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7年第6期 ID: 79383

[ 傅嘉德 文选 ]   

不要忽视隐性对话

◇ 傅嘉德


  教学应该是一种“对话”活动,如克林伯格所说,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在语文教学中,“对话”既是师生之间通过语言进行的交流。也是师生与文本、与自我的沟通。
  目前,语文教学中研究得比较多的是一些以言语的交流为表现形式的显性的对话,诸如学生与教师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等。其实,还有一些是非言语交流的隐性的“对话”,如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教师和学生眼神的交流等。这些“对话”是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忽视的。
  
  一、师生之间的默契——也是一种对话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教师一段精彩的讲解之后,讲台下的学生会频频点头,同样,学生的精彩发言,也会赢得讲台上的老师会心一笑。这就是师生之间的沟通与默契。一种无声胜有声的对话。
  1、独白与领会——一个相对成熟的对话者的引领。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大多采用“独自式”的教学方法。“从逐句讲解到讲主题思想。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词法句法篇法等等,就是离不开教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那才好”(叶圣陶语),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讲解替代了学生的思考,学生没有话语权,更谈不上主动性和自主性了。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种方法的问题。但实际上是教育理念的问题,这是对教学本质的一种误解。课改以后,很多教师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在课堂上不敢讲了。一时间,那些浅显无聊的讨论和所谓的“对话”充斥课堂,于是。教学陷入了又一个误区。其实,“对话”和“独白”并不是对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必要的“独白”还是需要的,关键是怎么用和用得恰当不恰当。
  接受美学家尧斯认为,人总是通过文本与潜在于文本中的作者进行对话,读者通过和作者的对话,达到理解文本意义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就是读者与文本(潜在的作者)之间的对话活动,读者是阅读的主体,有了不同的读者的读解。作品的意义就会被不断揭示出来,创造出来。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和教师都是读者,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对话,通过自己各自的经验与积累,展现自己的存在与价值,实现自我与他人的提升和超越。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师生基于各自的生活经验与文本进行的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解是对话得以发生的根本要素,也是学生形成相关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基础。只有在理解的前提下,才能走向意义的不断生成。理解就是沿着语言文字的“外壳”,走进文本世界,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和作者对话,真正理解文本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进一步领悟作品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但是,学生因为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阅读理解会遇到障碍。这些障碍有的是可以逾越的。有的则不可以。另外,学生的对话能力也是有差异的,他们在阅读文本时,会产生很多疑问。这就使得学生难以实现自身与文本的正常对话,这时候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是不可或缺的。
  在教师与学生这个特殊的读者群体中,教师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对话者。他比学生有着更丰富的阅历和更广阔的文化背景,具备更丰富的专业知识积累和更成熟的阅读技能。有了这些条件。教师与作品之间的沟通、交流比学生更容易。因此,教师要为学生与文本对话设立台阶,指点方法,引导学生拾级而上。有时候,教师那些充满感情、充满鼓动性的“独自”更能给学生以感性和理性的启示。教师的“独白”,一方面是对文本中的重点、难点的疏通和解读,另一方面是作为学生群体中有能力的一员,在与学生探讨的过程中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要把自己对文本的深入把握和个性化的解读传达给学生,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与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如果教师忽视这一种对话,必将导致学生对文本的浅读、误读。因此,教师要积极参与到与文本的对话中去,用自身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阅读个性、道德判断、审美情趣,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找到文本中特有的空白和触发点,并用这些想法与学生沟通。当教师的体验与学生的体验形成共鸣时,学生们对老师会意的一笑就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对话,会取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2、倾听和对视——师生情感心灵的默契沟通。
  语文课堂中的对话,是一种相互倾听和言说,是一种交往互动的对话,更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在对话中,师生彼此敞开心扉,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在认识自己与认识他人的基础上对作品达成新的理解,生成新的意义。在形式上,它不仅表现为提问与回答、独白与交流、欣赏与评价,还表现为倾听与对视。
  倾听,要求教师要蹲下身子与学生进行最自然、最真诚的交流,聆听学生的各种声音,尊重他们对作品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对视,指的是师生间会意的相视。这是一种默契,是一种心领神会。当你用热情的目光注视着学生,倾听学生独特的感受的时候。学生会多么的兴奋!当你带着欣喜的眼光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倾听他们心灵的呼声时,他们会多么的激动!当你用鼓励的眼神示意那些怯生生的对话者大胆发言时,他们会多么的感动!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往往把教材当成神圣不可侵犯的经典,语文教学基本上是按照教学参考书上现成的结论分析课文,教师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师和学生用一种仰视的心态去读课文,无对话可言。教师也是以“传道授业解惑”者的面目出现在学生面前。根本不与学生对话。现在,师生双方不再是那种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个“读者”的整体,既然是一个整体。就会有很多的“亲近感”,彼此的对话就有了基础。而“亲近感”应该是隐于心、显于颜的,学生会因老师亲切的神态与老师保持亲密的关系,教师也会因学生的可爱而更喜欢学生,这就是一种心灵的对话。虽然不是言语的交流但更为重要,缺乏这种交流,言语的交流就是一句空话。此外,在对话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可以不受任何框框的束缚,各自对那些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称为范文的课文做出个性化和创造性的理解,从而打破了原先的不平等状态和封闭状态,进入了一个非常自由和广阔的领域。这时候,如果双方的观点吻合,或者有一方说出了对方想说但说不到位的心里话,或者说出了对方没有想到而又令人拍案的想法,彼此就会给对方一个会意的眼神。这种眼神的交流,是一种从认知、悟理到精神、情感的交流,是一个充满了勃勃生机的对话。在这里,学生的个性将会得到彻底的彰显和创造性的释放,教师也可以实现专业素养的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展示。
  
  二、文本——不可忽视的对话者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是作者和读者之间交流信息和思想的桥梁,是师生课堂对话的直接凭借和依据。它作为对话的一个要素独立存在,但每个文本都有其内在的意义,即内在的价值取向。解读文本就是引导学生将 [##] 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置于更为广泛的文化背景中,对文本及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意义进行观照、研究,从而获得感悟、体验,并产生共鸣。阅读一篇课文就是教师和学生与文本进行一次次对话的过程。不同的人,可以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解读,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后现代主义认为:没有一成不变的文本。文本即行动。文本存在于每次不可重复的参与之中,存在于每次行动所产生的新的意义中。文本的解读是个性化的,但个性化的解读有一个原则,就是要忠实于文本、忠实于作者的创作意图。阅读教学就要重视文本的规定性,既不能任意抛弃教材文本,也不可肤浅认识文本的内涵。任何脱离文本、架空文本的对话,不管在形式上表现得多么热闹,都是没有实在意义的,因为“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尊重课文以及课文作者的创作主体。
  在阅读与对话的过程中。学生首先是“倾听者”,而不是“评论者”和“批判者”。他们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倾听”作者通过文本表达的心声,体会文本所呈现的思想感情,理解文本的价值取向,发现文本本身的美。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应设身处地去“倾听”作品中人物或其他形象的“述说”,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阅读时,学生应该对文本始终保持一种“倾听”的心理态势,在容纳和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鉴赏、分析。即使是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作品的“评判”,也不能离开文本。学生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也必须建立在文本的基础上,不能因为追求超文本的阅读体验而忽视对文本价值的理解与把握。
  与文本的对话。就是要重视文本中的关键词、句。语文学习是以文本的言语形式为基本教学内容的,我们用来进行语言学习的每一篇课文其言语形式都是情、意、理、感的载体。咬文嚼字式的品味,也是一种对话。它可以揣摩字里行间的精髓,理解“语言文字本身所有的意义和情味”,在不断品味中理解文本语言的准确性和丰富性。在此基础上探究言语形式是如何表达言语内容的。
  与文本的对话不可停留在文本的表层意义上,而要深入钻研文本的深层意蕴,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作品的意义包含着许多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去体验作者的创作意图,领会作品的“言外之意”。同时对文本叩问、质询、反思、加工、再创造。例如,学《道士塔》一文不能仅仅停留在“积贫积弱的时代所造成的民族悲剧”这一显性的历史层面上,文章所要揭示的是反文明的愚昧对人类文明的破坏这一人类的悲剧。此时,老师就要带领学生在更为宏大的文化背景下对文本做出深刻的解读。
  与文本的对话还必须通过文本与文本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对话。作者总是生活在一定时代背景中的,其作品总会打上他那个时代的烙印:文本所写的内容也总是发生在一定时代背景中的,那个时代背景中的一些内容也会在文本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反映。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要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对作品的影响评价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当然,与文本的对话不仅仅是“倾听”,它是双向互动的。文本的意义及价值是作者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创新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不管怎么说。一切脱离文本的研究和“创新”,都是毫无意义的。

不要忽视隐性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