野内的语文课外活动》一文中提到过,当前国际视野内“语文课外活动的课程化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有关语文课外活动的计划和内容逐渐被整合到语文课程之中。其二,课堂教学对课外活动的指导和辐射作用进一步强化”。在语文课外活动课程化的国际视野内和新课程的改革中,我们的语文课外活动要走出形式化,走向务实高效,其具体模式还依然有待发掘。然而,只要我们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原则,我想,这个活动一定会在不断的经验总结中取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霍富伦:《内外结合采语文教学之灵气——农村中学语文课外活动刍议》,《内蒙古教育》,1994年第2期。
[2]参见《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3]肖戈:《语文课外活动不可忽视》,延安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
[4]刘正伟:《比较与审视:国际视野内的语文课外活动》,《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11期。
秦玲伟,教师,现居浙江临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