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许多中学语文老师对作文教学有苦衷,多次作文训练下去,教了不少作文的方法,但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学生讨厌作文?还有这么多的学生写不好作文呢?而作文作为一项综合的语文能力,一项技能,它原本是可以也是必须通过一定的科学训练来达成的,那么是不是我们的训练本身出了问题呢?我们很多的作文训练从设计到写作到批改是不是在凌空蹈虚呢?我们有没有对学生的作文现状有一个明晰的了解,进而根据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有效的训练计划并进行训练呢?笔者认为,中学的作文教学必须务实,在每个学期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有计划的专项训练,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二、现状调查及分析
笔者对所在高中(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的三个年级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作文调查,以期对作文的现状有明晰的了解和把握,发现一些问题,并试着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法。这次调查总人数为654人,其中高一214人(男生117人,女生97人),高二220人(男生96人,女生124人,文科106人,理科114人),高三220人(男生115人,女生105人,文科109人,理科111人),见表一。
从这份调查看出,对作文的结构的关注三个年级都没有超过20%,这个结果的产生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认为作文结构没有立意重要,作文时应该更多考虑立意;二是作文的结构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已经不再是问题了。为此笔者又单独对三个年级的作文情况做了一次调查,从各个年级随机抽取120篇作文(均为同一天进行的期中考试作文,话题不同),请5位有6年以上教学经验,并参加过高考作文阅卷的老师对这360篇作文的结构分成三类:结构清晰,结构一般,结构不清。结果是:
高一,结构清晰的26篇,占21.7%;结构一般的51篇,占42.5%;结构不清的43篇,占35.8%。高二,结构清晰的20篇,占16.7%;结构一般的48篇,占40%;结构不清的52篇,占43.3%。高三,结构清晰的31篇,占25.8%;结构一般的50篇,占41.7%:结构不清的39篇,占32.5%。
可见学生没有很好地重视作文的结构问题,问卷调查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个推断,见表二。
在比较中我们还发现:
1.问卷调查的数据和实际作文的水平有较大的差异,在写作时经常关注结构问题的人数比例都远大于实际作文所呈现出来的结构水平,说明实际存在的学生作文结构问题,远比问卷调查所体现的要严重。
2.高二学生对作文结构的关注程度要比高一和高三小,实际的作文结构水平也告诉我们,至少在结构水平上,高二这个阶段出现了低谷现象,如何在高二这个阶段进行有效的作文训练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调查中我还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见表三。
无论哪个层面,认为结构清晰这个能力要求比较容易得到提高的人数是最多的,而高二高三的学生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作文结构还是比较容易把握的,这是不是说明学生对作文结构的把握是非常有信心的呢,虽然作文的实际水平并不好。
由此,我们可以把结构训练作为高中阶段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个突破口。
“结构是文章的基本要素之一,属于文章形式的范畴,指文章的内部组织与构造,包括标题、层次、段落、过渡、呼应、开头、结尾等环节。”①但文章的结构又不仅仅是形式问题,还是思维的问题。章熊先生说:“一篇文章的结构,既反映了作者对所谈事物的认识水平和思维的条理性,也反映了作者对谋篇技巧的熟练程度。思维条理性在结构方面的表现,就是作者如何把写作内容划分出相应的层次,并且合理化、有秩序地加以排列;篇章组织技巧表现为如何使中心更为突出,怎样才能给读者留下更深的印象,以及各层次间的衔接、过渡与呼应。”②而学生所理解的作文结构其实是简单化了的作文布局谋篇手段,他们并没有很好地关注作文的“层次性”“合理化”和“秩序”问题。现在高中学生的议论文普遍存在“一个观点,两三个例子,一个结尾”这样的模式就是明证。而我在调查中也得到了同样的证明,见表四。
从这份调查显示,学生对段落之间的衔接以及段落内部的层次仍然是缺乏关注的,尤其是后者。我们说,一个对段落内部层次和段落之间的层次缺乏关注的学生怎么谈得上对整篇作文的结构层次的关注呢,而一篇段落层次不清的作文又怎么谈得上内容充实中心突出呢!所以曾祥芹在《文章学与语文教育》一书中说的很有道理:“在文章写作中,有了正确的思想、丰富的材料,还需要安排一个尽可能完美的结构形式,才能使表达的内容鲜明、突出。”③章熊在《中国当代写作与阅读测试》一书中指出作文结构评估的“操作性指标”可以简化为三点:“1.段的划分:2.段的排列;3.段的技巧性处理。”④
由此,高中作文结构问题在整个作文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就彰显出来了。
三、关于解决途径
当把高中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定位在作文结构的把握上之后,我们就可以重新审视与整合现行的教材作文训练体系以及日常的作文教学。对此,我根据自己的教学提出高二阶段一个学期的以结构训练带动作文能力提高的作文训练计划,用时10课时。
第一阶段:确定学期目标,明确训练重点
这一阶段用1课时完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度。长期以来中学的作文教学从教材到实际操作不仅缺乏一个完整而科学的训练序列,而且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每一个作文能力点的训练不是一节或几节作文课所能奏效的,它需要一个从知晓到掌握再到熟练运用的过程。因此,在高二第一学期,我就在第一节作文课上确定本学期的作文教学以结构训练为中心,以结构训练带动思维训练,以结构训练带动语言训练,让学生在第一节作文课上就知晓了本学期的作文训练内容和重点。教师必须强调结构的重要性,同时通过调查数据的展示让学生明确这个学期安排的针对性和合理性。
第二阶段:调整阅读策略,加强结构意识
几乎所有的语文老师都在强调作文水平的提高需要有大量的阅读作基础,但是我们对学生的阅读活动特别是课外阅读活动是缺乏必要的关注的。学生的阅读活动以及阅读所得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与其写作紧密相连的,这些似乎都缺乏必要的调查研究。在调查中我发现,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普遍缺乏对阅读材料的结构的关注,见表五。
由上面这项调查我们看到,有一半左右的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是基本不关注文章结构的,那么一个在阅读活动中对文章结构缺乏足够关注的学生,又怎么会很好地去关注写作中的结构问题呢?
所以我们必须调整阅读教学策略。在处理课文 [##] 的时候,除强调自我感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注重对文章语言的揣摩欣赏,注重对文章主题的挖掘之外,同样要注重对文章进行分层分段。这是因为,能够准确地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写作思路,只有在阅读教学中很好地培养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把握能力,才能够转化为写作中的结构把握能力。
第三阶段:注重语段训练,培养结构意识
这一阶段拟用2课时分两次训练完成。
语段是文章结构的最小单位,语段之于文章就如砖瓦之于楼房。张志公先生指出:“在语言表达中,段落是极关重要的。”⑤章熊先生也指出:“段为篇的简缩状态,学习段的知识对培养谋篇能力有很高的效益。”⑥从把握语段的层次结构入手来进行作文的结构训练,才算是从“源头”抓起,让学生从根本上建立起作文的结构意识,才能有效地扭转现在作文教学中视结构训练为作文的纯技术手段的弊病。
至于具体操作,先由老师提供一个结构清晰的语段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仿写,仿写内容可以自由选择,但结构必须统一。实践证明语段仿写是比较有效的语段结构训练手段。学生通过仿写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里习得基本的作文结构技巧,并加以运用。
第四阶段:积累优秀文章,学习篇章技巧
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课外进行。
积累优秀文章,学习其文章结构技巧,本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但是往往被人以“模式化”加以诟病,但这个问题恰恰说明我们作文训练中存在着把作文的结构问题当做纯技术性手段,并没有把文章的布局谋篇和作文的思维训练有机结合起来的弊病。我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作文的“模式”,而是模式的单一和僵化。“文无定法”固然没错,但“无定法”必须建立在“有法”的基础之上。对于一大批作文水平一般甚至低下的同学,提供给他们一定的作文模式是有好处的,是能够帮助他们提高写作能力的。作文的“原型”哪里来?可以是优秀作家的精短文章,也可以是高考的优秀作文,要定期让学生搜集一些优秀文章,然后按照内容或表达方式进行分类,学习各种文体各种风格是如何来布局谋篇的。
第五阶段:取法优秀篇章,习得谋篇之道
这一阶段拟用7课时完成。考虑到时间问题,本学期主要就叙事类和议论类两种文章类型进行专项训练。
第一课时,印发至少三篇千字左右的叙事类文章,其中必须有高考满分作文,在课堂上讨论分析各自结构的特点,让学生对每篇文章做出点评。
第二课时,学生选择其中一篇自己认为最喜欢并能够把握的进行模仿写作,作文话题必须统一。
第三课时,课内讲评。针对这次作文的批改情况指出问题。训练没有到位的学生课外重写,然后进行面批。
第四课时,课前一天印发至少三篇千字左右的议论类文章,做好点评,课堂上选择其中一篇进行模仿写作。
第五课时,同第三课时。
第六课时,自由写作。教师给定一个话题,学生可以选择叙事类或议论类问题进行写作,但必须运用前课所训练的结构形式。
第七课时,课内讲评。
我在作文教学中关于作文结构问题始终把握两个基本点:一、坚持把优秀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情感、主旨结合起来,让学生搞清楚这样安排结构的理由和好处,而不单纯地模仿。二、坚持从大量的阅读材料中整合出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作文模式。我认为学生手头的作文模式太少才会出现模式单一、僵化的问题,只要有足够数量的模式可供选择,然后加之以有效而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就可以灵活变通地使用起来。
①③曾祥芹《文章学与语文教育》第147、146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4
②④章熊《中国当代写作与阅读测试》第194页,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10
⑤张志公《段落教学·序》,《中学语文教学》1987.5
⑥章熊《我对现行语言知识教学的具体意见和调整方案》,转引自曾禅芹《文章学与语文教育》第150页。
浙江富阳中学 31140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