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7年第4期 ID: 79475

  

没有了目标,教学走向哪里?

◇ 王 惠


  开学了,你为你的本学期教学工作制定好目标了吗?如果没有,你即将开始的教学工作将走向哪里呢?你是否认为按教材一篇又一篇课文教下去,教完了选用的课文,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了呢?你是否拿到一篇课文,眼里就只有这一篇课文了,只想着如何寻找一个最佳教学切入点,既能突出课文的重点,又能解决难点,并能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可是你想过“为什么而教”吗?你教学的终点在哪儿?你可能真的不知道,因为你没有为本阶段的教学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目标。
  教材是用来实现我们语文教育目标的一个凭借。但是这种通过教材学语文的教学形式,却往往让我们陷入一种误区:学语文简单化的成了学教材。我们在学期初也制定学期计划,那也只是限于对教材中每一篇课文教学时间的安排而已。所以一个老师开始进行一个学期的教学时,制定合理科学明确的学期教学目标成为必要,不然教学会陷入一种盲目随意状态。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评估的进行等整个教学方案的设计都需要教学目标的导向,每一篇课文的学习都应该是指向本学期学习目标的,如果没有学期目标的导向,教学将成为一种“闲逛”,碰巧会有点收获,但不大,因此语文教学陷入少、幔、差、费。
  而目前的教材编写并没有明确的目标体现,因此学期目标的制定更多要依靠老师自己。[主持人插话:现令的教材是选文的罗列,没有依据语文“双基”来编写,选文是内容形式的高度综合体,能服务于种种教学目标,它本身不是教学目标,它只是语文“双基”的教例。这样确定具体教学目标的任务完全转移给我们语文教师了,不知何日课标和教材的编者能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根据学生实际需要,根据手头使用教材的特点,根据语文能力形成的科学途径,去制定合乎实际的学期目标,成了每一个语文老师艰巨的任务。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怎样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学期目标呢?
  
  一、制定教学目标的原则、依据和目标陈述
  
  学期教学目标的制定是一件要全面统筹的工作,也往往会陷入盲目和随意,因此语文老师首先应了解教学目标制定的原则、依据,并学会明晰准确的陈述。
  教学目标制定的原则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忽视学生的存在,教学就失去了意义。教学目标制定应围绕学生的学习进行,为了学生的发展是出发点,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是根本,学生的原有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是依据。因此准确地说,我们要制定的是“学习目标”,是学生通过本阶段学习能在知识结构、言语活动能力方面达到的水平。
  那么,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呢?
  第一个依据是语文课程目标。即国家教委统一规定的以文件的形式颁布的教育目标。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是社会发展、学生的自身发展需要赋予语文学科的神圣使命。实现这一目标,学生需在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习惯及智力、思维品质等五个方面有发展,因此学习目标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方法习惯目标、智力目标、思想品质目标等。这些目标的实现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通过语文教学一步一步走向课程目标,这之间还需要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需将课程目标分解成不同阶段更为具体的阶段目标,如学期目标、专题目标、课堂目标。
  第二个依据是学情。教师要制定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本阶段的语文学习要达到的语文认知结构方面的变化,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以及学生在认知结构上可能发生的变化是目标制定的依据,因此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需要、原有能力水平、原有知识储备、最近发展区等要素,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合理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只有符合学情的目标才是科学的目标。加涅说,学习需要条件,教学设计就是为了学而设计的。
  第三个依据是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科学途径。根据语文课程目标的要求,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应在知识、能力、智力、思想品质和方法习惯等方面有发展,而实际上,作为语文课程,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提高才是其根本任务,是其他课程所不能代替的。因此学习目标的制定应以能力目标为主,其他目标为辅。
  皮连生从心理学角度阐述教学设计时说,在教师和学生两个系统中,教学设计不能改变的是学生的内部条件,只能根据学习所需内部条件来设计学习的外部条件。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所需内部条件去精心组织教学。外部施加的条件能影响学生内在认知结构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之间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通过设定一个又一个更为具体的学习目标,需要进行一步又一步具体的技能训练,促其内在认知结构的变化。因此学习目标的制定也要体现层次性渐进性阶段性,不能将学习目标一下子指向终点,目标的设定不能过高。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获得和建构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部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认知结构。但学生内在认知结构的变化会表现在外在的活动中,因此学习目标的制定应突出学生通过本阶段的学习可以在实际言语实践中发生的行为变化,避免大而空。
  第四个依据是教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一个学习阶段教材的编写应为本阶段教学目标服务,而目前使用的教材并没有按照具体的阶段目标去编排,一个学期要完成的学习目标也没有在教材中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制定学期目标成了老师一项艰巨的任务,老师既要考虑到手头使用教材的特点,又要考虑本阶段学生内在认知结构特点。学期计划只有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找到教材和学生认知结构的契合点,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学期目标。
  制定学期目标的目的是为一个学期的教学统筹规划,为教师进行的具体教学设计指明方向,目标的陈述会影响对目标的认识和执行,因此学期目标的最后呈现还有赖于目标的恰当陈述。目标的陈述首先需区别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教学目标实际上指的是学生在知识、能力、智力、思想品质和方法习惯方面应达成的目标。学习目标应是对学生通过教学以后应该达到的行为状态(变化)的一种明确而具体的表述。目标陈述的应是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其次,教师制定的学期目标有别于语文课程目标,它是直接指导具体教学的依据,因此目标陈述应明确具体,可操作,适合评估。
  下面就高一下学期即必修三和必修四的目标制定谈点看法。
  
  二、必修三、必修四学期目标的制定
  
  我们使用的是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教材主要以专题的形式编排,整个学期共八个专题,采取人文主题和文体专题相结合的形式。学习方式分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三种形式。作为必修课程的组成部分,课程的教学目标分阅读和鉴赏、交流与表达两个方面的内容,教材编写也依此而定。教师应对现有教材有创造性地处理,制定出适合学生实际需要,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目标。 [##]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与高一学生的语文认知结构特点,高一下学期的目标应是在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学生在阅读和鉴赏、交流和表达两个方面的能力。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必修三和必修四两部分,共八个专题,人文专题有爱祖国、人格品质、文明的对话、人性四个话题,文体专题有散文诗歌、文言文、议论文、古典诗词、语言运用五个专题,其中有兼顾二者编排的,散文诗歌和爱祖国是同一专题。根据教材的这种编排特点和培养学生语文实际应用能力的需要,我以能力目标和方法习惯目标为主,以思想品质目标为辅,据此制定本学期目标。根据本教材相同文体集中编排的形式,针对不同文体设置相应的学习目标;根据相同的人文主题集中编排的形式,设置相应的人文主题目标;根据具体文本特点,设置相应的方法习惯目标。
  鉴于教材中的写作安排缺少明确集中的训练体系,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本学期写作训练不依教材为本,自定为文章结构训练。将本学期目标制定如下:
  
  1.文言文学习目标
  积累选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虚词意义;
  初步了解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现象、特殊句式;
  学会查工具书,借助工具书给浅易文言文加注释;
  学会根据语境推敲语意,尝试给浅易文言文断句。
  
  2.古典诗词学习目标
  学习朗诵古诗词,能恰当处理诗句的停顿、音调的高低;
  积累背诵所选古代经典诗文;
  学习诗词的一般鉴赏方法,能初步运用常见的鉴赏术语鉴赏诗词,简单评价某一首诗词的美。
  初步了解古典诗词中出现的表现手法。
  
  3.戏剧、小说和电影剧本学习目标
  了解戏剧、小说和电影剧本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学习通过揣摩戏剧和电影台词去欣赏作品中人物内心活动和性格特征;
  学习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能通过人物形象的鉴赏把握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
  
  4.议论性文章学习目标
  了解议论文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阅读议论文,能辨别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
  学会理清文章说理思路以及论证层次;
  能仿照选文中说理的方法写一篇短小的论说文。
  
  5.诗歌散文学习目标
  学会通过在朗读中对重音、语速、停顿等声音形式的处理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了解诗歌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
  学习写景散文铺陈的写法和片段式结构。
  
  6.“走进语言现场”专题学习目标
  阅读文本。能体会到演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学习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会得体、简明地回答问题;
  学习辩论,学会针对某个问题作有理有据的辩论。
  
  7.方法习惯目标
  学习阅读学术论文、随笔、杂文一般方法,能提炼关键性的词语、句子,写出内容提要;
  学会在阅读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养成与学习同伴探讨问题的习惯,能用清晰的语言有条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
  掌握不同的阅读方法,尝试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学会运用精读、略读和速读等阅读方法;
  养成在阅读中圈点勾画、评点批注、提问的习惯。
  
  8.思想品质目标
  体验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不凡人物内在高尚的品质和人格光辉,树立正确对待不同文明的态度,探究人性的复杂。
  
  9.作文训练目标
  树立作文结构意识,积累一些经典文章构思模式,能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有意识地安排文章结构,能写出在结构上有特色的文章。
  根据以上制定的学期目标,老师在教学具体专题时,可创造性地处理教材选文,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这样对每一篇课文的学习就不是独立在学期目标之外了,而是整个学期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学不再盲目随意,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深浅度的把握,学习结果的评估都有了依据,教和学都有了方向。
  在学期目标下制定专题目标,在专题目标下制定课堂目标,这样环环相扣,教学不再盲目随意,低效费时。下面就必修三专题一为例谈谈专题教学目标的制定。
  
  三、必修三专题一教学目标的制定
  
  本专题的主题是“祖国土”,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整个专题分“江山多娇”和“颂歌的变奏”两个板块,对祖国这一人文主题进行解读。第一板块是散文,重在阐释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养,表达对祖国的热烈赞颂;第二板块是诗歌,重在探讨个人面对国家贫穷、腐败或自身遭受厄运时的种种情怀。可以说这是一个综合人文主题和文体类型编排的专题。
  必修三的内容,学习主体是高一学生,作为生活在和平时代的年轻人,加强爱祖国的情感体验,加强对祖国的责任教育是人文学科的任务。高一学生对于散文和诗歌这两种文体的学习,还有一定的难度,对文本内涵的准确深入的把握,对文本艺术手法的鉴赏等还显得力不从心,需要老师的步步引导。
  本专题选文是散文和诗歌,这两种文体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往往讲究含蓄,讲究艺术,文意的把握较难。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鉴赏时如果缺少必要的文学常识和方法指导,不了解这两种文体的特点和表现手法,必然影响对文本的解读和深入探究,老师应在这些方面多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积累,教给学生鉴赏诗歌和散文的一些方法,提高鉴赏诗歌和散文的能力。诗歌和散文这两种文体常常是作者在特定的情景下有感而发,要准确把握文本的内涵,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需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的身世经历等,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掌握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而且这两种文体的抒情性强,有感情的朗读有助于对作品情感的把握,这也正是朗读训练极好的材料。大多数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加强朗读方面的训练可以说是一个极好的教学契机。根据读写结合、以读带动写作的原则,本专题三篇散文突出的结构特点是全景描画和铺陈,片段式的结构,这些都是可以在学生习作中加以模仿的,本专题的写作目标也可据此特点来确定。
  综上所述,制定必修三专题一的专题教学目标为:
  
  1.研读文本,感受作者思想感情,探讨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个体应对祖国承担的责任,激发内心的爱国情感。(思想品质目标)
  
  2.进一步深入了解散文和诗歌的特点以及表现手法,学会运用散文、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来解读文本。(知识与能力目标)
  
  3.了解写景散文全景描画和铺陈的写法和片段式结构。(知识与能力目标)
  
  4.能掌握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会结合这些材料分析和理解作品。(方法目标)
  
  5.学会朗读,学会在朗读中对重音、语速、停顿等声音形式的处理。(方法和能力目标)
  
  6.写作:模仿全景描画和铺陈的写法以及片段式的结构。(能力目标)
  依照以上制定的专题目标,老师再制定相应的课堂学习目标,由课堂目标的合理制定和执行,实现专题目标的达成。教学就是这样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而不是一篇一篇课文单独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方案的设计,都是为了指向目标,为了最后目标的达成,最终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如果没有目标,教学走向哪里呢?学期目标的制定,专题目标的制定,课堂目标的制定,成为我们语文老师必须先认真完成的任务,不能回避,也不能马虎。教学设计,目标当头,先从学期目标开始吧。
  
  浙江富阳中学 311400

没有了目标,教学走向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