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文系出身为主的语文教师,大学时代读过的教材、积累的知识正在老去。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新理念呼唤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更新、扩大。在21世纪高等教育中文系教材换代之际。面对一批在体系、内容上有重大创新与革新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精品教材,我们语文教师应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不失时机地沾雨露,窥堂奥。提高专业素养,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一、中文系教材,语文教师还读吗
新课标明确地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新课标语文教材内容的变化对语文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语文教材内容的突出变化,体现在文化和审美内涵增加,文言文分量加重,文理交叉渗透,更体现出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这也就对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中,要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哲学、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素养,更要拥有系统精深的中文专业学科知识,并不断更新或补充学科发展中提供的新知识,也就是说,首先要练就中文系的看家本领。
由于过于沉重的应试压力,我们的语文教师不是每天就抱着那些试题、教参、课本翻来覆去“把玩”?有多少语文教师学过的专业教材不是被束之高阁?有多少语文教师脑中残留的不是自己读大学中文系时一些或过时或模糊的知识?又有多少教师甚至精神品位、文化视野,一天天下降、狭隘而不自知?当初的“一桶水”也正在日渐蒸发,“活水”的源头又难以保证。语文课堂上我们还有多少灵性。多少诗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作的时间好比是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语文的魅力,离不开语文教师深厚的修养。于漪老师语重心长地指出,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的智力生活,语文教师最要紧的是功底,是视野。是驾驭力。而成功的语文教育,总离不开执教者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深厚的人文底蕴、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过硬的教学基本功。杰出的语文教师正是凭着丰富的专业学养去征服学生,得心应手地驾驭新教材,把语文课上得出神入化,荡气回肠。也正如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所说:“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我们不可能人人都成为学者,但成为学者型的教师,却应该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在大力提倡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今天,我们语文老师应静下心来重新读一读中文系教材。
二、中文系教材,语文教师知多少
重温我们在大学学过的中文学科专业七门主干课程(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教材,无疑是适应当时教学需要的优秀教材。这些主干学科的多种教材曾先后获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其中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王力《古代汉语》分别荣获特等奖;以群《文学基本原理》、林庚《中国历代诗歌选》、朱维之《外国文学史》、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郭志纲《中国现代文学史》、胡裕树《现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等获一等奖;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王起《中国戏曲选》、徐通锵《语言学纲要》、黄伯荣《现代汉语》等获二等奖;严家炎《中国现代文学史》、杨周翰《欧洲文学史》等获优秀奖。以上大多数是统编教材,有的体现了当时学科研究的最高成就,这些教材曾经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教育了千千万万的中文系学生,以至于直到今天还有不少学校在用。但是它们多数毕竟是60年代或十几年前编写的著作,划时代的著作也有其时代的局限。
新世纪以来,这些学科的研究领域都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绩,可谓硕果累累,目不暇给。在高教教材建设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和任务下,教育部编制了“九五”教材建设规划,确定了一部分“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教材或“九五”教育部重点教材。与此同时教育部启动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是这项大型改革计划的重要成果;后又先后制订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教材规划、“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精品教材或出版或正在编写,如严家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郑克鲁《外国文学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黄伯荣《现代汉语》(“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郭锡良《古代汉语》(“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语文出版社)、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四卷本,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配套教材,中华书局)、钱谷融《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原教育部统编教材,两卷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教材,在相当程度上是对时代呼唤继往开来大气之作的回应。
这一批批封面上赫然标着统一标志图案的换代教材,以其在体系、内容上有重大创新与革新而受到高校的欢迎和使用。在有关方面大力宣传、推广使用国家级规划教材之际,我们的语文教师了解多少?又在兴味盎然地阅读吗?
三、中文系教材,语文教师怎样读
面对蔚为大观的推荐教材盛宴,语文教师怎一个“读”字了得?我们既不能于是乎“过豪门而大嚼”,恨不得“升天入地求之遍”;也不必如同大学中文系那样正宗地系统地潜力研读,这是客观条件不允许的。我们应结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尤其是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教学,重读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材相关内容,更新和补充专业知识,与课程同步发展。
首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新课标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知识要求是:“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这体现了文学知识与鉴赏能力的有机联系。
目前,一些教师阅读鉴赏教学的批评理念陈旧,文学知识储备贫乏且久未更新。如有些教师在教学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时,引导学生讨论哈姆雷特复仇之举犹豫延宕的原因,认为是恶势力过于强大,他作为人文主义者还不能胜任“重整乾坤”的历史重任。此论似乎与人物性格的自身逻辑并不背离,但不免使人感到这是以传统的、单一与滞后的社会历史批评模式所作的观照。烛照哈姆雷特的深层心理结构,还有待于在哲学和艺术层面上的阐释:“延宕”是哈姆雷特感到人的渺小、人的不完美、人生的虚无时那迷惘与忧虑心态的外现,是欧洲文艺复兴晚期信仰失落时人们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的象征性表述。最关键的背景材料是:莎士比 [##] 亚有意用哈姆雷特的行为来影射伊丽莎白时代女王宠臣埃塞克斯伯爵在图谋推翻女王时犹豫不决的长期延宕。这样的解读,就大大深入和丰富了,由“已知”引向了“未知”。
因此,教师应重读文学理论、美学及文学史,“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
其次。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语言文字应用”为新课标选修课程系列之一。新课标要求兼顾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两个方面:“联系语言文字应用中的现象和问题,阅读有关著作,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作出解释”;“思考语言文字发展中的新问题,努力在语言文字应用过程中有所创新”。中学生的语言运用常常别有特色,词语新潮,如说王老师长得高,常常变异为“王老师海拔高”;说某女生长得胖,又变化为“她占地面积广”。至于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一些超常表达,更让一些教师“瞠目结舌”:
(1)陶男这人太傲,比奥地利还傲。
(2)班上的女同学太阴了,英格兰似的。
(3)学校食堂的稀饭简直比西班牙还稀。
面对这些生动鲜活的语言文字运用,一些教师的现代汉语、语言学知识,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以致误判为语病。(1)至(3)甲乙两事物意义上毫无相似之处,由于其语音上相同或相似,将两者巧妙相连。就构成了一种新型的比喻。显然,教师不重读语言文字方面的著作。是不能深化自己对比喻的认识的,也难以提高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性。
至于新课标要求的“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这些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和精神。在教育部规划的现代汉语教材中,一般都得到了贯彻,教师更应该了解,以便在教学中增强学生规范应用语言文字的意识。
第三,正确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抓学生阅读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内,“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所推荐的文学作品,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可见,新课标将课外阅读纳入了文学史的维度,并将文学史研究的变化带进了课外阅读书目。如推荐沈从文的《边城》等,反映了近年来现代文学史研究对那些曾被忽视的重要作家或非主流作家的作品的重视和推崇,赋予了课外阅读一个多元文化场景。
然而,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守门人”和“推动者”,不少教师的文学史知识仅停留在大学时的知识。大诗人艾略特曾精辟地指出:“文学史的过去因现在而改变,正如现在为过去所指引。”这一论断强调文学史修缮的必要性、文学史的现时性以及文学史传统对现时的引导意义。教师理应重读那些跃动着时代脉搏的充实、新颖的文学史新著,提高自己正确评价和分析作家作品的能力。
学生课外阅读得到教师的正确指导后,他们解读《红楼梦》王熙凤就是一个充满活力、既可憎可惧、又可亲可近的人物形象;评价《子夜》就能撇开政治的偏见和狭隘的审美趣味看待“理念(主题)先行”问题;讨论《白鹿原》视野不会局限于历史文化观念的失败,而觉得是一幅凝重深厚的社会历史画卷:阅读普希金诗,则会品味出真诚、简洁、独特的音韵美和忧郁美。
我国的中文专业教材建设,经历了上世纪曲折而辉煌的历程:50年代初以引进前苏联教材为主,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探索自编教材,“文革”十年动乱破坏了教材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恢复重建了高校教材,90年代以来教育深化改革编写出版了“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时代为我们提供了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良好机遇,作为语文教师,应成为中文系教材盛宴的美食家。读书吧,这是时代的呼唤!