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7年第4期 ID: 79461

  

披沙拣

◇ 张延辉 张顺利


  鲁迅先生曾告诫我们: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只有严,所选论据方能精粹;只有深,阐述的中心论点方能深刻。
  论据必须充分地强有力地支撑中心论点。议论文选择论据的时候若掉以轻心,中心论点便难以立足,这如同高楼大厦必须有混凝土浇铸的牢固地基和纵横交错的钢筋支撑,否则就会像孩子玩的积木,顷刻间轰然倒塌、支离破碎。
  论据的选择“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笔者认为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1.论据要真实、准确,经得起推敲。
  
  西晋文学家左思认为:“美物者贵依其本,赞事者宜本其实。”(《三都赋序》)南朝梁代文学理论家刘勰也强调:“夸而有节,饰而不诬。”(《文心雕龙·夸饰》)论据是支持中心的,论据倘若失真,会严重影响中心论点的确立。因此,选择论据必须精心、审慎,反复比对,力求精益求精,方能去伪存真。这里要特别注意避免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不少人认为,只要见诸书籍、报刊的材料就真实可用,其实不然。
  如1992年第12期《四川统一战线报》载文《四川杨森·西安杨森》,文中指出,有人宣传西安杨森制药厂是原四川军阀杨森后裔所建。其实,此西安杨森乃比利时闻名世界的化学家、药学家,与四川军阀杨森无任何关系。如果对这个材料不去核实而信手拈来,不仅会以谬传谬,贻笑大方,而且以讹传作为论据,也会使论题不攻自破,文章功亏一篑。
  我指导学生写作《责任》一文时,一位从克拉玛依转学来京的女学生,讲了那件让我们一生都不能忘记的感人肺腑的事:
  永远不会忘记,1994年12月8日新疆克拉玛依那场大火,夺去了320条生命,其中有288个花朵般的孩子。火灾发生时,数百名中小学学生拥挤着向外跑,有的领导干部置孩子的生死于不顾,只顾自己逃命,而克拉玛依某小学三年级2班的班主任孟翠花老师却一直在组织学生撤离,后来被毒烟熏倒在地。她倒下去的瞬间,还不忘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两个没来得及逃离的弦子。在营救时人们发现,她的头已被烧成骷髅,可她身下的两个孩子还有一个活着。
  孟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责任”的深刻内涵。这则材料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真实准确,定能激起读者心灵上的震撼、情感上的共鸣以及深深的思考。
  笔者在撰写《最新版高考话题作文分析与示范》(海洋出版社,2006.8)一书时,所引重大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涉及到的企业的营业额、灾难事故的伤亡人数、财产损失,甚至马来西亚七年间绞死的死刑犯人数,不敢有丝毫疏忽与差错,因为论据的真实与确切是议论文写作的生命线。因此,那些道听途说而未加证实的材料,或未经仔细斟酌信手拈来的材料,绝不能轻易拿来充当论据。
  
  2.论据应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有震撼力。
  
  在指导《和谐》这一作文题时,学生讲了许多事情,如儿女尊敬父母、媳妇孝敬公婆、邻里互相帮助、同学之间宽容等等,我都给予了充分肯定。但同时告诉同学们,这些材料都符合论点需要,但大都不够典型,说服力不强。典型的论据应能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具有以一当十的作用,才最有说服力。我向学生讲了这样一件事:
  美国内战持续四年,60多万士兵在内战中丧生。当南军统帅罗伯特·李做出向北军投降的决定之后,林肯总统和北军统帅格兰特做出极不寻常的决定:南军军官可以携带手枪和佩剑回家,每个军官和士兵都将得到一份由格兰特将军签署的证明书,证明他们是放下武器的平民,他们可以自由地回到故乡,不予追究,不受歧视。这种悲天悯人、心念苍生的博大襟怀,不仅是美国南北方和谐的基石,也是奉献给人类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这个材料讲的是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和谐安定。在论证“和谐”这一主题时,较之其他论据典型新颖,使人荡气回肠,体现出了雄辩的力量。
  在辅导《执著》这一话题作文时,学生讨论热烈,一个学生的发言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300多年前,建筑师莱伊恩奉命设计英国温泽市政府大厅。他运用工程力学知识,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巧妙地设计了只用一根柱子支撑大厅天花板的方案,他坚信一根坚固的柱子足以保障大厅的安全。他的固执与执著惹恼了市政官员,险些被送上法庭。最后,他终于想出一条妙计,在大厅增加四根柱子,不过这些柱子都未与天花板接触,只不过是装装样子。300年过去了,没有人发现这个秘密。直到前两年,市政府准备修缮大厅的天花板时,才有这个惊人的发现。许多国家的设计师都到这里参观。
  莱伊恩坚守着自己的高贵,他的执著激起了人们心头的震撼,为世人所景仰。这个材料是非常典型的,把“执著”的内涵诠释得淋漓尽致。典型的论据并非新鲜的论据。当然,如果典型的论据同时又是新鲜的论据那就更好了。如果我们没有那么幸运,就要在立论中挑选最典型的,在驳论中拣杀伤力最强的材料。
  在议论文构思过程中,我们脑海中常常浮现许多论据,不妨一一写在纸上,然后反复比较,分析材料的轻重主次,从中选出最具代表性、最能凸现中心论点的材料。
  如在指导《主观与客观》这篇作文时,我让学生确立论点后搜集论据在班内交流。有个同学引用了这样一个精彩的论据:
  1975年,狭小、贫瘠又非战略必争之地、仅有250万人口的阿尔巴尼亚修了50万座碉堡。碉堡周围壁厚0.3米,里面宽5米,高2.5米,全部由钢筋水泥构成。修这些碉堡的原因是阿尔巴尼亚领导人把全世界所有国家都看成敌人。倘若用这些钢筋水泥给百姓盖房,全国人民可安居乐业,霍查将变成功德无量的大英雄。但他凭着主观想象,错误地估计国际形势,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是空前的。主观想象完全脱离了客观实际,这样的决策是不得人心的。
  这个材料是作者在吃透论点的基础上,根据论点的需要,对自己储存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而筛选出的最具代表性、最能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一定深度,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3.论据应具有时代气息。
  
  选择论据如同战前选择武器,使用先进、精良、技术含量高的武器是赢得战争不可或缺的条件。手榴弹、地雷、三八大盖这些曾经武装八路军的武器,已进入了军事博物馆,如今战场上一显身手的是导弹、火箭、歼击机、核潜艇。写文章选择论据也一样,曾经的典型材料在今天已经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了,所以他们的震撼力相对减弱了,因而只有采撷最具有时代气息的新鲜论据,才能横扫千军、所向披靡。
  在指导《让思想冲破牢笼》这一作文之前,我向学生推荐了荣跃的《遇水不必搭桥》一文。有同学将有关材料引入自己文中作为论据。文中写道:
  “南京以下的长江下游,一年中要接待外轮数千艘,且多数在万吨以上,可南京长江大桥通航净高24米,4000吨以上的轮船无法通过,闻名中外的南京长江大桥成了黄金水道上的障碍。有人说,假如炸掉南京长江大桥,由此增加的航运效益,5年 [##] 可把损失补回来。”“许多国家已在海底修了隧道,如连接北海道与本州岛的日本青函隧道,连接英国、法国的多佛尔海峡隧道,闻名世界。由于隧道与桥比起来。具有造价低、性能好、易维修、便于安全保卫等优点,中国人那句老话‘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已经不灵了,我国也已经开始修一些水下函道了。”
  “遇水不必搭桥”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与突破。选择这个材料作为论据,不仅紧扣论点,而且和改革开放的大局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强有力地支撑了“让思想冲破牢笼”这一中心论点。
  在指导《突破思维定式》这一作文题的课堂讨论中,一位同学《颜色之变》的发言引人注目:
  1952年,日本东芝电器公司积压了大量黑色电扇卖不出去,三万多职工一筹莫展。有一天,一位小职员向董事长石坂提出改变电扇颜色的建议,并在第二年夏天推出一批淡蓝色的电扇。市场上立即掀起一股抢购的热潮,几个月之内就卖出几十万台。
  电扇的颜色由黑到淡蓝,今天看起来太简单了,但是作为一种经营策略,这个改变非同小可。乔治·伊斯曼说过,“色彩也是一种情绪和语言”。淡蓝是一种冷色,给人的主观感受就凉爽,比单一刻板的黑色自然好卖。颜色之变引起的“地震”,在人们心灵上引起巨大震撼。求异思维让东芝电器公司走向一个新天地。
  上述两则材料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们观念的更新、经营思路的调整,无疑是最具时代特征的材料,把它们拿来作为论据,不仅使说理更加理直气壮,而且大大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4.论据应具有浓缩性。
  
  南宋文学批评家严羽曾说:“语贵洒脱,不可拖泥带水。”(《沧浪诗话·诗法》)议论文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说理性文章,作为论据的故事情节不应太细。应学会概括,“以少少许胜多多许”(郑板桥语,转引自马南?《燕山夜话》),几百字甚至上千字的材料,应凝练成几十字或百字以内为宜。
  在《细节决定成败》这一作文中,有位同学写进这样一个论据:
  经检验,浙江某地出口欧洲的1000吨冻虾仁含50亿分之一的氯霉素,原因是加工的工人用氯霉素消毒水止痒所致。结果1000吨冻虾仁被全部退货。
  原文有200多字,作者选来作论据便概括成60余字。文中无论是记叙的还是说明的文字,都是为说理服务的,理应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倘若有些英雄人物的事迹为人所熟知,就不必一一展开,一一赘述。我在《责任——人类社会的擎天柱》一文的结尾写道:
  假如我们每个人都像王进喜钻井,郝建秀织布,许振超开塔吊,宋鱼水办案那样高度负责地工作,我们的国家将会怎样的繁荣昌盛!倘若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滴不甘寂寞的水,我们的时代将会掀起怎样的巨澜!
  用简洁概括的语言,采用排比的方式把论据浓缩后组合在一起,使之产生合力,这样,文章内涵丰富,气氛与效果俱佳。
  指导《文凭与水平》一文,分析文凭与水平关系问题,以伟人的成才为例再合适不过了:
  鲁迅先生一生未学过文学;毛泽东一生不曾进过军事院校;邓小平也是去法国勤工俭学,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只念过一年。但鲁迅在现代文坛的地位,毛泽东叱咤风云的军事指挥才能,邓小平经世济民的卓越才干,令人钦佩得五体投地。“文凭即水平”的观点能站住脚吗?
  有些材料看似平常,但浓缩后放在一起集中使用,其效果是孤立、静止地运用一个材料所无法企及的。
  
  5.论据选择应考虑覆盖面。
  
  有的同学写议论文选择论据不考虑覆盖面,要么全选科学家,要么通篇是古人,要么专门选外国人。
  论据如偏于一隅,阐述的道理难免片面,论证效果自然也受局限。真理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它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选择论据应古今中外兼顾,从不同历史时期、民族、国家、职业、政治地位、学科领域去选择,这样才可以避免主观性、片面性,避免出现以偏概全的毛病。
  一般说来,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论据不应少于三个,应有详有略,有主有从,不宜平均使用力量。
  南朝梁代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评论晋代文学家潘岳、陆机诗文时说过一句十分中肯的话:“潘诗灿若舒锦,无处不佳,陆文如披沙拣金,往往见宝。”议论文选材必须在“精辟”与“深刻”中走向辉煌。
  毋庸置疑,只有在巍峨的书山与浩瀚的刊海中“深探力取”,才能采到“荆山之玉”“灵蛇之珠”。
  
  河北涿州市石油物探中学 072750

披沙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